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國學館

燕山國學館

燕山國學館,是古琴家薄克禮先生於2005年7月在天津創辦的一個國學私塾。 燕山國學隱藏在天津師範大學古老的醫學樓內。 學堂里設有兩間教室,一間是琴室,一間是書屋。

百科名片

燕山國學館,是古琴家薄克禮先生於2005年7月在天津創辦的一個國學私塾。該館設在天津師大春光樓,是天津首家集“琴棋書畫禮”為一體、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古代私塾模式國學館。 學堂里設有兩間教室,一間是

燕山國學館燕山國學館
琴室,一間是書屋。琴室里整齊地擺放著數十把棕褐色的古琴,小巧玲瓏。琴頭搖擺的琴穗,更增添了幾分雅致。“古琴相比今天的很多樂器,精緻許多,線條簡單,修飾很少。古人墨客俠士,經常遊走天下,一隻古琴常伴其左右,那是何等的風雅與瀟灑!”
言其為私塾,是因為沒有經過註冊登記,屬於家教性質,另一個原因是這所學校講授的都是過去私塾里的老一套,內容包括蒙學經典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也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由於館主酷愛傳統的藝術文化,所以在教授以上文化課的同時還開設有古琴、書法、繪畫和圍棋等四項內容。若學員有要求,還傳授詩詞吟唱、詩歌朗誦等。燕山國學館授課內容包括國學經典品讀、古代詩詞吟唱、國畫普及、古代棋譜講解和古琴彈奏等,並採用古代私塾模式授課。
燕山國學館設有“琴棋書畫”四個門類,學生們可根據興趣自主選擇。來學藝的人中既有80多歲的老人,也有六七歲的兒童。
據燕山國學館館長薄克禮教授介紹,學館讓初學的學生從《三字經》、《弟子規》開始,系統地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並輔以道家老莊哲學和佛教文化常識
古色古香之學館古色古香之學館
。對於學識相對較高的學生則採取選學、座談交流的方式加強學習效果,同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琴棋書畫及詩詞吟唱等傳統課程學習。
據了解,現在來館學習的學生從學齡前孩童到古稀老人都有,大家對中國古代文化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從學習中了解傳統,提升自身修養。
國學館原設在天津文廟內,因文廟大修,2006年底遷址到南開大學北村。於今又遷至天津師範大學校內。

國學館對聯

書房
橫批:國泰民安
上聯:一家仁一國興仁
下聯:一家讓一國興讓
琴房
橫批:上善若水
上聯:名畫要如詩句讀
下聯:古琴兼作水聲聽

館名緣由

“燕山國學”之名取自《三字經》中的一個著名的故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劉鶴文先生題寫的館名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劉鶴文先生題寫的館名
竇家五子在父親竇燕山的培養教育下,先後登科及第。長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尚書;次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侍郎;三子曾任補闕;四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諫議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當時人稱竇氏五龍
薄克禮正是在這個故事的吸引和鼓勵下,“斗膽”啟用“燕山”之名。“我知道自己存在很多不足,我明白自己國學知識還需進步,一切才剛剛開始而已。”薄克禮的聲音渾厚低沉,少年時的他曾被身邊的人鼓勵去當播音員。現在他站在三尺講台之上,他的學生真是大飽耳福啊。
燕山國學隱藏在天津師範大學古老的醫學樓內。濃郁的樹蔭灑在窗內,陽光透過樹枝照在地上,學堂里顯得更為幽深。室內因為年代久遠,牆壁斑駁脫落,幾颱風扇“嗡嗡嗡”的鏇轉,和著窗外的蟬鳴,的確有些劉禹錫的陋室之影。“

館主簡介

薄克禮,男,號善夫,畢業於河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學博士,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大學教授,專業為古代文學詞曲學。古琴家,中國琴歌研究第一人,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

館主薄克禮館主薄克禮
委員,天津市寫作學會副會長,遼海出版社特約編審,燕山國學館館主,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現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教授,校學術委員會成員。天津寫作學會副會長、天津國學研究會首任秘書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專家、天津語言工作委員會專家、天津七弦琴院副院長.第一、二、三屆全國古琴幽蘭陽春藝術節專家評審, 
擅長詩詞吟唱、弦歌,2005年7月在天津文廟創辦燕山國學館,系統傳授四書五經、琴棋書畫等方面的知識。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多項,參與編寫各類教材多部。現從事天津市藝術規劃重點課題科研“琴歌研究”,是天津國學研究會、天津周易研究會發起人之一。先後兩次擔任中國古琴“幽蘭·陽春”藝術節專家評審。
作為中國古代琴歌研究和弦歌研究的第一人,薄克禮在籌辦國學館之初,就翻譯了明代著名作曲家楊表正的《重修真傳琴譜》等經典曲譜。三譜通譯的他能夠將減字譜、工尺譜和五線譜融合在一起,並重新作曲。至今,薄克禮已將古代琴譜重新作曲達300餘首。主要著述

著有《中國文學六種》、《歷代帝王罪己詔書譯註》(副主編)、《套用文寫作教程》、《漢書經典故事》等,在《光明日報》、《文史知識》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2項,參與多項。參與多次全國古琴名家名曲演出活動。
新華社、天津日報、今晚報、城市快報、天津新報、渤海早報、天津電視台、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等新聞單位都對其有深入報導。

主講

四書、詩詞吟唱、唐詩宋詞、琴歌

國學館師資

燕山國學館的任課教師的陣容不很龐大,但資歷都不淺。

張子盛

天津人,現代虞山吳門琴家。師從著名古琴家高仲鈞、吳文光等先生。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國琴會

子盛撫琴子盛撫琴
理事。中國古琴學會秘書長,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常務理事、天津七弦琴院院長,天津古琴會常務副會長。河南原道琴院名譽院長。全國古琴考績專業委員會委員,專家評審,全國古琴考級天津古琴會常務副會長,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古琴專業考官。
張子盛一九八九年學琴,開蒙自津門老琴家高仲鈞先生,後又受到劉麗、吳文光、龔一、李祥霆等諸多海內名家悉心指教,並請益於梅曰強、李允中等琴界前輩,在主攻虞山吳派的基礎上,逐漸形成運指華美、取音純淨、注重以心取韻、心韻合一的演奏風格而享譽琴壇。其作品已錄製為多張CD,並出版有教學書籍、VCD等。張子盛之琴,他有古琴專輯《張子盛古琴獨奏曲集》流傳於世,收錄琴曲包括:《秋鴻》、《廣陵散》、《墨子悲思》、《山中思友人》、《瀟湘水雲》、《關山月》、《酒狂》。陳嘉毅

字補拙,1948年出生於天津。中國書法家學會會員,精於歐體、魏碑、章草,師從著名書法家餘明善先生。任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印社社員、 中國歷史博物館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客座教授,天津城建學院大學生書法指導教師、天津城建學院老幹部老教授書法研究會教師。
師從天津文史館研究院、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餘明善先生。初學歐、虞 、褚、體。從唐楷步入門徑,上溯魏、齊、隋及秦漢。於造像、墓誌、碑版尤為用心。學書四十載堅持臨池不輟、刻苦探求,而有所領悟,初具風貌。中國漢字文化及產生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書法臻於淳樸,厚重,雄強,健拔,再注以時代氣息,才能體現華夏文明之神韻。字品如人品,書法藝術本質是人精神品質的寫照,所以要提高學識和道德修養。同時要提高藝術造詣,豐富眼力,增強手力,心追手摹;堅持繼承傳統,才能有所創新,才能表現個性。書者學術標準;習字讀書鍥而不捨。循法以進,篤實渴求,厚積而薄發。

王鴻鑫

書法家,天津人,字垚山,號魁庵,道名振成,號守一道人。擅長顏體,有當世華世奎之稱。津門

王鴻鑫王鴻鑫
書家,民俗專家,書畫鑑定專家,師從天津著名書法家耿仲陽先生。現為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交流中心會員、《東方書法》雜誌社創作委員、天津翔龍書畫院副院長、山東藤州現代書畫院教授等職。
幼承庭訓,在伯父督導下,習《多寶塔》、《勤禮碑》,後得耿仲敭先生指導,習《麻姑》、《東方朔畫贊》、《顏家廟》等,隸則《張遷》、《史晨》、《禮器》等,兼習六朝磚銘,龍門二十品,篆則鐘鼎,草則《出師頌》、《月儀帖》等。因對章草偏好故多習之。尹楓

男,又名果明,沐風堂主。 出身繪畫世家,精於國畫。就讀於天津美術學院,2007年本科畢業獲學士

學位,2010年攻讀天津美術學院研究生,師從著名畫家霍春陽先生。
1982年5月出生於國畫之鄉安徽省蕭縣,自幼受家父尹俊鵬的薰陶,喜愛書畫及篆刻。多次舉辦個人畫展於安徽蕭縣,天津師範大學,天津古玩城,並執教於燕山國學等。擅花鳥、山水人物。作山水風格氣勢恢弘;作花鳥、人物多見性情,作品筆墨精湛,多得古意。抒發作者於現實之外恬淡、安然之心境。
2007年7月 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 本科 獲文學學士學位
2003年8月 於國畫之鄉安徽省蕭縣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
2004年11月於天津師範大學禮堂舉辦個人畫展
2006年10月於古文化街經營瀚文堂畫廊
2005年7月至今於燕山國學館授課周菊

大學教師,博約堂堂主。天津讀經的主要推廣者之一。

竇汀汀

幼兒教育專家,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熟悉兒童心理,精於傳統蒙學課的講授。

社會影響

陋室, 德馨, 悅 —— 《渤海早報》2009年8月29日第23版。
本版文章題目來自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當我走進薄克禮創辦的燕山國學學堂時,腦海

國學館藝術文化沙龍 王振波古琴遺韻國學館藝術文化沙龍 王振波古琴遺韻
中立刻浮現出了這句經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靜地坐在學堂里的一個角落,靜靜地聆聽悠揚的古琴和朗朗的書聲,聲聲入耳,聲聲悅心……
《碣石調幽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譜,也是我國古代獨有的減字譜。原件在日本,是唐代手抄的卷子。
陋室
“燕山國學”之名取自《三字經》中的一個著名的故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家五子在父親竇燕山的培養教育下,先後登科及第。長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尚書;次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侍郎;三子曾任補闕;四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諫議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當時人稱竇氏五龍。
薄克禮正是在這個故事的吸引和鼓勵下,“斗膽”啟用“燕山”之名。“我知道自己存在很多不足,我明白自己國學知識還需進步,一切才剛剛開始而已。”薄克禮的聲音渾厚低沉,少年時的他曾被身邊的人鼓勵去當播音員。現在他站在三尺講台之上,他的學生真是大飽耳福啊。
燕山國學隱藏在天津師範大學古老的醫學樓內。濃郁的樹蔭灑在窗內,陽光透過樹枝照在地上,學堂里顯得更為幽深。室內因為年代久遠,牆壁斑駁脫落,幾颱風扇“嗡嗡嗡”的鏇轉,和著窗外的蟬鳴,的確有些劉禹錫的陋室之影。“但這並不影響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你聽,他們讀得多認真。”薄克禮言語之間,驕傲不已。
德 馨
學堂里設有兩間教室,一間是琴室,一間是書屋。琴室里整齊地擺放著數十把棕褐色的古琴,小巧玲瓏。
書藝課堂書藝課堂
琴頭搖擺的琴穗,更增添了幾分雅致。“古琴相比今天的很多樂器,精緻許多,線條簡單,修飾很少。古人墨客俠士,經常遊走天下,一隻古琴常伴其左右,那是何等的風雅與瀟灑!”薄老師的聲音實在動人,張口便是如此抑揚頓挫。
“古人的詩詞,尤其是宋詞,對音律有著嚴格的要求。當你一邊撫著古琴,一邊吟詠古詩詞,即使是凡夫俗子,多少也會沾染一點詩仙詩聖的風骨吧。”學國學的人好像大抵如此,都可以繡口成章,文采非凡。
因為有著文學博士的功底,所學專業又是古代音律學,薄克禮會用古人的腔調發音,甚至是用當時的方言,把一首首本來就很精彩的詩詞,優美地傾吐而出。在我們強烈要求下,薄克禮坐在古琴旁,以一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淡定姿態,吟誦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薄老師認真地對我說:“蘇軾是四川人,在讀他的詩詞時,一些辭藻一定要用四川方言,動聽得很吶。”
隨後又來到了書屋。薄克禮的助手王萌萌,正領著孩子們讀《論語》。沒有想像中搖頭晃腦的場景,也沒有長鬍子的老爺爺正襟危坐在講台。只見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教師,領著一幫頑童,微閉著雙眼,大聲誦讀著文章,一遍又一遍……
“我這裡的學生不只是小朋友,大至八十歲的老者,小到五歲的稚童,都陸陸續續來到我的國學班。這位帶領孩子們讀書的姑娘是我的得意門生,今年聯考剛結束,分數相當好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義最具實踐性。每個周末上午,我都會選出一篇文章,讓大家反覆誦讀數十次。如此照做,用不了一個小時,所學內容已經牢記在心啦。”薄老師順手指出一位孩子,流利的課文脫口而出。

漢語文字中,“悅”作如下解釋——悅,從心,表明其意義與人的內心活動有關。悅從兌,表示交換,“兌”的甲骨文為人咧嘴之形,會歡喜之意。喜,發乎心,形於外,悅也。“心”、“兌”即心與心的交換,表示喜悅的心情應與大家分享。
“2008年奧運會上,當《論語》之聲傳遍世界時,當漢唐神韻華彩重現時,我很幸福。綿延數千年的文明,終於又在當代興盛起來,我們應該保持這份熱情,把接力棒傳好。”薄克禮說著,用一曲空靈的《幽澗泉》結束了這次採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