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葉香蒲

狹葉香蒲

狹葉香蒲(學名:Typha angustifolia)是香蒲科香蒲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俄羅斯、尼泊爾、巴基斯坦、美洲及大洋洲、台灣島、歐洲、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吉林、河北、山東、內蒙古、江蘇、黑龍江、陝西、甘肅、遼寧、河南、新疆、雲南、湖北等地,生長於海拔50米至28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水邊、沼澤、沙漠中。

基本信息

概述

科中文名:香蒲科
科拉丁名:Typhaceae
種中文名:狹葉香
種拉丁名:TyphaangustifoliaL.
種別名:水蒲草、水菖蒲、水燭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一l.5m。根莖橫生泥中,粗壯,具多數鬚根,莖直立,中空,具白色髓。葉扁平,條形,長達1m左右,寬5―8mm,基部具白色膜質邊緣,雄雌花序不連線,中間相隔0.5―11.5cm,雄花序在上,狹圓柱形,長20―30cm,雄具2―3枚雄蕊,基部生較花葯長的毛,花粉粒單生,雌花序在下,近圓柱形,長10―30cm,成熟時直徑12―30mm,棕褐色或綠褐色,雌花有基生長毛,毛與小苞片近等長,小苞片比柱頭短,柱頭條狀矩圓形,堅果細小,無溝(圖166)。

地理分布

該種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及河南、湖北、四川、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在歐洲、亞洲北部、北美洲、大洋洲均有分布。

生物生態特徵

狹葉香蒲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4月中旬至5月上旬萌發,6―7月開花,9月果熟。10月下旬至11月初枯黃,生長期約飛85天左右。據1988一1989年在寧夏永寧縣觀察,物候期如表166―1。據開花初期在寧夏實測,其株高1.05―1.86m,叢徑15―30cm,平均單株鮮重110―175g,風乾重25―37.5g,乾鮮比為1:4.4―4.7,每株著生葉片5―9枚,根莖入土深度為20―45cm,鬚根入土35cm,自根莖莖節處萌發新枝。就株叢結構而言,自基部每隔50cm分層,則莖,葉、花序(包括雌、雄花在內)的分布在各層不同。基部葉片含量稍多,花序主要集中分布在1m以上的高度;莖、葉的分布在各層較均勻,詳見表166―2。狹葉香蒲的再生能力較差,若在開花之前刈割,留茬15cm,生長1個月之後,高度僅增加10―15cm,說明狹葉香蒲僅能一次性刈割利用。狹葉香蒲為典型的沼生植物,全國各地的湖泊、池沼、窪淀及河流兩岸積水泛濫地中均有分布。生境常年積水,水深0.3―1.Om不等,水質微呈鹼性,pH=7.5,土壤為腐殖質沼澤土。狹葉香蒲能形成單優種群落,草叢高1一l.5m,覆蓋度30―50%。它往往也是香蒲沼澤或蘆葦(Phra�gmitescommunis)沼澤的常見伴生種,與蘆葦、蔗草(Scirpustrigueter)、水蔥(Scirpustabe�rnaemontani)、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眼子菜(Po―tomOgetonsp.)等植物伴生。在寧夏引黃灌區積水濕地上,狹葉香蒲群落覆蓋度可達80%左右,地上部生物產量鮮草達22.5一28.5t/ha.

飼用價值

狹葉香蒲適口性不良,整個生育期,各類家畜很少採食,冬季枯黃後,牛、羊少量採食。若在營養期刈割調製成青乾草,可在冬春枯草季節補飼牛、馬、羊等草食家畜。據分析,狹葉香蒲具有較好的營養價值,粗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期達19.29%。另外粗灰分的含量也較高,其化學成分及營養元素含量見表166―3,表166―4。綜上所述,狹葉香蒲雖然適口性較差,但幼嫩時期的營養價值較好。若適時刈割,調製成優良的青乾草,仍是枯草季一種較好的補飼飼草.“蒲黃”是一種中草藥,有行瘀利尿的作用,燒炭可起收斂止血之功效,雌花稱“蒲絨”,可做填充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