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韭

烏韭

烏韭,高60~100厘米,根狀莖橫走,疏生褐色鑽狀鱗片,葉柄禾桿色,葉片3~4回羽狀裂,小羽片用裂片多數,先端多少呈截形。

烏韭

Stenolomachusanum(L.)Ching(林橡科)
別名:小葉野雞尾、小金芯草、解毒藤、金粉藤、仙鶴尾、鳳尾連、孔雀尾
植物特徵:高60~100厘米,根狀莖橫走,疏生褐色鑽狀鱗片,葉柄禾桿色,葉片3~4回羽狀裂,小羽片用裂片多數,先端多少呈截形。抱子囊群位乾裂片頂部,頂生於小脈上。
生於山坡林中,溝邊陰濕處。[附註]與本植物相近有烏藏[Onvcmum]aPon1cum(Thunb.)Kze.〕,末回小羽片3裂,裂片披針形,先端有短尖,抱子囊群成熟時,滿布裂片面。與本種常相混用,有人認為烏韭效好。

烏韭烏韭

藥用部分:全草。

採集時間:四季可采。
性能:性寒,味苦;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烏韭驗方

1.食物中毒、農藥中毒:鳥韭100~20克,搗爛取汁,冷開水沖服。服用時忌鹽。
2.肝炎:烏韭加克,虎刺根、鳳尾草、過江龍各加克,水煎去渣;豬肝120克,用藥汁燉豬肝,服湯食肝
3.痢疾:烏韭60克,米酒煎服。
4.創傷出血:(1)烏韭葉曬乾,研極細末撒患處,紗布包紮。(2)鮮烏韭葉搗爛,敷傷處,紗布包紮。
5.急性胃腸炎:鮮烏韭葉60克,生薑3克;冰糖15克,食鹽10克,煎水代茶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