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清真寺

常德市清真寺

常德市清真寺,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原址在回民聚居區沙河街(一度改名“回國街”、“民族街”)古蹟玉帶橋右側,於清初順治二年改建於現址東門外二鋪街,亦為回、維族穆斯林聚居區。現寺內禮拜大殿主樑上刻有“順治年重修”字樣。大殿檐前廳屋大樑上刻有“大清鹹豐歲次辛酉壹拾壹年桂月又一次重修”。原建築為“工”字形。前有牌樓,南為宮殿式三進大廳(即殿前廳、禮拜大殿和講經樓),建築古老;大殿西側為教長、海里幾住房;內進為南北對峙的兩排教室。大殿前有花園,左側廂房為客廳,與此聯結,北端為一排房,由東至西分別為保管室、井亭與水堂子等。全寺建築錯落有致,總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約4.5畝。

基本信息

人文地理

常德市清真寺常德市清真寺
常德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轄9個區縣市和5個管理區,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21萬。常德建城歷史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經叫臨沅、鼎州朗州武陵,公元1117年北宋時期始名常德,1988年實行“地改市”。

常德市現有回族維吾爾族穆斯林4萬多人,是湖南穆斯林居住較為集中的地區、常德城內(即現武陵區)有穆斯林5000多人。

現寺內禮拜大殿主樑上刻有“順治年重修”字樣。大殿檐前廳屋大樑上刻有“大清鹹豐歲次辛酉壹拾壹年桂月又一次重修”。原建築為“工”字形。前有牌樓,南為宮殿式三進大廳(即殿前廳、禮拜大殿和講經樓),建築古老;大殿西側為教長、海里幾住房;內進為南北對峙的兩排教室。大殿前有花園,左側廂房為客廳,與此聯結,北端為一排房,由東至西分別為保管室、井亭與水堂子等。全寺建築錯落有致,總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 占地面積約4.5畝。禮拜殿內及殿前原懸掛有大小數十塊黑底金字匾額,大殿前石碑林立。

歷史沿革

常德市清真寺常德市清真寺
1933年,因遭受慘重水災,抗戰期間又遭日機轟炸,以及在“文革”中的破壞,古老的清真寺受損嚴重。現禮拜殿檐前尚存三塊大金字匾額。其中一塊書寫著“古今唯一”四個大字,落款是:“欽錫黃馬褂金鎖提督軍門鎮南將軍馬如龍於大清光緒二年貴月題詞”;另一塊為“教傳真統”四字,落款是:“於大清鹹豐歲次辛酉壹拾壹年穀旦總管鄉老兼理題詞”,還有一塊上書“無極真源”四字。 在常德市清真寺先後掌管教務、開學講經的有馬德珍、虎鎮林、李仁山、翦萬奎、定中明李效之、馬道美等18位阿旬,均品學兼優,明先覺後。清真古寺還培育了不少傑出人才,被省內穆斯林譽為“培養阿旬的搖籃”。

三十年代期間,李仁山阿訇先後在常德、上海和四川萬縣等地培養教育出的學生和海里凡中有現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張秉鋒,四川省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方少齋,曾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納子嘉,上海的馬自元阿訇,廣西的蔡時俊阿訇,原湖南省伊協名譽會長、常德市清真寺“伊瑪目”馬道美,以及現在台北市清真 寺大阿訇定中明和現在抄特工作的海維諒等,堪稱“桃里滿天下”。 過去,由於清真古寺為大坊,有較多的寺產,年收入頗豐,曾先後支持和創辦“常德清真寺高級國小校”、“常德清真務本國小”、“常德清真東校”、“常德清真西校”、“常德清真國民國小”、“常德清真業餘夜校”、“常德伊斯蘭師範學校”和“常德伊斯蘭阿文專修班”等。為了發展伊斯蘭教育事業,

常德市清真寺常德市清真寺
1919年,得到常德回族知名人士翦質輔先生的資助,由李仁山和張春山阿訇合作,編輯出版了初級《回文課本》八冊,內容有阿拉伯語基礎、回教常識加注漢釋,成為回族的啟蒙課本;“高級讀本”四冊,內容有《古蘭經》經典要義,聖訓、教律等。初、高級《回文讀本》先後再版9次,發行共1萬多冊。

1981年對古寺進行了簡單維修。現改稱“常德市清真寺”。常德市清真寺現有“伊瑪目”1人,阿訇1人,海里幾2人,寺管會成員5人,還有曾在“常德伊斯蘭師範學校”和“常德伊斯蘭教阿文專修班”學習過的鄉老多人。

1988年12月成立了“常德市伊斯蘭教協會”,由馬明泉阿訇擔任會長。

1977年春,清真寺被發還,但已成危房,因無力重建只略加維修而勉強使用。改革開放後,政府逐步加大了對宗教活動場所的改建、維修力度:1982年,常德市清真寺進行了整修。

1987年,常德市清真寺在市委統戰部的支持下舉辦了改革開放後的首屆經學班。

1989年,花費16萬餘元重修了新水房。

1993年,常德市清真寺花費近五萬元(這兩筆資金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天文數目)將11米 高瀕臨倒塌的大殿南牆全部撤掉重建。

2000年,常德市伊斯蘭教協會決定重建清真寺。2004年12月,經過四年的努力,凝聚著各級黨委、各級政府與有關部門關懷與支持的常德市清真寺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

所獲榮譽

1992年,榮獲“全國百所著名清真寺”稱號,1999年榮獲“全國模範清真寺”稱號,1997年榮獲湖南省政府頒發的“重點寺觀教堂”銅牌,湖南省宗教局頒發的“五好宗教活動場所”銅牌及常德市政府、民政局等單位頒發的各種獎牌,先後有五十餘人次被評為省、市、區“先進個人”和得到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表彰。

寺院管理

常德市清真寺常德市清真寺
1、常德市清真寺成立了“鄉老代表會議”。以主麻鄉老為主,每年年初召開一次會議(有需要時不定期召開)負責審議上年度清真寺的各項收支預、決算運行情況與通過或者修改本年度的經濟預算;聽取、討論本年度清真寺的工作安排。是清真寺最大的事務決策機構,對清真寺不理想的預算有否決權或修正權。

2、清真寺下設三個辦公室(即將增加到四個):1、正副主任辦公室:負責較大事務的決策;2、伊瑪目辦公室(兼經學研討室):負責清真寺教務的開展與經學的研究,經學班的開辦與安排,穆斯林宗教事務的安排與對教法的解釋;3、清真寺辦公室(兼財務室):負責清真寺的日常接待與財務管理,安排清真寺的日常事務。

3、常德市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根據兩個《宗教事務條例》和中國伊協的《清真寺民主管理辦法》重新審視修訂,完善了清真寺的各項規章制度。並將其按照實施的責任人而懸掛在相應的辦公室內。

4、自2007年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換屆後,形成了外部有“鄉老代表會議”的成員分散全市,便於聯絡全市穆斯林;內部有“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的九人班子,協商組織、管理清真寺的有關事務(每個主麻碰頭一次);寺內以主任、阿訇為核心的具體辦事體制。清真寺的會計、出納均由阿訇兼職,即最大限度的安排了阿訇,又最大限度的方便了穆斯林民眾辦事(因阿訇住在清真寺,任何時候都能找到人)。

5、在清真寺的財務管理方面,購物要求有經手人、證明人簽字後由審批人簽字方能報銷。大的支出項目必須立項經“鄉老代表會議”通過方可實施,還在鄉老之中選出五人組成“財務監督小組”對清真寺財務進行監督,每一個季度清查一次帳務,並將結果向主麻鄉老公布,做到帳帳相符、帳款相符。

6、清真寺健全了檔案制度,並且由原來的“專櫃管理”改變為“專人管理”,大大的提高了檔案的查找與整理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7、清真寺建立了保管室,由專人負責,清真寺購置的用品要先入庫,使用時要有經手人簽字;一次性用品在出庫時要有證明人,然後以滅失對待;使用物品時要登記其名稱、物品價值、使用人員、使用地點,如有損毀必須報滅失,做到帳物相符。

8、清真寺物業有專人管理,對出租的房屋按月提前收取房租,不拖延,對拖延者以收取滯納金給以警告,以免在房屋的利用上出現麻煩(因此還沒有出現一次失誤)。

9、清真寺還對城區回、維族公墓實行人性化管理:聘請專人看守,按照秩序埋葬,不許選擇地點;對八十歲以上的穆斯林夫妻如有一方歸真(去世),原則上同意預留一座假墳;對常守主麻的鄉老減半收取管理費;對有困難的回、維族民眾憑社區證明酌情減免墓穴管理費直至全免。

10、在培養接班人方面,鑒於常德市教門氛圍差,宗教氣氛不太濃厚的實際情況,寺將有志於伊斯蘭教事業的青少年送到外地清真寺或者經學院學習。清真寺給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補貼,每年報銷一次路費。

11、清真寺將“清真三食”當成大事來抓,2006年11月,經過努力爭取到了牛羊的屠宰工作,並發放了市伊斯蘭教協會監製的有特色的鈦合金“清真牌”。還準備成立清真五人組,負責對全區的清真餐館進行監督。並保證每個傳統節日清真食品的供應。

影響作用

常德寺歷來重視穆斯林教育,曾興辦過 “清真高級國小校”、“清真務本國小”’、 “清真東校”、“清真西校”、“伊斯蘭師範學校”、“伊斯蘭阿文專修班”、“清真國民國小”以及“清真業餘夜校”。在對中國的文化宣傳,教育中起了突出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