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坐落在西寧市城東區(原窪窯溝北)大眾街,它毗鄰窪窯溝的玉帶橋,因此得名。玉帶橋清真寺是西寧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西寧地區,玉帶橋清真寺總面積為400多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典型的伊斯蘭教風格。寺中新建成的玉帶重建後的大殿設計風格為中阿融合式建築,兩層大殿寬敞明亮,雄偉壯觀,美輪美奐的玉帶橋清真寺成為西寧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基本信息

簡介

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坐落在西寧市城東區(原窪窯溝北)大眾街,它毗鄰窪窯溝的玉帶橋,因此得名。始建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530年左右)公元一九三三年(民國22年)重建約100平方米,建築規模小巧玲瓏布局合理。設施齊全,遠近聞名。重建後的大殿設計風格為中阿融合式建築,兩層大殿寬敞明亮,成為西寧古城一座亮麗的風景線,中國夏都東大門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沿革

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
史料記載玉帶橋清真寺始建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530年左右),距今已有500的歷史,起初玉帶橋清真寺的建築規模僅有50餘平方米。公元1933年(民國22年)重建約100平方米,建築規模小巧玲瓏布局合理。設施齊全,遠近聞名,1980年宗教政策得 到落實,由信教民眾募捐集資進行了重建,建設面積400平米。由於人員過多,原來的大殿已經容納不了伊斯蘭教教民眾, 2006年,投資766萬元,在真主的襄助,政府的支持與穆斯林民眾的關懷下玉帶橋清真寺的以第三次大規模的重建,修葺一新後的玉帶橋清真寺總面積將達到3150平米。可同時接納5000人左右穆斯林民眾同時做禮拜。

社會地位

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已逐漸成為繼享有盛名的東關清真寺後的第二大清真寺院,成為新旅遊景點,重建後的大殿設計風格為中阿融合式建築,兩層大殿寬敞明亮,以建成的玉帶橋清真寺禮拜大殿雄偉壯觀,莊嚴肅穆將成為西寧古城一座亮麗的風景線。東區伊斯蘭文化的視窗,中國夏都東大門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大殿修建過程中得到了青海和許多地區及香港各界民眾的資助支持、特別是湟中、化隆、循化、民和等地的穆斯林民眾以及西寧市廣大穆斯林教友在資金上慷慨解囊,並為大殿的設計及修建工程獻計獻策。

建制規模

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
新建成的禮拜大殿完全採用阿拉伯建築風格,大殿宣禮塔仿沙烏地阿拉伯麥加禁寺宣禮塔建築式樣和藝術風格,殿頂設計有兩個主塔,兩個附塔和一個拱頂,主塔高約50餘米,通體潔白,高聳入雲;附塔高約20餘米,小巧精緻;四個塔頂的標誌性建築裝飾“月牙”。每當夜幕降臨,圍繞月牙四周靜謐的綠色光芒輝映,白天裝飾有夜光玻璃鏡貼面的拱頂,在太陽的照射下呈現乳白色,美輪美奐的玉帶橋清真寺成為西寧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民俗節日

玉帶橋清真寺 玉帶橋清真寺
回族宴席曲
:也叫“菜曲兒”,限制較少,隨處可唱,並不局限於婚禮喜慶的祝福或節日的頌歌。演唱宴席運用的是娓婉、細膩、活潑、優美等聲腔,有時竟至哀婉淒切。
青海平弦:又稱西寧賦子,是青海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曲牌有十八雜腔、二十四調之稱。平弦的樂器以三弦為主,用月琴、琵琶、揚琴、笛子等伴奏,由演唱者手持筷子,一手夾瓷碟互相敲擊掌握節奏。曲調優美抒情,溫柔婉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賽氂牛:青藏高原牧民的體育競賽活動之一,一般在節日期間進行。參賽氂牛由騎手在氂牛群中挑選以體格健壯、行動靈活、善於奔跑者為佳。比賽時騎手身著藏族盛裝,氂牛角裹彩綢,尾扎布花,身披坐褥,頭配美觀籠頭極具民族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