海南書院

海南書院

海南書院,指的是歷史上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海南舉辦的書院。 據明代以來海南各地方志書記載,自宋迄清全瓊興辦的各類書院共有76間。其中瓊山縣25間,儋州8間,澄邁6間,臨高6間,文昌4間,崖州4間,定安2間,樂會2間,萬州、會同、陵水、昌化各1間。按性質分類,有官辦、官民合辦、民辦3 種。 從生源和管轄區域來分,有道府辦、州縣辦、各縣鄉本地紳士(致仕官員)個人辦或合夥創辦等。

書院名錄

府城東坡書院

位於今海口市五公祠。蘇東坡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被貶瓊州,六月抵瓊時借寓府城東北隅金粟庵(今海口五公祠內),教民鑿得雙泉(浮粟泉、洗心泉)。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蘇東坡遷合浦廉州北渡前又住這裡。應知瓊州事陸某之求,蘇東坡為泉上之亭命名,並題詩一首。

北宋末期,瓊士在東坡住宿讀書處開設東坡書院,內設講堂課舍,堂後設東坡祠。鹹淳八年(1272年),歷任瓊州府學教授、儋州宜倫縣令的廣東電白縣人蔣科,以蘇轍替其兄蘇東坡題贈愛徒瓊山人姜唐佐“錦衣今日千人看”詩句,在東坡書院內建造“錦衣堂”,並在堂中樹立宋代進士題名碑,碑上刻自大觀元年(1107年)至鹹淳七年(1271年)海南進士姓名。

元代蒙古族統治者對東坡書院仍十分重視,書院設山長一名負責管理,並撥學田70石作為辦學經費,當時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為東坡書院題寫了院匾。

明洪武四年(1371年),瓊山知縣李思迪將原設于海口的瓊山縣學宮遷入東坡書院,書院因此停辦。對此瓊州士民多加反對。5年後的洪武九年(1376年),瓊山知縣陳概不得不將瓊山學宮遷往府城南郊,東坡書院復設。天順年間,因來書院後面東坡祠和雙泉參觀的遊人越來越多,影響學子研習,便將書院遷往府城西門外街。

成化四年(1468年),知縣蔡浩又將書院遷往府治東側(今瓊山中學)。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瓊州知府謝繼又將書院遷回今五公祠內,更名為粟泉書院。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瓊州知府於霈、瓊山知縣楊宗秉對書院進行大規模擴建,花費銀2000餘兩,共建講堂學舍47間,擴建後更名為蘇泉書院。嘉慶十四年(1809年),瓊州知府張增重修,並將書院復回初名——東坡書院。同治九年(1870年),知府馮端本倡首捐募書院膏火銀2萬多元,添建學舍10多間。光緒十五年(1889年),朱采重修蘇公祠,創建海南第一樓和五公精舍,書院所剩堂舍不多。光緒二十五年(1 899年),瓊州知府陳武純將東坡書院遷往城內學前街遺愛祠(已廢)。

石湖書院

當地人多稱西湖書院。位於瓊山府城西南20里永興鎮永秀村東邊的羊由腹地,今府城、城西、永興、龍橋4鄉鎮交界處。它是明代瓊州設於風景最優美的山林式私辦書院,以其所在地石湖命名。

石湖書院是明代進士、江西參政鄭廷鵠創建的。鄭廷鵠是府城西廂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鄭廷鵠以母老多病辭官回籍侍養後,他自費築屋於石湖,創立石湖書院,著書立說,招徒講學,遠近慕名而來從學者甚多。

20世紀80年代,瓊山縣政府撥專款按原貌復建石湖書院(俗稱龍廟)。90年代被省政府批准為“玉龍泉遊覽區”。在靠近石湖和古書院的山道上,樹立著一座高2米多由鄭廷鵠親筆題書“西湖”的古石牌坊。在書院裡,存有鄭廷鵠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撰的“玉龍泉碑”、明天啟三年(1623年)由博茂都士民立的“亘古奇逢碑”、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瓊州道按察司僉事范養民和總鎮兵董國卿立的“神靈感應碑”、清嘉慶三年(1798年)當地士民立的“奉縣給示碑”等8塊珍貴古石碑。

瓊台書院

它是清代雷瓊道創建的唯一官辦書院。位於瓊州府城繁華的丁字街南側(今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中山路瓊台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院內),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分巡雷瓊兵備道兼學道焦映漢創建,康熙四十九年1(1710年)落成。初建時坐南朝北,其大門就在今奎星樓後文莊街,大門外豎一座“瓊台書院”石牌坊。書院取名“瓊台”的原因,一是因為古瓊州亦稱瓊台;二是明代大學士瓊山人丘浚號“瓊台”,是歷史上瓊州官位高學問最淵博的名人之一。取名“瓊台”,有紀念丘浚的意思,又說明“瓊台書院”是府立書院,是培養舉人、進士之才的搖籃。大門內庭院正中是講堂,講堂後面有座奎星亭,亭的兩旁各有廓廡一間。書院初建時規模不大,每年只額取生員20名。當時焦道台還將已經荒廢的瓊州府25丘義學田撥給瓊台書院,作為書院常年經費的來源,諸生生活困難者或參加鄉試盤纏不足者給予資助。焦映漢所撰刻的《創建瓊台書院碑記》至今仍立於書院。雍正年間,這裡曾發生過被後人傳為佳話的“搜書院”動人故事。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台德明拆除奎星亭改建成二層樓的奎星樓,並在樓的兩旁增建廊廡3間,作為學生宿舍。奎星樓為磚木結構,樓上樓下各3間,主要用以收藏曆代各種文物、古籍。乾隆三十年(1765年),雷瓊觀察使王錦在瓊台書院添置齋舍3間,使額取生員、童子增加到60名。他仿宋代3舍之制,上捨生月餼碎銀8錢,中舍6錢,下舍4錢。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督學傅棠巡視歲試抵瓊,捐廉銀400元作為修葺書院費用,尚未動工就離任。繼任者雷瓊兵備道費丙章接著負責維修書院事務。這次重修將原來書院坐南朝北的座向改為坐北向南,同時增設齋舍、膳堂及浴室若干間,還在院舍左方修建奎宿閣,奉祀周悖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和郡鄉賢丘浚、海瑞。費丙章撰《重建瓊台書院碑記》詳記其事。

清道光五年(1825年),巡道周鳴鑾倡募白銀4700兩為書院增購學田,又將書院各項租息銀兩統歸瓊山縣批解道庫,再由道庫支給學官、監院及正課生月食費用。

周鳴鑾撰並書刻的《重建瓊台書院膏火碑》詳記有關規定。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巡道黃宗漢將書院南邊齋舍改作大門,西邊增建齋舍2間。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巡道楊文駿捐廉銀6000元,改建書院東西齋各10間,在講堂後建藏書樓,購藏書籍2萬多冊。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瓊州知府劉尚倫將瓊台書院改名為瓊州府中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為瓊崖中學堂。1914年改稱瓊崖中學校,1920年又改稱廣東省立第六師範學校。1935年,第六師範學校改名為省立瓊崖師範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瓊崖師範學校改名為廣東瓊台師範學校。

雁峰書院

其前身為雁峰社學,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社學地址原為瓊州府學所在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瓊州府學宮因被颱風颳倒,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遷往原試院所在地重建,而試院則遷至府學舊址改建。府學舊址改建試院後,仍余不少空地。瓊山縣鄉紳籌集資金4000兩白銀,在試院東側創辦雁峰社學。因明代名賢丘浚曾在此地作《雁集瓊庠序》,又因社學對面有座二元峰(今瓊山中學西北角),故將社學命名為“雁峰社學”。當時雁峰社學有講堂5間,齋舍12間,大門寬3間,是當時府城最大的社學。

清道光三年(1823年),瓊山知縣於學質和邑紳吳玢等籌集光洋5000多元,加上原由吳玢掌管的社學經費本息銀2200多元,對社學全面進行重修,並改為雁峰書院。首任掌教為瓊山縣舉人王承烈,當時雁峰書院只招收瓊山籍的生童,正課生童的膏火數額與瓊台書院相同。

清道光九年(1829年),瓊山知縣蘇啟召集鄉紳募捐,得光洋3800元為書院經費。

清鹹豐元年(1851年),瓊山知縣張霈籌款對雁峰書院進行重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知縣劉福將雁峰書院及其西邊的研經書院合併,成立瓊山縣二等國小。宣統元年(1909年),校名改為瓊山縣第一高等國小。民國2年(1913年),改為瓊山縣立中學。

研經書院

遺址位於今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鼓樓街南城門鼓樓東面,清光緒十年(1884年)由瓊山著名詩人馮驥聲(原籍三江鎮)和邑紳陳起賢一起創建,其東邊是雁峰書院。研經書院初建時規模不大,只有講堂3間。這間書院以專門研究經史詞章為宗旨,意在弘揚中華文化,培養瓊州歷史文化人才,故名“研經”,並由馮驥聲主講。瓊州府每年從豬稅解銀中撥出1000元作為書院經費。

清末瓊州名士王國憲曾主講研經書院多年。在他的努力下,書院得以發展,擴建宿舍3間,西向建了大門,門上塑刻馮驥聲親自手書隸體“研經書院”橫大石匾。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實行憲政,書院改作學堂,研經書院與東邊的雁峰書院合併,成立瓊山縣二等國小。

翰香書院

位於今海口市瓊山區十字路鎮翰香國小。鹹豐二年(1852年),當地附貢生王中裕、廩生吳攀桂等人,發動附近9個都圖民眾集資將文昌閣改建為翰香書院。書院建築共三進,前為書院門樓,中為講堂,後是正殿,配以東西兩廡,四周築圍牆。定名“翰香書院”,是取“翰墨生香,翰苑飄香”之義。門樓左右楹聯為:“吾道宮牆”、“斯文羽翼”。門樓上是藏書室,兩廡是諸生宿舍,講堂可容納四五百人,是清代瓊山農村各鄉都規模最大的書院。正殿神台上奉祀孔子牌位,殿柱上垂掛的長楹聯為:“翰花芬芳,端敕五方,鼓舞同心協力,培桃育李於靡既;香書飄拂,乃惟九圖,樂以眾志成城,造士興賢以無疆”。殿上懸掛著探花張岳崧於鹹豐四年(1854年)手書“瓊台毓秀”金漆橫匾。

書院建成後,立有一塊《新建翰香書院記》石碑,記述宋明以來瓊州設立書院概況、當地賢才輩出情況和創建翰香書院的過程及宗旨。清末民初翰香書院改為翰香國小。

儋州東坡書院

即原載酒堂,亦稱東坡祠。在舊儋州城(中和鎮)東二里,宋黎子云舊宅外。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七月蘇東坡貶居昌化軍(儋州),與知軍張中載酒訪當地名儒黎子云,商量湊錢建屋,子云慨然答應,名為“載酒堂”。

元朝泰定年間(1324~1327年),南寧軍判彭震卿在載酒堂舊址建東坡祠。明代儋州知州陳敏將茅屋改為瓦屋,羅傑加築圍牆。歲久復圮,知州陳榮選修葺,並在東坡祠左邊建欽師堂,為諸生會文之所,與東坡祠並峙。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知州裴鑲將前知州唐瑜舒捐買的義學田二處撥入書院,共收租米41石5斗5升;又每年徵收地租錢159千220文,以為延師膏火之費。如有不敷,由官府捐給。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邑紳周秉忠等修正殿、講堂、頭門,增建兩廊及上中四耳房。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進士王雲清主講東坡書院,栽培出不少優秀人才。清末改設農學。1918年,瓊崖道尹梁邁巡視儋州時捐俸銀400元修築左右圍牆及修葺上中殿與耳房、池塘、匾對、神袍。1934年,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王定華,召集當地紳商募捐,花費銀約5000大元,將東坡祠上中下三進、左右兩廊、堂廡門室及耳房、圍牆、八角亭、池塘、東坡橋與東坡公園修繕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坡書院進行過多次修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麗澤書院

原系古儋義學,在州城(中和鎮)外東南隅,與載酒堂為鄰,為明代給事中瓊山人許子偉於萬曆末期所建,日久傾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知州韓祐捐資,在義學舊址重建,前堂祀文昌帝君像,中為麗澤堂,四周築圍牆,與載酒亭巍然相向,每年還捐俸延師課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州又倡率紳士及義學生童捐資在州城置鋪屋3間,每年收租錢作為文昌祭品之經費。道光七年(1827年)於暴風雨中倒塌,次年重建,改名為麗澤書院。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文昌縣舉人蔡乾東、瓊山烈樓(現海口長流鎮)鄭天章先後到麗澤書院任掌教,文風大振。光緒中期,唐典初、王月樵(雲清)、周稷農、曾秀夫諸先生也相繼到該書院任教,裁成士類,桃李成蔭。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吳鐵橋為麗澤書院院長,知名之士一時稱盛。清末民初,麗澤書院改為中和鎮高國小校。

桄榔書院

原系桄榔庵,在舊州城(中和鎮)南門外,祀宋蘇東坡。蘇公於紹聖四年(1097年)七月初二抵昌化軍,乃買地築屋居息。嘗摘葉書銘以志其處,因名桄榔庵。至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海北海南肅政廉訪司僉事大都行軍至儋,在蘇公居息之地,構築堂屋3間奉祀蘇公像,四周建堂廡門室,兩廡為房,以此招州人子弟入學,擇師以教,並命儒者60家奉祠事。還在周圍種桄榔林以表對蘇公的紀念,僉事范槨刻石以記之。年久祠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城紳耆邢德等人發起集資,新建正殿5間、講堂5間、頭門3間。光緒十三年(1887年),城紳曾毓瑛首倡,呈請知州崔增瑞由本州城屠案撥款為士子膏火,延師課士,改名為桄榔書院,並增建頭門耳房、左邊小門及門外照壁,於是人文蔚起,入學者頗多。

蔚文書院

位於今文昌市文城鎮文東路。早在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文昌知縣賀濁、給諫許子偉與邑紳林尤鶚、林有鳴、曾應期等捐資,在文城北門外文昌閣右側創建玉陽書院,講學課文,置田收租以供修理。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大地震時房屋倒塌。後來林尤鶚等又集資重修,復捐田以充公費。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縣何斌按上級行文建義學於文昌閣,捐俸延師教育本縣幼章與有志讀書的窮家子弟。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邑紳雲志高捐資移建文昌閣到城內西北隅啟聖祠後面,西向,而在文昌閣前捐建義學,頭門3間、中堂3間、兩廊各5間。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縣馬日炳延聘貢生韓丕顯為師,教授生童。雍正九年(1731年),知縣梁繼世將書院、義學合為一,改名為“至公書院”。嘉慶九年(1804年),移建於舊學宮遺址,坐西朝東,改為“蔚文書院”。當時講堂有3間,堂下左右翼兩廊前為大門3間,大門下左右翼兩廊暨師生同甲坊於大門前廊下正中。又前為照牆,砌杏壇、篆字碑於牆中。講堂後為後堂3間,後堂下左右為翼兩廊,後堂之後為尊經閣,廚房在講堂之兩旁。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全縣紳士捐資將書院重修,韓生彝等捐銀2000元以助工費。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蔚文高等國小校,附設初級師範簡易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設中學校,為文昌中學的前身。

溪北書院

位於今文昌市北部鋪前鎮文北中學校園內。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清末舉人、著名書法家潘存發起,在雷瓊道朱采和廣東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籌資建造。

溪北書院建築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占地20多畝。頭門面闊三開間,兩邊有磚砌的側間,上為卷棚頂,鋪蓋琉璃瓦,門匾上為清末著名書法家楊守敬所題的“溪北書院”。入門後為庭院,過了庭院是一組四合院式建築。

前殿為硬山頂,面闊五開間,進深三開間。殿內正中高掛“講堂”二字的大木匾,是書院訓導學生的場所。正堂名曰“經正樓”,原為書院的主體。1921年,改建成中西合璧式的二層樓建築,進深11米,通寬17米。現樓內仍用木柱,廊外和樓頂已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前殿和正殿之間以及東西二廊相互連線,中軸線的兩側和正殿的兩翼對稱地分布著後配殿和齋舍。書院從建成至宣統三年(1911年)間,曾聘請不少學者在此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現為文北中學管理使用。

尚友書院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定安縣進士、禮部尚書王弘誨創建於縣儒學射圃地。置龍茶田租市稅每年20金,作為書院經費,年久傾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定安知縣馬用觀召集紳士樂捐,重建義學於尚友書院舊址,恢復尚友書院之名。並將北門昌建義學(已廢)田租撥給尚友書院作為師生修金膏火之費,交由官府管理。嘉慶三年(1798年),知縣王體仁集紳士莫景環、莫紹德等商議,將書院各學田莊全部交本縣紳士輪管,延師課讀,永為規例。嘉慶五年(1800年),書院房舍大部分損壞,紳士莫景環等將書院歷年存積款項並邀捐重建。嘉慶十年(1805年),眾紳士於昌建義學舊址建鋪4座8間,以租息歸尚友書院作經費。鹹豐元年(1851年),知縣梅占元捐俸100千文,並存積款項、前知縣沈玉麟留下撥錢100千文、代理知縣張霈撥錢160千文,對書院進行重修。當時書院規模宏大:後堂3間,建樓其上,額名“昌建”。左右翼房2間,後廚房2間,講堂5間,東西廊各10間,儀門1間,大門5間,左右翼2間,外有照壁。

講堂匾額“吾道南堂”和兩副柱聯,皆由本邑進士莫紹德題撰。

尚友書院是定安縣一所官辦書院,始終得到縣衙和邑紳重視支持,1904年改為尚友高等國小堂,傾壞後原尚友書院遺蹟因城池擴建被毀銷跡,但清代定安知縣為尚友書院所訂立的書院舊、新章程及學田詳文,對研究古書院極有價值。

天池書院

原址在澄邁縣老城東門外,舊地原為曾家民居。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縣秦志道與曾家商議移其居後,在永慶寺遺址旁構築書院。前置講堂3間,後建寢室5間,講堂東西兩側建號舍各10間,前門一座3間。書院大門外鑿開一大口天池,四面用石壘築,周圍植竹木,池內養魚種蓮,深邃幽雅,為諸生游息藏修之所,故以“天池”命名。當時縣裡迎春接詔、習儀讀法等一些大活動,都到這裡舉行。又買附近民田出租,逐漸增加諸生膏火費用,還興射禮,置樂器、弓箭,又購置四書、五經、通鑑、醫書等書籍200餘本,命生員雷應舉管貯。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縣許應龍銳意葺理,不數月書院更新,擇師掖成後進,一時邑人向學者翕然歸之。

鰲山書院

位於崖城外東南隅,原為文昌廟。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宋錦改為珠崖書院,捐銀200兩,立義學會,延師訓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州人周士義、林石嶺、黃朝璇、周用勱等,捐銀2200兩,重新修葺,內添齋舍,外築圍牆。余銀髮放,以充學會作為師生膏火費。知州金紳有碑記其事。道光八年(1828年),署州事袁斯熊捐廉倡修。齊元發改名為鰲山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州捐資拓寬其址,改為高等國小堂。

端山書院

原稱應台書院。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會同縣知縣葉中聲創建。校址設在縣城(今瓊海市塔洋鎮)東門外。崇禎十年(1637年),知縣夏鑄鼎重修,改稱同文書院。後多次遷址、更名。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知縣鍾璉捐資在城內重修,正齋東西建瓦房各5眼,中建八角亭為講堂,並美其名曰“端山奇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縣萬師敬建書院後正房一間3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縣田浚率全縣捐資200餘金,重修大廳一座,前八角講堂一間,外西廊書房東西4間,大門一間,廚房傢伙備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瓊州知府肖應植題匾曰:“端山書院”。後年久失修,傾頹多處。嘉慶十四年(1809年),邑候同全縣士民簽捐錢銅元1千4百餘串,重新修葺。光緒三十年(1904年),書院改為高等國小堂。

萬州書院

亦稱萬安書院、萬陽書院,原系萬州州學,始建於宋代,原址在州治左。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知州矛一桂遷州儒學於州治右後,便以州學明倫堂舊址建萬州書院,久廢。到了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署州事陵水知縣顧芝將書院移建於州治東,講學、學舍規制齊備。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縣李大根允許紳士請求,改建講堂為重樓,中祀文昌魁星像。

昌化雙溪書院

在昌化縣城內文昌祠左邊,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縣鄒應鳳倡建。有學田15畝4分,每年收租錢銅元21千文,為師生修脯。又保平田51畝,每年所收租息一半歸書院充膏火,一半歸治平寺為香火費。鹹豐七年(1857年),知縣胥運升遷學官於新城署左,借為書院。有那豪田每年收租15千文,保千田每年收租14千文。光緒二十年(1894年),成德堂鋪商韓永良等將蘆古井地以開曬生鹽,經邑紳合議,將成德堂每年出息於十成中抽一成二分,歸書院永放生息,俟成本後,另作全縣義舉。

順湖書院

位於陵水縣城東。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縣顧芝倡捐建立。由縣典史張廷林督建,縣學教諭高星始終贊襄,兩年時間竣工。建有講堂一座,上房5間,大門3間,南北書舍18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縣趙振鋒率紳士捐銀1100兩,置產收租解決師生膏火。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縣瞿雲魁清理,每年僅有租錢58千940文,其餘園地皆荒蕪,計其租錢不夠師生膏火。後加縣官捐廉俸,延師督課,諸生才得以在書院肄業。書院有契田園共13處,鋪屋3間,鋪地1處。

知縣顧芝親撰《建立順湖書院碑記》。《乾隆陵水縣誌·人物誌》載:本縣亮一圖儒林曾書,乾隆辛酉科撥貢、太學肄業生,回鄉後曾掌教順湖書院8年,並寫有《勸順湖諸生勤學》詩。後升任廣東開建縣教諭。

澄江書院

位於澄邁縣老城舊文昌宮。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知縣孫雲邀集全縣紳耆捐資興建。舊文昌宮原有正室上下2間。創建書院後在後面再添建正殿一間,以為講堂,移文昌神祀於中。神龕之左立蘇文忠公石刻遺像。

金江書院

在澄邁縣金江鎮西北隅,系光緒十一年(1885年)冬金江徐、王、陳姓各紳具稟聶緝慶知縣後,捐籌款興建。升梁之日,知縣聶緝慶親臨金江祭告。院宇坐北向南,講堂東西兩旁各建橫廊一間。院之兩旁俱築垣牆密圍。因清末學界維新,凡舊書院皆改為學堂,故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建侯官縣人林玉銘,由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加捐州同知銜出任澄邁知縣,在金江書院設立金江高等學堂,創建樂善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廣西臨桂縣人龍朝翊,由進士庶吉士欽加花翎同知銜出任知縣,將金江樂善堂改為金江高等國小堂。

鵲峰書院

瓊山、澄邁兩縣合辦的書院,院址位於瓊山美安鎮安仁圩西南隅,距當時瓊山縣城府城50里,距澄邁老城30里。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由澄邁縣譚馮都儒安村紳士致仕後邀集瓊澄兩縣紳耆商議捐資。書院建有正室講堂一間,大門一間,左右廊各一間,外有照壁一座、敬字亭一座,地形寬闊清爽,吸引了當時兩縣不少學子來此求學。

教學制度

書院設立由當地紳士中推選出若干人組成的管理機構,設總理人。每年正月開印後(官衙恢復上班後),由書院總理稟請主管的府州縣署出示招考布告和開學日期。

每年招考錄取人本書院就讀的正、附課生員、童生名單要張榜出示。

每年請師開學,都要備辦酒席、元寶、炮燭致祭先師孔子。並大擺酒席(尚友書院規定10席,費錢8000文)款待老師和當地官員、紳士,部分家長出席。

書院的課程設定,一向尊崇孔子和儒家學說,以《四書》、《五經》為基本教材。創辦書院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府州縣學宮的不足,讓各地更多優秀生童能進入書院習舉業,在各級科舉考試中有更多人才中試,為發展當地文風、文運作貢獻和爭光。而各朝代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不盡相同,如宋初沿唐制,考試以詩賦為主,王安石以後改用經義。明清考試內容有八股文、試帖詩等,而以八股文為主。文章題目出自《四書》、《五經》,而以《四書》為主,考生所論內容也要根據朱熹的《四書集注》及後人注釋,不許考生自由發展。試帖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格式、韻腳都嚴格限制,清代試帖詩的內容,還要直接或間接地為皇帝

歌功頌德,並須切題。所以書院教學要根據科舉考試的內容和要求來安排。根據《瓊州府志》和各州縣誌記載,各書院每月課程安排基本按照“日有程,旬有師課,月有官試”的模式進行(註:書院改學堂前沒有“星期”概念)。

“日有程”,就是每天都有課程安排,由掌教給生員、童生分班誦讀和講解《四書》、《五經》及學者注釋,或是八股文、試帖詩的格式、寫作方法及技巧等等。有時地方官員也到書院講課,也可聘請返鄉的進士、舉人等名儒傳授某方面的知識。要求生童聽課要認真作筆記,每天要將講課的重點和難點,以及自習的心得體會或質疑,記在一種叫“程簿”的本子裡,於每月初一呈上掌教,由其點評或修改。

“旬有師課”,就是每10天,由掌教根據已講授過的內容,進行一次考試,每個月有2次師課。

“月有官試(課)”,就是每個月都有一次主管該書院的地方官員親臨主持和命題的考試。官課大多是府州縣主官主持,也有府州縣學官教授、學正、教諭等主持。

各書院每月官課和每旬師課日期都比較固定。如尚友書院原規定“每月初一官課”,後定“每月十六日官課,初六、廿六日師課”。凡官課、師課名列前茅的生員、童生都有賞錢。如有一月三課不到者,正課生降為附課生,不發給膏火補助,以示獎罰分明。

管理體制

掌教

掌教也稱山長,既是書院的負責人,又是教師。清嘉慶三年(1798年)定安知縣於體仁立的尚友《書院舊章程》和道光七年(1827年)知縣於學質立的《書院新章程》規定:“延師不論本邑異縣,須擇文行兼優、實心訓課者,方請掌教。毋得稍徇情面,請非其人。”“敦請掌教,縣尹會紳士酌議。前一年下關聘。”道府州辦的書院掌教,則要由道台、知府、知州會同紳士商定後,親自出面或簽書聘請。

掌教工薪待遇,以尚友書院為例,舊章程規定:“每年延師,議定修金40兩,節儀3兩,聘餘3兩。每月茶水銀2兩。”新章程規定:“1.掌教修金每年錢120千文,火燭錢(照明費)40千文。今酌議火燭錢24千文。2.聘金4元。3.端陽、中秋二節,敬奉掌教銀4元。今酌定錢2400文。”此外,入學敬掌教酒1席,散館酒1席,每席費錢1600文。今酌定費錢1200文。”

除掌教外,每個書院一般還置1~3名院役。如尚友書院置膳夫1名,為師生做飯兼守門,原定工食銀6兩,後酌錢6千文。道光間加置每夜香燈並守門1名下役,每月給錢1000文。

學員

每間書院既招生員(秀才),又招童生。所以招收的生童(生員、童生)是有定額的,例如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瓊台書院額取生童80名,生員、童生各占一半。定安尚友書院從嘉慶至鹹豐年間五六十年中,都堅持正課生員額取20名,正課童生額取30名。在書院生童中,有正課生、附課生之分。正課生又有內課生(寄宿生)和外課生(走讀生)之分。附課生是旁聽生。生童的待遇是不一樣的。正課生童都有享受膏火待遇;附課生不拘額,沒有膏火。正課生員和正課童生、內課和外課享受的膏火數額都是不同的。瓊台書院規定:正課生員每月膏火銀8錢,正課童生每月6錢。外課生員每月800文,外課童生每月600文。尚友書院舊章程規定:生童肄業,原定正課生員額取20名,每名每月膏火銀5錢。正課童生額取30名,每名每月膏火銀3錢(膏火每銀1錢折銅錢100文)。外課(走讀)的正課生,膏火半支,即走讀的生員每月膏火銀2錢5分(250文錢),走讀童生每月膏火銀1錢5分(折錢150文)。道光七年(1827年)的新章程規定:正課生員20名,每月每名給膏火銀800文。正課童生30名,每名每月膏火錢600文。今酌定內課生員10名,內課童生15名,膏火依舊。外課生員10名,膏火錢400文。外課童生15名,膏火錢300文。在生童中,設學長(近似於今學生會主席)1名,每月給錢600~800文。

為了鼓勵生童勤奮讀書,在考試中爭取好成績,書院還規定每月官課(考)和師課(考)成績優秀的生員和童生,都分別給予獎勵。如尚友書院“每月初一官課,舊例生員第一名賞銀3錢,二名賞銀2錢,三名賞銀1錢。童生第一名賞銀2錢,第二名賞錢1錢(酌議每銀1錢折銅錢100文),這項久由知縣獎賞。每月師課2次,共獎賞錢1600文”。

經費相關

書院辦學經費來源有4條渠道:一是書院田租收入(部分在城鎮的書院還有少量鋪租收入);二是當地官紳捐款;三是官府撥款撥田;四是少數書院有閒錢放貸收息。但總的來說,瓊州歷代各書院掌教修金、生童膏火、燈燭照明、院舍維修等費用,主要還是靠書院田租收入來維持。如果書院田太少,或經營管理不善田租收不上來,或是被管理人員占蝕,書院就難以維繫,辦辦停停,例子不勝枚舉。

為了管理好書院田地和田租,保證書院經費來源,各書院都由當地紳士推薦人選成立管理機構。這個管理機構置總理1人,分理若干人,一任3年,期滿另舉。一般是挑選縣城附近或書院附近謹厚殷實能幹者擔任,並且要有殷實紳士結保。總理、分理若有侵蝕冒銷不管事等問題,唯擔保人是問,造成損失要由擔保人賠補。

書院的學田分布在各地,按遠近搭配分成若干股,由總理、分理拈鬮管田一股,按二熟收租,各分理則要交總理支解給發。總理、分理到自己分管的田莊催租時,田莊的佃甲(佃頭)要負責供應茶水,伺候催租完繳。若佃戶拖欠,由佃甲處理;佃甲刁頑,不勤催租或混騙滋事,則呈官懲治,另換別人。總理、分理紳士催租有夫馬之費,定安尚友書院嘉慶年間(1796~1820年)原定每人一年支錢10千文;道光年初3人每年共賞勞錢40千文,後來省歸一人專管,年賞勞錢30千文。

每年農曆12月底,總理要將當年書院田租收人的清冊一式4份,呈報主管的知縣(知州或知府),以便轉報學憲查核。書院的學田若改作他用,也要由州縣主官呈交經府、學道批准。可見學田的重要。負責管理書院學田的總理,實際上也是書院總管和總代表。

有的書院有院董會,全由當地名儒組成,由院董會推舉1人為掌教,主持院務和教學,另由掌教再聘請有名望的學者來院擔任主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