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蕨屬

烏蕨屬

烏蕨屬(Stenoloma Fee, Gen. Fil.)是蕨類植物門鱗始蕨科下的一個屬,該屬均屬陸生植物。本屬有18種,泛熱帶廣布,南自紐西蘭至馬達加斯加,北達中國、日本及美國的佛羅利達州。中國有3種。本屬模式物種是烏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生態環境:生林下或灌叢中陰濕地,海拔200-1900米。

資源分布:產浙江南部、福建、台灣、安徽南部、江西、廣東、海南島、香港、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熱帶亞洲各地如日本、菲律賓、玻里尼西亞,向南至馬達加斯加等地也有。

藥材基源:全草可入藥。

藥用主治:

【僳僳藥】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發熱,肝炎,痢疾,腸炎,毒蛇咬傷,燙火傷等《怒江藥》。

【苗藥】多擔,會京初:全草用於白喉,咽喉痛,骨折,刀傷出血,燒燙傷《桂藥編》。黛答滾,烏蕨,小野雞層:全草治胃癌,腸癌,感冒發燒,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農藥中毒;外治燒燙傷,皮膚濕疹。

【瑤藥】針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藥編》。

【畲藥】鳳尾蕨,鳳尾草,土黃連,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腸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醫藥》。

【土家藥】閹雞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嘔血,擺白《土家藥》。線雞尾:全草用於肝炎,肺癆,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傷出血,風熱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燙傷,外傷出血。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而橫走,密被深褐色的鑽狀鱗片,維管束同陵齒蕨屬,為原始中柱。葉近生,光滑,3-5回羽狀,末回小羽片楔形或線形。葉脈分離。孢子囊羣近葉緣著生,頂生脈端,每個囊羣下有一條細脈,或有時融合2-3條細脈;囊羣蓋卵形,以基部及兩側的下部著生,向葉緣開口,通常不達於葉的邊緣;孢子囊有細柄,環頻寬,有14-18個加厚的細胞;孢子長圓形或球狀長圓形,少有為球狀四面形的。

養殖方法

適宜土壤

盆栽烏蕨可用腐葉土摻入少量細沙作為培養土。

適宜光照度

室內培養最好放置光線明亮處;室外培養應遮蔭,避免烈日直曬。

澆水要領

生長季節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夏秋高溫天氣應向頁面及植株周圍噴水,以提高環境濕度,但澆水也不可過多,盆土勿積水,以免導致落葉或爛根。

施肥要領

生長旺季,每1-2周施稀薄液肥一次,促進其枝葉旺盛生長;施肥以氮肥為主。冬季則應適當控制水分並停止施肥。

適宜溫濕度

烏蕨可耐5℃左右的低溫,冬季室溫最好控制在8℃以上。

病害防治

烏蕨不大容易發生病蟲害,偶有蚜蟲、紅蜘蛛危害,可噴灑肥皂水或氧化樂果防治。

繁殖

烏蕨生長期內可從底部根莖處萌生小植株,可採用分株繁殖,分株宜在3-4月份進行,也可採用孢子繁殖。

繁殖培育

用孢子繁殖。盆栽苗分株可在換盆時進行,洗淨根莖部,選間隙部位切。

所有物種


中文名稱拉丁二名法地理分布
烏蕨 Stenoloma chusanum Ching 浙江南部、福建、台灣、安徽南部、江西、廣東、海南島、香港、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熱帶亞洲各地如日本、菲律賓、玻里尼西亞,向南至馬達加斯加等地也有。生林下或灌叢中陰濕地, 海拔200-1900米。
闊片烏蕨 Stenoloma biflorum (Kaulf.) Ching 台灣、福建(廈門)及廣東(陽江縣,海陵島,閘坡)。生海邊石山上。
線片烏蕨 Stenoloma eberhardtii (Christ) Ching 海南島(五指山)。越南也有。生溪邊林下,為一特殊的種

蕨類植物百科(二)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

陵齒蕨科植物

陵齒蕨科為陸生植物,少有附生(有攀援的根狀莖)。本科有8屬,約有230種。分布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各地。中國現有5屬,31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