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縣

無錫縣

原為江蘇省無錫市屬縣,中國鄉鎮工業發達縣。90年代開始撤縣為區劃入無錫市,無錫市位於省境南部,西南濱太湖。京杭運河、滬寧鐵路、錫澄運河、錫澄公路等通過境內。面積1234平方公里,人口107.88萬。縣府駐無錫市。無錫春秋時為吳都梅里地。秦漢置無錫縣迄今。1994年將無錫縣坊前鎮所轄的金橋、群星、同心、春豐、春潮五個村,新安鎮所轄的西宅、過家橋、宅基、金華、旭明、高浪度、東裕七個村,梅村鎮所轄的荊協、荊同、香一、齊心、高田、北張、聯心7個村劃出合併設立金梅鄉,金梅鄉和無錫縣的碩放鎮、胡埭鎮劃歸無錫市郊區管轄。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無錫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縣境主要屬太湖水網平原,地面高程3~5米,東、西境略有殘丘分布;西部近太湖處有 雞籠山、 摩天嶺、 雪浪山等,海拔百米以上;東部有膠山、斗山、鴻山等,除膠山海拔125米外,其餘皆為50~60米。主要河道除 京杭運河和錫澄運河外,尚有錫漕運河、錫北運河、錫淪運河等。 水面積約占總面積1/8,為江南著名“水鄉”。屬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1100毫米。

經濟狀況

20世紀50年代以來興修水利,排灌面積擴大至占耕地90%,稻麥(或油菜)輪作一年二熟,高產穩產。水產養殖業和桑蠶飼養業發達。無錫水蜜桃享有盛譽。本縣以鄉鎮工業發達著稱,1990年全縣工業產值達129.38億元,居全國各縣之首。主要有 農業機械、 機械製造、紡織、化肥、食品、建築材料、造紙等部門。農業機械以柴油機和手扶拖拉機為主要產品,機械製造主要為大工業生產配件。工藝美術品有花邊、 刺繡等。前洲、洛社、雪堰橋、石塘灣、東亭、羊尖、盪口、南方泉、胡埭等為鄉鎮工業集中地。內河航運和公路交通便利。名勝古蹟有縣東境梅村鎮上的泰伯廟和鴻山上的泰伯墓。堰橋鄉有 吳文化公園。

歷史沿革

無錫始於西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 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江陰、宜興先後撤縣設市。1994年將無錫縣坊前鎮所轄的金橋、群星、同心、春豐、春潮五個村,新安鎮所轄的西宅、過家橋、宅基、金華、旭明、高浪度、東裕七個村,梅村鎮所轄的荊協、荊同、香一、齊心、高田、北張、聯心7個村劃出合併設立金梅鄉,金梅鄉和無錫縣的碩放鎮、胡埭鎮劃歸無錫市郊區管轄。

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縣級)。

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錫山市,設立無錫市錫山區和惠山區。錫山區轄原縣級錫山市的東亭、東北塘、八士、張涇、東湖塘、港下、羊尖、安鎮、查橋、厚橋、盪口、甘露、鴻聲、後宅14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東亭鎮;惠山區轄原縣級錫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橋、長安、石塘灣、錢橋、藕塘、楊市、陽山、陸區1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堰橋鎮。將原縣級錫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華莊、東絳、雪浪、南泉7個鎮併入無錫市郊區(更名為濱湖區)。

無錫縣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 百強縣之首 故名華夏第一縣(1980年起連續十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後又連續三屆(1991,1992,1994年)位居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和國家統計局評定的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之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