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格村

獨格村

該行政村隸屬紅河縣垤瑪鄉,地處垤瑪鄉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4.00公里,到鄉(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123公里。東鄰牛紅村委會,西鄰三村鄉,北鄰垤瑪村委會。轄獨格、巴阿、次普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02戶,有鄉村人口951人,其中農業人口950人,勞動力53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99人。全村國土面積21.03平方公里,海拔1,750.00米,年平均氣溫14.90℃,年降水量1,628.0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蕎子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697.00畝,人均耕地0.63畝,林地12,400.0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3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3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外出務工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道路道路
獨格村隸屬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垤瑪鄉,地處垤瑪鄉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4公里,該村是哈尼族聚居地,無其它民族雜居。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123公里。東鄰牛紅村委會,西鄰三村鄉,北鄰垤瑪村委會。轄獨格、巴阿、次普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35戶,有鄉村人口1112人,其中男性592人,女性359人。其中農業人口1112人,勞動力53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99人。全村國土面積21.03平方公里,海拔1750米,年平均氣溫14.90℃,年降水量1,628.0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蕎子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697畝,人均耕地0.63畝,林地1240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1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外出務工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0.00萬元,占總收入的29%;畜牧業收入4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5頭,肉牛96頭,肉羊45頭);漁業收入4.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林業收入4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3%;第二、三產業收入80.00萬元,占總收入的29%;工資性收入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外出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7人,在省內務工37人。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1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97.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4,448.00元,人均4元,一事一議籌勞4,000.00元,勞均8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規民約、農村低保、農資歷補貼等。

基礎設施

村委會村委會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235戶飲用井水,有4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7%。有3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5%、2.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占總數的4.3%。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4.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4.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0畝,有效灌溉率為43%。到2009年底,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建有國小5所,校舍建築面積346.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距離鄉中學14.00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97.00畝,其中:水田337.00畝,旱地360.00畝,人均耕地0.63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蕎子等作物;擁有林地12,400.00畝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8350.00畝,其他面積103.0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竹子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02戶,共鄉村人口951人,其中男性592人,女性359人。其中農業人口951人,勞動力536人。該村是哈尼族聚居地,無其它民族雜居。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5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5.4%;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5所,校舍建築面積346.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距離鄉中學14.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5人,其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13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1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97.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4,448.00元,人均4元,一事一議籌勞4,000.00元,勞均8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規民約、農村低保、農資歷補貼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9人,少數民族黨員39人,其中男黨員35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37人。

人文地理

垤瑪鄉是一個哈尼族白宏支系的聚居地,在一年的眾多節日中,其中有三個重要的節日-"苦扎扎"、"九月年"和"普瑪突"。"苦扎扎"是在每年五月春耕結束後第一個屬牛日,意在勞作之餘通過祭祀祖先,祈求一年豐收,亦有慶祝春耕結束,可以休閒一段時日之意;"九月年"是在每年九月的第一個屬龍日,"九月年"對哈尼白宏人來說,標誌著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主要是祭祀祖先,意在慶祝一年的豐收,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普瑪突"俗稱祭龍,龍為神之意,白宏人在一個或者幾個村寨為一片區,有一個龍樹,即該片區的庇護神。
苦扎扎"、"九月年"和"普瑪突"每個節日過三天,在每個節日中的第二天都要舉行一次活動-"垤眾眾"。"垤眾眾"由每個村的龍頭來組織,每家拿出一些酒、菜("苦扎扎"時其中一樣必須是該龍樹或者該村共同屠宰分到的牛肉,"九月年"時殺豬的農戶必須有豬尾巴,"普瑪突"時則為祭龍所殺的雞肉必不可少。)每家來一個人,在龍頭的帶領下在村子中間一個專設開闊場地一起祭祀,共同歡慶,載歌載舞,由早到晚。"垤眾眾"讓回歸的遊子團聚在一起,村子裡的男女老少亦拋開繁雜事務來此參加活動。在活動中,人們相互傾吐心聲,交流感情,化解愁悶,共享喜悅,話題中也不乏有關村務鄉情的見解與建議。
對於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垤眾眾"一可以實現哈尼民族文化與傳統民俗的傳承;二可以讓回歸的遊子們在一起相互傾吐心聲,共享喜悅,交流經驗,促進個人事業的發展;三是促進相互間的情感交流,實現民族團結,地方安定;四是通過小小的一個祭祀用的豬尾巴,可以充分體現出一個村寨經濟的發展與否,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否。總之,這只是一個樸實民族的一個樸實簡單的祭祀活動,但就是這個每年重複的活動,卻深刻地體現出了白宏人樸實的智慧。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差,如:多數自然村村道路未硬化,農田無水利設施,多數自然村公路不能正常暢通;民眾文化水平低,科學意識低,思想素質低,農村經濟薄弱,無法解決溫飽。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是結合新農村建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村街道硬化,農田水利設施等;二是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努力實現科學養殖,發展農村經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