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種族淨化大屠殺

猶太人種族淨化大屠殺

猶太人種族淨化大屠殺,簡稱猶太人大屠殺,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民族清洗,也是二戰中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在這次大屠殺總共超過600萬(一說是400萬)猶太人被屠殺。

概述

“Holocaust”是猶太人大屠殺英語和德語的名稱,此字是來自希臘語,意思是用火犧牲。

歷史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著一種排猶的情緒,猶太人被說成是:出賣耶穌的人、投機商人、不潔的人。猶太人是分布於西亞巴勒斯坦地區遊牧民族,原為古代閃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國猶太王國,後為羅馬帝國所滅。由於不甘被奴役,數十萬人民慘遭殺害,其餘人口則被迫離開家園,四處遷徙,散居世界各地。

中世紀的西歐,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和土地,到處遷徙,只能靠經商維持生計。他們遷到西歐後,遭到當地封建主的歧視。

宗教感情演化

猶太人在西歐遭到仇視還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基督教教義認為,耶穌的12門徒之一猶大出賣了耶穌,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視猶太人。

在歐洲,尤以德國的反猶情緒最為嚴重。德意志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猶太人自稱“上帝的選民”,而德國人則領導了歐洲長達數世紀,德意志國王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年)的歷代皇帝成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穌、反猶的大環境下,德國統治者認為自己肩負著領導歐洲各君主國反對猶太教的任務。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普遍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從中世紀到近代,一直在德國惡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紀,德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巨大的發展階段,但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產生了利益衝突,厄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衝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迫使大批猶太人被趕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在德國一直“遺傳”到現代。

政治引發大屠殺

一本反猶的小冊子的封面:上帝的災難:波蘭猶太人一本反猶的小冊子的封面:上帝的災難:波蘭猶太人

19世紀中葉,德國的反猶開始有了明確的政治目的。德國的政客們發現,面對當時的經濟衰退,把猶太人定為罪魁禍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對政權的聲浪。當時在德國內部,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緒在現實利益衝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緒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

一次大戰後,德國成為戰敗國。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中,德國受到嚴重打擊,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產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畫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就成為必然。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打著當時在德國流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宣揚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為了蠱惑人心,欺騙德國廣大民眾,希特勒對這種種族歧視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周密的包裝。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會邏輯,斷章取義地摘取前人論述人口問題中的某些詞句,拼湊成一個種族優劣的理論,為把猶太人打入劣等人種製造理論依據。二是利用早就深植於德國人民心中的反猶意識和宗教情結,大肆鼓吹“猶太瘟疫”的謬論。希特勒將此理論蓄意“嫁接”後,它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了。希特勒利用歷史上宗教的因素,為其滅絕猶太人創設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使這一理論更加具有煽動性。納粹黨還利用當時德國民眾痛恨《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復仇主義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轉移到猶太人身上。正因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順利推行了一整套瘋狂的反猶滅猶政策,造成人類歷史上一個民族屠殺另一個民族的罕見浩劫。

正如一些歷史學家指出的,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是“德國虛偽的政治家為其侵略戰爭對民眾進行系統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結果”。

背景

1933年希特勒領導的德國納粹黨開始法西斯獨裁執政,納粹黨一上台即進行大規模反猶太活動,同年,納粹德國政府撤銷了所有猶太裔公務員的職務,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將“猶太人”作出了定義。根據紐倫堡法案,凡有一個猶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國人都會被視為猶太人。紐倫堡法案還剝奪了猶太人的德國國民權利,並將猶太人與非猶太人有性關係定為非法。1938年納粹德國禁止猶太人進入大多數專業。同年11月,納粹黨策劃首個反猶太集會,在集會中很多猶太人的商店和猶太教教堂被破壞。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軍占領歐洲絕大多數地區,納粹黨的反猶太政策亦伸展到德軍占領的地區。

大屠殺

猶太人在毒氣車裡等待死亡 猶太人在毒氣車裡等待死亡

此次大屠殺也叫納粹屠猶。

德國在1939年9月尾併吞了波蘭以後,納粹德國將它們國內和奧地利的猶太人集中在波蘭的內陸,稱為“普通政府”的地區。猶太人現在被放置在“強制性猶太人居住區”之內。最大規模的“強制性猶太人居住區”是位於華沙。在華沙的猶太人被迫在1940年11月15日前搬遷到被指定為猶太人的地區和將這個地區密封。繼低地國家,法國,波羅的海國家和南斯拉夫受到納粹德國的占領,更多猶太人處在納粹德國的控制範圍內。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莎計畫,德國偷襲蘇聯,納粹秘密警察跟隨德軍,對住在蘇聯鄉區的猶太人進行大規模屠殺。秘密警察最初的殺人方法是用手槍射殺,然後把他們的屍體埋葬在萬人坑裡面。後來想出了更“人道”的殺人方法—用毒氣殺人,秘密警察用汽車的廢氣來毒殺猶太人。1942年起德國採用氰化氫氣殺死最多猶太人。

在1941年12月,納粹德國秘密警察頭子希姆萊先後在波蘭興建了達豪、奧斯威辛、布痕瓦爾德等6個殺人的集中營。當中的地點包括奧斯威辛特雷布林卡。這些地點被選擇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都是鐵路的交匯點,與及它們都不是軍事上重要的地點。所以,納粹黨可以秘密地進行這個殺人計畫。

1942年1月20日的萬湖會議,落實“猶太人問題的最後解決方法”以後,納粹德國開始用這些集中營來殺猶太人。用貨車車廂,猶太人被運到這6個殺人的集中營。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運到的猶太人會經過一個挑選過程。可以做苦工的男性會被送到苦工營,而其他的會被送到毒氣室。被送死的猶太人以為他們是被送到浴室,但是入到浴室的時候,他們才知道浴室的蓮蓬頭只會放出毒氣。其他的集中營只有殺人的任務而沒有苦工營的。

在1944年,當德國知道它們的氣勢已盡的時候,它們加快集中營殺人的速度。當中包括被德軍占領的匈牙利

當盟軍在1945年初解放波蘭時,它們發現到這些殺人的集中營。整個二戰中,大約580萬歐裔猶太人被納粹德國殺死,是歐洲猶太人人口的三份之二。納粹德國也有系統的殺死歐洲的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歐洲東線的敵軍和其他異見人士。

大屠殺餘波

1945 年,當英美聯軍和蘇聯軍隊進入集中營後,映入他們眼帘的是納粹大屠殺的鐵證 – 成堆的屍體、骸骨和焚燒屍體的灰燼。士兵們還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倖存者,包括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他們都遭受著飢餓和疾病的雙重折磨。這些倖存者對重建他們的生活充滿了種種疑慮。

解放後,由於歐洲部分地區反猶主義(仇恨猶太人)依舊存在以及猶太人自身遭受的創傷,許多倖存者在重獲自由後,都無法鼓起勇氣重返家園。即使回去的人也是每天生活在恐懼中。例如,在戰後的波蘭,集體屠殺(反猶暴動)仍在繼續。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 1946 年的凱爾采(Kielce) 鎮,當時的波蘭暴動者至少殺死了 42 名猶太人,並對其他猶太人實施了毆打。

由於很難移民,成千上萬無家可歸的大屠殺倖存者,只能向西移居至由西方盟國解放的其他歐洲國家。在那裡,他們被安置在數百個難民中心和流離失所者營地 (displaced persons; DP) 中,如德國的貝爾根 - 貝爾森 (Bergen-Belsen) 營地。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UNRRA) 和美國、英國及法國的駐軍共同管理著這些難民營。

大量各種類型的猶太人代理機構都在忙著幫助這些無家可歸的猶太難民。美國猶太人聯合分配委員會 (American Jewish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 為大屠殺的倖存者供給食品和衣物,而通過培訓改善境遇組織 (Organization for Rehabilitation through Training, ORT) 則為他們提供職業培訓。難民們還建立了自己的組織,其中許多都為在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猶太國家貢獻了力量。

規模最大的倖存者組織 Sh'erit ha-Pletah(希伯來語意為“倖存下來的人”)努力爭取能有更多的移民機會。但是通過合法途徑移民至美國的名額仍然有限,英國則限制他們移民至巴勒斯坦。很多歐洲國家的邊境也都對這些無家可歸的可憐人實行了關門政策。

猶太旅團(英國軍隊中的巴勒斯坦猶太人部隊)成立於 1944 年末。他們與之前游弋於中歐的游擊隊員共同創建了 Brihah(希伯來語,意為“逃離”或“逃脫”),專門幫助猶太難民從歐洲向巴勒斯坦移民。已經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通過船隻組織“非法”移民(也稱作 Aliyah Bet),但是英國當局卻截獲並遣返了其中的大多數船隻。1947 年,英國強迫載有 4,500 名大屠殺倖存者駛往巴勒斯坦的 Exodus 1947 號船舶返回德國。大多數情況下,英國會將未被批准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難民扣留在地中海賽普勒斯島的拘留營中。

隨著 1948 年 5 月以色列國的建立,猶太難民開始進入這個新興的主權國家。到 1953 年為止,可能有 170,000 猶太流離失所者和難民移民到了以色列。

1945 年 12 月,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 下達了一條命令,放寬受納粹政權迫害的人移民到美國的名額限制。命令頒發後,41,000 多名流離失所者和難民移民至美國;其中大約有 28,000 名猶太人。1948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戰時錯置人員法案 (Displaced Persons Act),在 1949 年 1 月 1 日至 1952 年 12 月 31 日期間頒發了大約 400,000 張移民美國的簽證。在依此法案進入美國的 400,000 名流離失所者中,大約有 68,000 名猶太人。

歐洲其他的猶太難民則作為流離失所者和難民移居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西歐、墨西哥、南美洲和南非。

大屠殺紀念館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2005年5月10日下午2時,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了“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落成開放儀式,德國聯邦議會議長蒂爾森、總理施洛德等高官出席了儀式。在爭論了十多年後,德國人最終還是為當年納粹犯下的罪行而在自己的心頭紮下了這一刀。

大屠殺紀念館位於埃伯特路,北鄰布蘭登堡門,南接波茨坦廣場。這一地區既有德國聯邦議會大廈這樣的政治機構,也有索尼中心這樣的商業設施,同時還是多國大使館的所在地,正在建設中的美國使館新館就與大屠殺紀念館緊挨在一起。

從各方面看,大屠殺紀念館都處於柏林的中心地帶,在這么一個非同尋常的地方建揭露德國不光彩歷史的紀念館,需要非同尋常的勇氣,也體現了非同尋常的誠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