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癰草

牙癰草

牙癰草,中藥名。為紫草科植物小花琉璃草Cynoglossum lanceolatum Forsk.的全草。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河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急性腎炎,牙周炎,牙周膿腫,下頜急性淋巴結炎,毒蛇咬傷。

基本信息

別名

破布草、破布粘、大號瘧草、一條龍、母一條根、半邊龍、山芬蘆、粘娘娘。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胃、腎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主治

急性腎炎,牙周炎,牙周膿腫,下頜急性淋巴結炎,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治急性腎炎:①(牙癰草)全草曬乾研末,裝入膠囊,每粒300mg。每日3次,每次3-6粒。亦可用全草15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②小花琉璃草、貓須草、海金沙、金絲草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研末,0.9-1.8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5-8月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小花琉璃草,又名披針葉琉璃草。多年生草本,高20-90cm。莖直立,中下部有分枝,分枝開展,全株密被具基盤的硬粗毛。基生葉及莖下部的葉具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8-14cm,寬約3cm,先端尖,基部漸狹而下延,全緣,兩面均被粗毛或伏毛;莖生葉無柄或具短柄,披針形,長4-7cm,寬約1cm,莖上部葉極小。聚傘花序叉狀分枝呈總狀,頂生及腋生;無苞片;花梗果期幾不增長;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長1-2mm,外面密生短伏毛,果期稍增大;花冠種狀,淡藍色或白色,鍾狀,先端裂片橢圓形,長1.5-2.5mm,喉部有5枚半月形的附屬物;雄蕊5,內藏於附屬物之下;子房4深裂,花柱短,肥厚,四棱形,長約1mm。小堅果4,卵圓形,長2-2.5mm,背面突起,密生長短不等的錨狀剌,邊緣錨狀剌基部不連合。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800m的丘陵、山坡、草地和路邊沙質地上。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河南等地。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表面有毛茸。葉互生,皺縮,展平後呈闊披針形,先端短尖,基部漸窄而下延,下面具有粗而明顯的葉脈,兩面均被粗毛,全緣。花皺縮成團,淡黃色。果實卵圓形,直徑1.2-2.0mm。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主治急性腎炎,月經不調,外用治癰腫瘡毒。”

2、《福建藥物志》:“主治急性腎小球腎炎,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癰、癤、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