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對話

由於什麼契機,使詩人寫下這首詩,我們不得而知。 詩句的樸實平易,形成了這首詩的重要特色。 言簡而意深,是詩歌創作的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原則。

基本信息

名稱:煤的對話
體裁:現代詩
作者:艾青
創作時間:1937年春

作品原文

你住在哪裡? 
我住在萬年的深山裡
我住在萬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紀—— 
我的年紀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從什麼時候沉默的? 
恐龍統治了森林的年代
從地殼第一次震動的年代 
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里了么? 
死?不,不,我還活著——
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

作品鑑賞

《煤的對話》這首詩看來似乎寫得很平靜,沒有激昂豪邁的措詞,沒有鏗鏘有力的節奏,沒有號角般的壯烈情緒,然而這首短詩,卻那樣耐人尋味,內涵的博大和意境的深遠,不亞於一首長的壯懷激烈的進行曲……
詩人的情緒濃縮著,濃縮成了煤……
由於什麼契機,使詩人寫下這首詩,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揣測到詩人之所以寫這樣一首詩的來由。
1935年10月,詩人走出了孤寂的、黑暗的牢房,來到了苦難重重的大地之上。他回過老家,母親為他包辦了婚姻;他到過常州,在武進女子師範學校教過書,不久又被女校長勒令逐出;又到了上海,在那裡過著沒有職業沒有工作的流浪生活……不管個人的生活多么漂蕩不定,多么清苦,詩人的心卻始終關懷著民族的興亡。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危機之中,作為一個有強烈責任心的詩人,該如何以自己的歌唱來喚醒民眾,讓民眾認識到自己的力量而奮起抗爭呢?《煤的對話》這首詩誕生了。
可以想像得到,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已經積壓得很厚很重了,現實的沉悶、冷滯已經使詩人再也難以忍耐了,這種情緒有可能噴瀉而出,那會形成濤天巨浪;也有可能婉轉而出,以更沉實的力量去撼動民族的心靈。《煤的對話》正是詩人選擇了後一種方式的結果……
詩的力量在於如何表達,更在於這種表達來自怎樣的思考。
這首詩採用了對話的方式,一問一答,極其平易,這構成了這首詩的外部形態,詩人之所以採用這種樸實的對話方式,可能是出自這樣的考慮:因為所描寫的對象——煤,是樸實的。詩人還可能出自這樣的思考:外部形態越是樸實平易,其內涵就越顯得深沉,形成強烈的反差,其詩味也就更強烈了。這種欲揚先抑的創作手段,在這首詩中取得了精妙效果,這也是構成藝術效果的一種美學原則,詩人很好地掌握了這個原則。
詩句的樸實平易,形成了這首詩的重要特色。我們看:“你住在哪裡?//我住在萬年的深山裡/我住在萬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紀——//我的年紀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這詩句簡直是平凡的口語,沒有任何雕琢和修飾。然而,詩味正是在這樸實平易之中流溢而出。雕琢歸朴,貴在自然,這首詩的詩句正是這種高層次的藝術表現。
言簡而意深,是詩歌創作的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原則。《煤的對話》這首詩,真可以說是惜墨如金了。
我們看:“你從什麼時候沉默的?//從恐龍統治了森林的年代/從地殼第一次震動的年代//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里了么?//死?不,不,我還活著——/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
對“煤”的品格,“煤”的情緒,詩人本來是有許多話要說的,然而,詩人只是寫了這么幾句,留下了廣大的空間讓讀者去想像。這種“掛一漏萬”的選擇,正是這首詩寓博大深邃於樸實平易之中的一種藝術手段,收到了以一當十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種藝術手段,那就是把“煤”擬人化。而且讓“煤”自報家門,自報歷史。這不僅使人感到親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有它的苦難,更有它的祈盼!
艾青曾在《詩論》中說:“詩人必須比一般人更具體地把握事物的外形與本質”,“詩人使各種分離著的事物尋找形象的聯繫”。《煤的對話》這首詩,正是實踐這一見解的典範。“煤”與苦難的中華民族之間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是詩人把這二者巧妙地聯繫起來,並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效果。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經受了無數次的苦難,他們經受著各種壓迫和剝削,默默地在社會的最低層生活。然而,他們並沒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機,遇到新的思想,他們便會揭竿而起,燃燒起滌盪舊世界的沖天大火。中華民族的這種生存狀態,這種情緒,這種品格,如何巧妙地表現呢?詩人想到了“煤”,煤長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無聞,然而,它們具有一種優秀的品格——遇著火就會燃燒,就會發光發熱。詩人以“煤”來寫苦難的中華民族,這真是再貼切不過了。詩的美,詩的意境,詩的力量,也由此產生。
“感覺只是認識的鑰匙”,“詩人只有豐富的感覺力是不夠的,必須還有豐富的思考力,概括力,想像力”。
艾青精闢地談到了構思的一種過程,以及詩人要寫出好詩而必須具備的一些條件。這都給我們以啟迪。
樸素,是艾青所強調的詩美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艾青在創作中一直十分重視這一因素。他說,樸素“是對於詞藻的奢侈的擯棄;是脫去了華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掙脫了形式的束縛的無羈的步伐;是擲給空虛的技巧的寬闊的笑”。
艾青在創作中,不單純追求新奇的格式,不追求華而不實的詞藻,而是以樸素平易取勝。《煤的對話》這首詩,就是以極樸素的語言,親切自然地道出了深厚博大的內涵。艾青之所以追求這樣的詩風,是出自他對詩美的深刻理解。“深厚博大的思想,通過最淺顯的語言表演出來,才是最理想的詩。”
艾青的這一創作理論和創作實踐,實在應該是現在的詩人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曾用過林壁等筆名。他出生於浙江金華鄉間一個地主家庭,但由一個貧苦婦女的乳汁養育長大,從幼年起心靈便濡染了農民的憂鬱。艾青青年時期主要興趣在繪畫,曾就學於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1929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回國後,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月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監禁三年之久。1937年抗戰爆發後,艾青立刻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之國。他以自己的作品,悲憤地訴說著民族的苦難。四十年代初,艾青從國統區奔赴延安,在解放區的新天地里生活、創作,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詩人又積極投身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又擔任了文藝界的一些行政領導工作。但無論是在炮火紛飛的日子,還是繁忙的行政事務中,詩人始終堅持創作不輟,甚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被下放的時日裡,他的詩心也仍然在躍動。1976年“四人幫”粉碎後,詩人冤案平反,再次煥發創作青春,寫作並發表了《魚化石》等優秀作品。1979年詩人自己編定《艾青詩選》,交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詩選收錄了詩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詩人的創作歷程和風格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