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莢蟶

小莢蟶

貝殼小,略呈長橢圓形,前後端均為圓形,前端大於後端。殼頂位於前方,微凸起。韌帶紫褐色,短而凸出。背緣稍斜,腹緣中部微顯凹入。貝殼表面有光澤,平滑無肋,生長線極細密,貝殼表面黃白色,被有一層很薄的外皮,貝殼外皮易脫落而呈白色。 殼質薄脆,內面白色。鉸合部小,右殼具3枚主齒,左殼2枚,後面的一枚粗大且分兩叉。在兩殼主齒下方各具1條伸向腹緣的強大的肋。前閉殼肌痕似梨形,外套痕清楚,外套竇鈍圓。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小莢蟶小莢蟶
貝殼小,略呈長橢圓形,前後端均為圓形,前端大於後端。殼頂位於前方,微凸起。韌帶紫褐色,短而凸出。背緣稍斜,腹緣中部微顯凹入。貝殼表面有光澤,平滑無肋,生長線極細密,貝殼表面黃白色,被有一層很薄的外皮,貝殼外皮易脫落而呈白色。殼質薄脆,內面白色。鉸合部小,右殼具3枚主齒,左殼2枚,後面的一枚粗大且分兩叉。在兩殼主齒下方各具1條伸向腹緣的強大的肋。前閉殼肌痕似梨形,外套痕清楚,外套竇鈍圓。

生活習性

生活於潮間帶至淺海30餘米水深的海底,底質為軟泥或泥沙。

繁殖習性

小莢蟶繁殖盛期是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殼長3cm左右的雌性成熟個體最多,產卵可達10萬粒左右,卵徑約60μm。在鹽度20,水溫21~22℃,pH7.8的條件下,受精卵經過28h發育至D形幼蟲。26℃時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最高,鹽度21~36之間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差異不大。溫度對幼蟲生長發育影響明顯,18℃和30℃,幼蟲不能存活,22℃組幼蟲存活率最高,但生長速度慢於26℃。鹽度對幼蟲生長影響明顯,鹽度為16時,幼蟲存活率最高,但生長速度略慢,隨著鹽度升高,存活率略有下降。金藻和小球藻是浮游幼蟲前期生長適宜的單胞藻餌料。

分布

國內主要見於浙江以南沿海,國外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均有分布。

營養成分

小莢蟶肉中的水分、蛋白質、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別為87.06%、8.70%、1.22%和2.50%,必需胺基酸占胺基酸總量的37.21%,胺基酸分為59.0;並富含鈉(3959)、鉀(1802)、磷(1219)、鈣(513.7)、鎂(479.1)、鐵(80.73)、鋅(13.81)、錳(2.82)等多種無機元素(單位:(mg/100gDW)。

簾蛤目

簾蛤目(Veneroida)殼體外形多樣,但一般兩殼相等;鉸合部通常很發達,式樣變化很多;主齒強壯,常伴有側齒髮育;韌帶多數位於外側,少數種類有內韌帶;閉殼肌為等柱型,前後閉殼肌痕近相等,水管發達。簾蛤目為雙殼貝中最大也是最為多樣化的一個類群,已知2500種以上。

軟體動物門(十一)

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