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

牛河梁

80年代初,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充分證實了5500多年前那裡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 聯繫中亞曾有在人頭骨塗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現實中的人物為依據塑造出來的。 牛河梁女神是在坐落在丘頂平台之中的女神廟中發現的,女神廟的周圍也是一片更大的開闊地。

基本信息

凌源、喀左、建平三市、縣交界處,為距今約5000多年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質與北京的天壇、太廟和十三陵相似。5000年前,這裡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並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這一考古新成果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產生巨大影響,在遺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頭像最為珍貴。這尊頭像是典型的蒙古利來人種,與現代華北人的臉型近似。眼珠是用晶瑩碧綠的圓玉球鑲嵌而成。遺址中出土的玉雕值豬龍、玉雕鵠鳥(貓頭鷹)等,造型古樸神似,令人嘆為觀止。

紅山文化——東方文明的新曙光

在101國道旁,遼寧凌源與建平交界處有一處人類文化遺蹟,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和遼寧省西部廣闊地域內的先民們創造的一種農耕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前。因1935年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區有一座山叫紅山,山體為暗紅色花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紅山文化最早在紅山山後發掘,後來就稱這種考古文化為紅山文化。它的中心區域在朝陽市牛河梁。80年代初,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充分證實了5500多年前那裡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它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經過多年的調查,紅山文化的分布範圍基本明確。其北界越過西拉木倫河,並有繼續向內蒙古草原深入趨勢;東界越過醫巫閭山,到達下遼河西岸;南界東段可達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脈到達華北平原;西界目前可確定在河北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從現在地域行政劃分講,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兩市區域內最為集中。
1983年,考古專家們在牛河梁清理髮掘時,發現了一個饅頭狀的紅燒陶物。經過挖掘,發現牛河梁南側竟有一座女神廟,數處積石大冢群,以及面積約為四萬平方米的類似城堡或方形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還有如下珍貴文物:女神頭像、玉佩飾、石飾和大量供祭祀用的具有紅山文化特徵的陶器。
紅山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徵是:第一,從生產工具看經濟城狀況。那時,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三者共存。石器以大型石器如石斧、石錛、石耜為主,它們與砍伐、起土、墾荒有關,說明農業耕廣而粗放。打制石器、細石器與切割皮肉有關。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牛、羊、豬等家畜骨骼和野生鹿、獐等動物骨骼,說明狩獵、畜牧占很大比重。遺址分布區正處於草原森林向平原過渡的中間地帶,經濟類型屬於綜合性的。第二,從居住地址看生活狀況。居住遺址分布稀疏,位置在較高的山崗上,多在南坡,高出河床10—40米,文化堆積層薄,反映居住不夠穩定。有的遺址群已有等級之分,小遺址群(4—5千平方米)圍繞大遺址群(3—10萬平方米)。大遺址群出土玉器等高級品,附近分布積石冢、陶窯區和玉器作坊,說明已產生中心聚落。房址多為方型半地穴式,並出土成套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說明獨立性的社會單元已存在。第三,從陶器特點看文化聯繫。紅山文化的夾沙灰陶,多為圓筒器,形制簡單,壓印之字紋。我國整個東北地區以至亞洲東北部都有這種陶器,可見它的共性。紅山文化的泥質紅陶多為缽碗盆類、瓮罐類,彩陶以黑彩為主,與我國黃河仰韶陶器相近,都加飾壓印之字紋,表現了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融合程度比較深。
過去,一直認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華夏歷史的源頭,紅山文化只是一個分支或者是一種長城南北“混合文化”。可是隨著紅山玉器的進一步考定,紅山文化遺址的大量發現,特別是東山嘴、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考古界對紅山文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把史前文化研究重點由黃河流域向北轉移,認為紅山文化在我國文明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中華5000年文明發源的性質。

牛河梁女神與女媧

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村,是一處原始社會末期的紅山文化遺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遼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座女神廟,並在廟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與真人一樣大的泥塑女神頭像。
在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站展室的女神頭像,她面部為朱紅色,兩顴突起,圓額頭,扁鼻樑,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與現代華北人的臉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兩個晶瑩碧綠的圓玉球紅山女神復原圖鑲嵌而成,顯得雙目炯炯。 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朱達介紹,和女神頭像同時出土的還有6個大小不同的殘體泥塑女性裸體群像。牛河梁女神廟出土的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藝術概括可與西方的維納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內帶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專家推測有可能是人骨。
聯繫中亞曾有在人頭骨塗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現實中的人物為依據塑造出來的。這就不單單是藝術造型了,女神頭像可以作為研究古代中華人種學和民族史的典型標本,它使億萬中華子孫第一次看到用黃土模擬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與傳說中的“女媧氏”有關?古籍記載中,女媧的第一大功勞就是“摶黃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帶有肢骨的塑件,與古籍記載有驚人的相似。 有專家據此推測,遼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廟可能就是當時的原始古國對女媧的一種回憶、崇拜,而古代傳說中最高統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舉行。

女媧補天女媧補天
“金字塔”頂,煉“女媧石”的地方 在距離牛河梁女神廟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經初步發掘證實,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築起來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徑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內石圈直徑為60米,外石圈直徑約為100米。夯土層次分明,估計總土方量在數十萬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狀為圓錐形、小抹頂。上面是用3圈石頭圍砌起來的,每一層石頭伸進去10米,高度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頭圍砌起來。圍繞小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現有30多座積石冢群址,整個積石冢群都是圓錐形、大抹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樣的。故考古專家將其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在朱達的陪同下,記者爬到了“金字塔”頂上,從這裡向四周望去,女神廟遺址與“金字塔”在一條南北線上,而東西兩側的積石冢群址與“金字塔”等距離地排列在一條線上,這種布局使人明顯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據朱達講,當初發現這座“金字塔”時,山上到處散布著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之”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坩堝片。而“金字塔”頂部是煉銅遺址,有1500個煉紅銅的坩堝,每一坩堝約有1尺多高,鍋口約有30厘米,像現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如今,為了保護這個煉銅遺址,朱達等人已將這些冶銅坩堝全部用 土封上了。
那么,這座“金字塔”式建築物到底是乾什麼用的?目前學者們說法不一,有的認為這可能是遼西原始文明古國用以祭天的壇;也有人認為是王者的陵墓;還有人推測與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有關。 牛河梁大金字塔頂煉紅銅的遺址,與“女媧補天”神話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的情節十分吻合。 無足玉龜,女媧“斷龜足”的佐證 考古工作者又對圍繞大金字塔周圍的小金字塔群進行了部分發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積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頭部兩側有兩個大玉環,胸前佩帶著雙龍相交的勾雲形班次佩,頭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鐲。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死者雙手各握一玉龜,一雌一雄,相配成對。 我國著名考古專家蘇秉奇先生認為,玉龜可能是當時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崇拜物或保護神。當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時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這個氏族的標誌即圖騰神,以返回他們的始祖。 另據專家考證,遼寧、吉林兩省一帶農村的民俗現在仍很流行龜崇拜,男女青年結婚時,房頂上都要貼一幅四龜相交的大團花式圖案剪紙。 在另一座積石冢里,考古人員發現了伴有20餘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綠色玉龜。奇怪的是,這兩座積石冢中出土的玉龜均無頭無尾無足,渾然一體。它到底意味著什麼?聯想到古籍記載中女媧補天時“斷龜足以立四極”的神話傳說,這個無頭無尾無足的玉龜不也與神話傳說相契合嗎?
l983年至l985年遼寧考古工作者在遼西的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牛河梁村發現一座女神廟、數處積石大冢群,以及一座面積約四萬平方米類似城堡或方型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校正,這些遺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祭壇遺址內有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形和方形祭壇,建築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有中心和兩翼主次之分"。女神廟位於牛河梁主梁北山丘頂平台形地,"平台"形地南北最長l75米、東西最寬l59米,女神廟位於平台南側18米。"廟由一個多室一個單室兩組建築物構成,多室在北,為主體建築,單室在南,為附屬建築。"值得一提的是,女神的眼珠是用晶瑩碧綠的圓玉球鑲嵌而成的,顯得雙目炯炯,神采飛揚。從其它出土的塑像殘塊,比如那些因年齡差異而發育不同的乳房,那圓潤的肩膀,那肉質感極強的修長手指看,牛河梁遺址曾經是一個女神成排、高大厚實、氣韻生動的藝術寶庫。"而在此前的1979年5月,遼寧考古工作者還曾在遼寧西部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村發現一近似。頭像面部的藝術刻畫既強調外形輪廓的健美柔和,又追求內蘊神態的情感流露。 特別處原始社會末期的大型石砌祭壇遺址,祭壇為一圓形石圈,設在山嘴的空地之中。在圓圈周圍發現兩件無頭女性裸體小像。小像腹部隆起,臀部肥大,陰部有象徵女性生殖器的三角形記號,是典型的孕婦形象。
女神廟、女神祭壇和女神塑像的發現,充分說明,在五千多年前的東北確實存在過一個對女神祭祀的儀式。考古學家認為,從遼西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址的布局和性質與北京的天壇、太廟和明十三陵相似的角度看,東北先民女神祭祀儀式的規模是相當巨大、隆重而又熱烈的,很可能是超越了一家一族一部落的原始先民共同祭祀的對象與場所。
可以想像,我們東北先民在春來或冬去的一個祭祀女神的特定日子裡(為什麼是春來和冬去的日子呢?--只能是以比較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根據其它祭祀儀式材料的推測),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個聖地(他們創造這個聖地、女神和祭祀儀式肯定也經過了若干年),他們圍繞在祭壇的周圍,圍繞在女神廟的周圍,圍繞在女神的周圍,祈禱、祝願、起舞、歌唱,來以女神的力量實現人的多產,物的豐收,春的早日到來,萬物的死而復生。女神是東北先民的想像創造,是他們集體無意識的原型。他們看到人和萬物生死榮枯有序,不知道是自然界的規律在起作用,以為是一種神在操縱著。根據"相似律"的原則--相同的因可以產生相同的果,他們便想像和創造了女神--一個豐乳、鼓腹、肥臀、大陰的生育繁殖女神。這顯然是對他們想像的生育繁殖女神的模仿。模仿的目的是渴望得到子孫的綿延不斷和大地碩果纍纍。因為大地的豐收也是女神生育繁殖的結果。英國文化人類學家弗雷澤曾深刻地揭示原始人這種交感的觀念。因而,牛河梁女神既是個生育繁殖女神,又可以看做是個地母神。先民對女神祭祀絕不是把女神創造出來僅僅供奉在那裡或者僅於向她獻祭,而是以痴迷沉醉銷魂盪魂的舞蹈獻給女神,向女神表示自己的願望,或者就是對女神的模仿。東山嘴祭壇豐乳肥臀、鼓腹、大陰的女神是在石圈周圍發現的,而圍繞這個石圈的是一片更大的開闊地。牛河梁女神是在坐落在丘頂平台之中的女神廟中發現的,女神廟的周圍也是一片更大的開闊地。可以肯定的是,圍繞祭壇和女神廟的開闊地不是用來做其它活動的,一定是用來舉行聖婚儀式的!我們現在雖然還找不到這方面的史料,但跨文化的比較顯然為我們理解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