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化石

魚化石

魚的屍體,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屍體上復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且十分堅硬,這就是“魚化石”。還有另一種解釋,由於劇烈的地殼活動引發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使得海洋魚類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大量的泥沙或火山灰包圍,經過高溫高壓,泥沙板結石化成岩或火山岩冷卻石化成岩,隨著地球板塊的運動被抬出水面,而在泥沙或火山灰里的魚經過億萬年的等待,終於被風化裸露,被世人看到。

基本信息

魚的屍體

魚化石形成原因

魚化石魚化石

魚化石,英文名稱[ichthyolite]

魚化石的形要成經過三個階段。 ①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幾億年前),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魚。 ②魚死後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復蓋。由於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復蓋,魚的屍體不會腐爛。 ③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屍體上復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且十分堅硬,這就是“魚化石”。

還有另一種解釋,由於劇烈的地殼活動引發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使得海洋魚類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大量的泥沙或岩漿包圍,經過高溫高壓,泥沙板結石化成岩或火山岩冷卻石化成岩,隨著地球板塊的運動被抬出水面,而在泥沙或岩漿里的魚經過億萬年的等待,終於被風化裸露,被世人看到稱作“魚化石”。

詩歌

【詩歌 魚化石】壹:

魚化石

艾青

魚化石

動作多么活潑,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了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岩層里發現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凝視著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訓:

離開了運動,

就沒有生命。

活著就要鬥爭,

在鬥爭中前進,

當死亡沒有來臨,

把能量發揮乾淨。

【詩歌 魚化石】貳:

魚化石(一條魚或一個女子說)

卞之琳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

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魚化石”。只見一面大理石立屏立於牆邊,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雲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這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真奇怪這么大尺寸的一塊大理石是如何完好無損從相距千里之外的雲南運到這個江南蘇州的,真是一個謎。卞之琳《魚化石》賞析

卞之琳版

《魚化石》賞析

我們一般都認為卞之琳的詩是“主情”向“主智”的轉變,認為他和廢名寫出了三十年代最好的“新的智慧詩”。不過,卞之琳在其《〈雕蟲紀曆〉自序》中說:“人非木石,寫詩的更不妨說是‘感情動物’。我寫詩,而且一直是寫的抒情詩,也總在不能自已的時候,卻總傾向於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動物’。”看來作者更情願將自己的詩看作為“抒情詩”,至於其詩“智性化”的傾向,可以看作是他對前人一些詩人的詩由於過分的抒情導致的傷感情緒泛化的一種反叛,可以說,他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抒情,是一種節制的抒情,就像羅蘭·巴爾特提出的“零度寫作”。作品的語言初看上去是沒有帶有作者感情的客觀文字,但這些文字組合以後就明顯可以看出作者所站的立場,所持的觀念,這些觀念的表達,不可能沒有作者絲毫的感情色彩。

不知道卞之琳這首詩有沒有他自己生活的原型。卞之琳於一九三三年夏天畢業於北大英文系,夏天認識了在北大中文系的張充和。卞之琳一直苦戀張充和,只可惜張充和後來隨美國丈夫去了美國, 卞之琳也於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與青林結婚。 在卞之琳的詩裡面,“你”、“我”、“他”都是相對的,這給人以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在《斷章》中,有人將“橋上的你”看作男的,而把“樓上的人”看作是女的。我更喜歡反而視之。在《魚化石》中,作者開始就註明是一條魚或一個女子說,但我更喜歡把“我”看作是一個男的,這樣雖然有悖於作者的創作意圖,但是否可以說作者的這種說明正是為了掩飾自己。

詩中第一句是“我”對愛情的渴望,具體的愛情,愛情具化為“懷抱”,是一種溫馨而浪漫的想像,第二句說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我覺得這句詩理解為作為男子“我”經常傾心於“你”的溫柔似水更為貼切。接下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愛你一樣的愛我,既是一種表白,也是一聲詢問。“我”心裡透過一陣懷疑,也充滿著一片希望。最後一句點睛之筆,“你我都遠了”,你我也沒有希望了,你是你,我是我,以後各不相干。但成為的“魚化石”,使“魚非原來的魚,石亦非原來的石”,你我都彼此改變了對方。魚化石並不是魚和石的最佳結合體。魚在石中時禁錮的,是彼此分明的,並不是融為一體的。從意象的選擇上看,“魚”、“石”構成的對比是不是正蘊含著一個脈脈深情、一個冷冷冰冰,從這個角度看,此詩倒好像成了一首怨詩,“男人”的怨詩。卞之琳先生是個男人,但他有女人的心性。

雖然同把兩首詩理解為愛情詩,但二者在“化歐”、“化古”上側重點卻不相同。如果說,《斷章》更多的來自古典詩歌的靈感,那《魚化石》則更多的對外國現代詩歌資源的吸收。施蟄存將詩對現代性的追求分為對“現代生活”的“現代(感受與)情緒”及“現代辭藻(語言)所決定的“現代詩行”兩個方面。卞之琳在這些“現代詩行”下,成功地傳達了“現代情緒”:那種世界的冰冷,那種付出與收穫的不平等,那種愛情的不穩定,那種‘物是人非’,那種失敗後的無可奈何……

(轉載)

艾青作品

《魚化石》賞析

被譽為“詩壇泰斗”的艾青,他的詩歌在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善於把象徵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結合起來,抒發對生活、對生命、對人生的真知灼見。《魚化石》就是其中的不朽力作。

艾青的《魚化石》是一首哲理詩。他從魚化石中獲得了從親歷的特殊體驗中所總結的慘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並且通過象徵手法,用鮮明生動的意象、樸素平凡的語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魚化石》是詩人艾青“歸來”之後吟唱出的一曲獨具特色的歌,作為詠物詩,它藉助對一種生物被無故塵埋的血淋淋事實的描述,抒發了對於逝去生命的祭奠與悼惜之情。

詩的前六節寫得相當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條魚從富有生命力到無緣無故地遇難到變成為化石的演化過程。這條魚在遇難之前是多么富於朝氣和活力:“動作多么活潑”,“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樣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魚的這種健康、快樂和無所不能的生命情態不禁使我們聯想到風華正茂如日中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虎虎青年,他們在人生的黃金季節里大有作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其氣吞寰宇的風度和傲視一切的胸懷令人振奮與鼓舞。可惜的是,“天有不測之風雲”,火山的爆發,或者地震的發生,不幸將魚兒年輕的生命掠奪而去,它被塵埋了無數個世紀,直到地質隊員從岩層發現時依然栩栩如生,青春的風采依然,活躍的情態照舊,只是此時的風采和情態已經定格,已經符號化,生命的內蘊已經抽空,成為化石的魚是沉默的,沉默得“連嘆息也沒有”,所有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動彈”,“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遠天和近水,也聽不見浪花翻騰的聲音。這種缺乏生命靈動、徒具形式的完整又有何意義?在莫大的天災人禍面前,人類往往顯得異常渺小和脆弱,當我們目睹一個活潑的生命突然復滅,除了深切的哀惋與沉痛的祭奠,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詩人既是在對無辜的魚兒進行祭奠,也是在對自我生命進行悼惜。曾經,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浩劫,無緣無故地奪去了詩人十多年的光陰,十多年啊,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么寶貴的,一個人一生又有幾個十年?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詩中魚的遭遇正是詩人遭遇的某種象徵。不僅如此,魚的遭遇還象徵了所有如艾青一樣受到社會不公平待遇的知識分子共同的遭遇。詩評家謝冕說道:“《魚化石》當然有詩人自傳的性質,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義。這不是一個關於一條魚死亡的故事,而是一個涉及不同的魚而擁有一個共同的不幸和悲劇命運的故事,這就是前面說的‘聯想到眾多的魚變成了化石’。這是個人遭際與時代風雲的疊合。”

最後兩節直接點明了詩的主旨,詩人將魚化石形象的寫照延伸到對於生存規則和鬥爭哲學的闡發上來。詩人告訴我們:生命來自運動,鬥爭顯示生存,這是亘古不變的生命邏輯。這個哲理的提煉與闡發,對於魚化石來說,應該還是較貼切的。但我認為,最後兩節給人狗尾續貂的感覺,對於整首詩來說,它不僅沒有達到思想的升華和藝術的提升,反而從某種程度上削減了“魚化石”這個獨特象徵物意蘊的豐富性。同時,最後兩節闡述的生存法則與鬥爭哲學也並不新鮮,還保留著明顯的文革思維烙印。因此,同樣是詠物詩,有直接的主題闡發的《魚化石》,也許還比不上沒有直接闡發、只有形象暗示的《礁石》那樣富有審美意味和藝術感染力。

《魚化石》。作品表達了歸來主題,是歷經磨難後深沉的生命思考,既有鮮明的個人特徵,又包含豐富的社會內容,體現出詩人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詩句“但你的沉默的,連嘆息也沒有,鱗和鰭都完整,卻不能動彈。”令人聯想到魯迅著名散文詩《死火》。“你絕對的靜止,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天和水,聽不見浪花的聲音。”在這裡有雙重含義,既指在環境所壓抑和窒息者已失去生命活力,又似乎指在重獲自由後仍對外界毫無反應的行為的懷疑。

(轉載)

特殊條件

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其後期的保存都要求一定的特殊條件。主要有一 化石的形成及保存首先需要一定的生物自身條件。具有硬體的生物保存為化石的可能性較大二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還需要一定的埋藏條件。生物死亡後如果能夠被迅速埋藏則保存為化石的機會就多。三 時間因素在化石的形成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物遺體或是其硬體部分必須經歷長期的埋藏,才能夠隨著周圍沉積物的成岩過程而石化成化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