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鄉

楓樹鄉

楓樹鄉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總面積58.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2075畝。多年來,全鄉經濟發展勢頭較好。

基本信息

行政轄區

楓樹鄉轄栗林壩、田河、老井、桐嶺、南嶽、袁家巷、新河、雞婆山、砌口、田湖、江家育、金雞山、大家灘、牛場、仙塢、黎家坡、桂竹崗、蘇家堆、莊家橋、公路、回維、新屋崗、覃家咀23個村,239個村民小組,8275戶,30411人,其中維吾爾族7688人,回族2316人。

經濟發展

多年來,全鄉經濟發展勢頭較好。從種植業來看,建有萬畝無公害優質水稻基地、千畝棉花制種基地和500畝苗木基地,並擬開發葡萄基地300畝。從養殖業來看,建有年出欄肉牛達7000頭的種草養牛示範小區和年可宰牛8000頭以上的清真牛定點屠宰場,還建有年孵化達3000萬羽的家禽孵化基地和年出籠家禽50萬羽的養殖基地。養殖業產值占到了全鄉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成為全鄉主導產業。從工業發展來看,全鄉共有企業15家,年產值過千萬元的企業有3個,個體私營經濟845家,2005年全鄉完成工業總產值3.2億元。從旅遊開發來看,把握江南維吾爾獨特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啟動了中國“維吾爾族第二故鄉”民族風情源建設項目。目前已完成了“十里民族新街”的規劃構思,正在著手建立民族風情、旅遊、度假一條街;牛羊市場、加工一條街;小吃、休閒、娛樂一條街。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了水利基礎設施,確保全鄉旱澇保收農田達31200畝,占耕地面積的90%。加快了道路交通建設,新修水泥路10公里,改造村級公路72.5公里,硬化43公里。完成了12個村的農網改造,建立了1個變電站和供電所,新建移動、聯通通信塔各1個,程控電話安裝4700餘戶,入戶率達56%。新修建了楓樹、白洋河兩大市場。
該鄉是科普示範鄉,教育“兩基”達標。現建有普通中學一所,中心國小一所,村級國小8所,共有中國小師生3175人,教師225人,中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升學率均為100%,教學質量突出,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獎,特別是2003年該鄉有3名學生同時考入清華大學。文化設施齊全,2005年獲“全省百強文化鄉鎮”提名,完成了縣鄉有線電視光纜共網改造,有線電視入戶數達到3000戶, 電視節目增至30個頻道。民族衛生院有醫師10人,醫士7人,設定有西醫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產科、口腔科、檢驗科、影像學科、預防接種門診等科室,並設有住院床位12張。醫療設備有B超、心電圖機、100毫安X光機、生化檢驗等設備。新建了一個公共衛生管理站,1家自來水廠,完成沼氣池建設68口,改水改廁8000來戶。

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

眾所周知,我國56個兄弟民族之一的維吾爾族,世居新疆,並以其創造出的燦爛而獨特的民族文化而為人們所熟悉。在楓樹鄉,自明朝以來,也世代居住著一支維吾爾族的後裔,桃源縣楓樹鄉因此而被人們稱為“維吾爾的第二故鄉”。

民族英雄

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北大副校長、歷史系主任、教授翦伯贊,就是湖南維吾爾族的優秀兒子。 而翦去病夫婦與剪伯贊堪稱維吾爾族的精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剪去病夫婦為民族的解放,出版進步刊物,撰寫鬥爭檄文,隨郭亮組織了震驚全國的長沙泥木工人大罷工,“敬日事變”時雙雙慘死在屠刀之下;翦伯贊輾轉海內外,積極投身於革命實踐活動。在光明與黑暗殊死搏鬥的緊要關頭,翦伯贊深入虎穴,伴隨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殫精竭慮,廢寢忘食,為毛澤東的安全做出過很多貢獻。在緊張談判的間隙,毛澤東傾聽翦伯贊關於翦氏來歷的情況“綜述”後,深表“贊同”,臉龐上浮出會意的微笑……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跟隨林則徐禁菸、時任湖廣督標中營千總的翦如琰鎮守虎門,與英軍激戰17天,他在炮台上向將士們高呼:“有我如琰活一天,英軍就莫想前進一步!”他最終不幸以古稀之年血染海疆。
在此前後,翦伯贊冒著極大的危險,在南京設法援救了重慶地下黨負責人李六如(解放初期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檢查處處長,《六十年的變遷》的作者),使其得以死裡逃生;在重慶,他巧妙周鏇,通過國民黨元老覃振(桃源同鄉)和李宗仁、馮玉祥,營救出關押在桂林張發奎第四戰區的越南獨立同盟主席胡志明。蔣介石發誓“不殺翦伯贊,誓不為人!”這時翦伯贊在上海身患黃疸病,睡在地板上幾天幾夜昏迷不醒,是周恩來想方設法把他送到教會醫院,才得以逃脫蔣介石的魔掌。
在建國後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毛主席拉著翦伯贊先生的手,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介紹:“這是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翦伯贊同志。”這是對他最高的評價和最大的榮譽。

清真寺

走進楓樹鄉清真寺院門,菊花盛開,使整座古寺沐浴在濃郁的清香之中。“大明鎮南定國將軍哈勒·八士合葬之墓”聳峙在院內右方,給人一種肅穆、安詳的氣氛。墓體由青石砌築而成,長2.32米、寬1.25米、高2米的方形石台,紅漆“塔埠”頂立玉碑;墓體右側為墓主生平介紹,鑲於墓身之中,左側刻有“桃源縣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字樣。手撫墓前朱元璋御筆欽賜的“威震南方”石碑,憑弔之情油然而生。
清真寺旁是明太祖敕建的“薦德樓”、“鎮南堂”、“忠勇坊”等。薦德樓,取頌揚祖德之意。雕樑畫棟、刻桷丹楹,中置一位龍鳳幡繞之武將,並供奉詔敕,珍藏賜品,陳列甲胃,韜藏弓矢。睹物興懷,令人想到翦氏先祖鎮南平蠻、剿寇滅巫之偉績。鎮南堂是湖南維吾爾族唯一的宗祠,洪武二十二年秋,朱元璋御筆欽賜“威震南方”的金匾懸掛在鎮南堂上,以示紀念。
清真寺的前身是最早修築的“鎮南經殿”。據《湖南通志》、《翦氏族譜》載,洪武二十六年,涼國公藍玉被誅殺前重涉翦旗營,是時講經殿已築,距楓樹口(哈勒始祖當年在此遍植楓樹,由此得名)正西550步處;明成祖十年改為鎮南經殿,康熙二十年重修改為清真西寺,民國五年(1915年)翦山勝重修時又更名為清真寺,1966年被拆除。1988年經國務院宗教局、湖南省宗教局批准、贊助,占地3800平方米的清真寺經5年苦心修建,於1993年落成。是年6月,經常德市政府批准,由桃源縣政府組織實施,將哈勒·八士墓與碑遷往楓樹鄉清真寺內。
仰望清真寺氣勢雄偉,造型古樸,寺頂呈圓弧形,上塑一輪彎月,具有濃郁的新疆和阿拉伯清真寺建築風格。走過花徑的盡頭,即為教長室、殯儀館、沐浴室和大殿等建築,殿頂勾畫著精美別致的花卉圖案,殿內寬敞明亮,每天可同時容納200多人禮拜。湖南維族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至今仍然保持著濃郁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點。宰牲時,必請阿訇或大師父操刀,否則決不食用。每年在清真寺過古爾邦節和開齋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