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面紋扁足鼎

獸面紋扁足鼎

圓腹扁足立耳,一耳對準一足,另一耳在二足之間。階狀口緣,腹飾寬帶浮雕獸面紋。足飾獸面紋,有鉤狀棱脊。風格與二里岡時期的盤龍城李家嘴M2出土及上海博物館的鼎近似。這種深腹、足較短的扁足鼎且由二里岡時期延續到殷墟早期,安陽M333扁足鼎是為例。唯殷墟中期漸為淺腹長扁足鼎所取代了。

基本信息

簡介

獸面紋扁足鼎獸面紋扁足鼎
獸面紋扁足鼎是一件商朝青銅禮器。它通高31.1厘米,口徑24.2厘米,重4850克。鑄造於公元前14~前11世紀,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樣子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裡曾被用來“明尊卑,別上下”,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誌。鼎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
扁足鼎,傳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龍形和鳥形兩種,而以龍形為多;器形大小各異,而以小型居多。獸面紋扁足鼎為較大者,立耳、方唇、淺腹、圜底,下置三個龍形的扁足。每一個扁足既薄又寬的兩面都有繁密而遒勁的龍紋,除了重點顯示龍的頭部特點以外,在體軀中有鱗紋,象徵著龍鱗,龍尾斜捲成落地的支撐點,使整個鼎有穩定感,從而增強了造型的氣勢。
獸面紋扁足鼎的紋飾極為精美,它腹部飾長鼻獸紋,獸目處於圖案的中間,省略了頭部的其它特徵,前面有一個長卷鼻,後部的尾和長鼻一樣,相應地向下捲曲。這種卷鼻和卷尾的對稱形式,在獸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從圖案的結構來看,卻又相當調和,反映了設計者對圖案規律的熟諳。
此鼎立耳,耳框很細而中間孔隙較大,口沿外折而較薄。腹部的長鼻獸紋,主紋和地紋的分界不甚明確,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銅器的特點。這件鼎從整體到局部的設計都很和諧,沒有其它不必要的裝飾堆砌,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藝術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