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鱗硨磲

無鱗硨磲

無鱗硨磲(學名:Tridacna derasa),中國大陸稱作無鱗硨磲,台灣稱作扇硨磲蛤,是簾蛤目硨磲蛤科硨磲蛤屬的一種。在水族箱中,扇硨磲可能會長出鱗片。它的套膜是橘色、黃色、藍色、白色或黑色的混合色,通常是條紋或斑點紋路,顏色多。在合適的環境下,小扇硨磲在一年內就能長大二到三倍。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常生活在環礁舄湖中。

基本信息

簡介

無鱗硨磲鱗硨磲

無鱗硨磲(學名:Tridacna derasa),台灣稱作扇硨磲蛤,是簾蛤目硨磲蛤科硨磲蛤屬的一種。也叫扇硨磲,這個名稱主要因為其貝殼上缺少肋及鱗片,厚貝殼很光滑,有六、七條垂直的褶皺,這與大硨磲(Tridacna gigas)是有區別的,大硨磲更大,不如它的貝殼光滑,有四、五條褶皺。在水族箱中,扇硨磲可能會長出鱗片。它的套膜是橘色、黃色、藍色、白色或黑色的混合色,通常是條紋或斑點紋路,顏色多...在合適的環境下,小扇硨磲在一年內就能長大二到三倍。分布很廣,屬於比較容易飼養的品種。

歷史

硨磲之名最早見於東漢時代。《本草綱目》中記載,硨磲有鎖心、安神之效,它是海洋貝殼中最大者,直徑可達1m。殼內白而光潤,外殼呈黃褐色,尾端切磨成的珠具車輪溝渠的圖案,因此而得名為硨磲。古人也曾取白色珊瑚和一般較厚的貝殼做成圓珠,把它當作硨磲記者。可見硨磲在古代深受人們的喜愛。據“金剛頂瑜珈念珠經”記載,使用硨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在佛門當中,高僧用它當念珠,清朝的官帽珠飾中,它是六品官員的頂珠。世界名珠中最大的一顆天然海洋貝珠(真主之珠)重6350貝克,就是硨磲所產。

分布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別在印尼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的低潮區附近的珊瑚礁間或較淺的礁內較多。中國的海南省和南海諸島也有分布。貝殼略呈三角形,殼頂彎曲,殼緣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數條像被車輪輾壓過的深溝道。外套膜大,顏色鮮艷。硨磲常與大量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這種單胞藻可在硨磲體內循環,並可進行光合作用,供硨磲豐富的營養。硨磲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叫玻璃體的結構,能聚合光線,可使蟲黃藻大量繁殖。這種蛤藻的特殊關係,稱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硨磲肉可食,大貝殼可用作貯水器或貝雕原料。有的硨磲還能產生珍珠。小型貝殼可燒制石灰或供觀賞。目前,有的國家已對鱗硨磲和無鱗硨磲進行人工養殖並獲成功。

簾蛤目

簾蛤目(Veneroida)殼體外形多樣,但一般兩殼相等;鉸合部通常很發達,式樣變化很多;主齒強壯,常伴有側齒髮育;韌帶多數位於外側,少數種類有內韌帶;閉殼肌為等柱型,前後閉殼肌痕近相等,水管發達。簾蛤目為雙殼貝中最大也是最為多樣化的一個類群,已知2500種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