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山岩群

烏拉山岩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編表組1972年命名。時代屬新太古代。

簡介

地層名稱: 烏拉山岩群

地層名稱(英文) Wulashan Gr

階代碼: Ar3

地區代碼: 5

命名

內蒙古自治區編表組1972年命名。

沿革

1934年孫健初調查前綏遠和察哈爾西南部地質時,將一套深變質岩系劃歸桑乾群。1972年內蒙古自治區編表組將原桑乾群上部(內蒙古部分)改稱烏拉山群,並由下而上劃分為四個岩組:片麻岩夾大理岩岩組;大理岩組;斜長片麻岩組;變粒岩組。1978年內蒙古區域地層表將上述四個岩組分別命名為召林溝組、桃兒灣組、腦包山組和小溪溝組。1984年董啟賢等根據區域地質構造的新認識,將原分的四個岩組重行調整,由上而下另行劃分了第一至第四岩組:從召林溝組中劃出了上集寧群第二岩組,其餘部分歸入烏拉山群第二、第三岩組;原桃兒灣組劃歸烏拉山群第四岩組;原腦包山組中劃出了下集寧群和上集寧群第一岩組,其餘歸入烏拉山群第一、二、三岩組;小溪溝組改為烏拉山群第三岩組。1991年《內蒙古區域地質志》基本採用了董啟賢等的劃分方案。1993年內蒙古區調隊在完成1:5萬包頭等6個圖幅的地質調查過程中, 對烏拉山地區烏拉山群的劃分雖然仍採用4分的方案,但內涵又有很大的變化,而且從原有岩組中識別出部分變質英雲閃長質岩石,從地層中剔除。時代屬新太古代。

特徵

本岩群主要分布在烏拉山、大青山及桌子山等地區,以烏拉山區包白鐵路兩側出露較齊全。本典根據包頭等6個1:5萬圖幅和相鄰圖幅的最新成果①,將烏拉山群劃分為4個新的岩組:第一岩組下部以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變粒岩)、黑雲斜長變粒岩(片麻岩),上部為含夕線(堇青)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透輝(角閃)斜長變粒岩,上下普遍含透鏡狀鐵英岩。下部原岩相當於鈣鹼性玄武質火山岩系列,少量相當於拉斑玄武岩。上部原岩屬富鋁的高粘土質雜砂岩、粘土岩、夾少量中性—基性火山岩。第二岩組下部為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透輝斜長角閃岩、含石墨透輝斜長(鉀長)變粒岩,夾含黑雲母夕線石榴片麻岩、蛇紋石化透輝大理岩,中部為厚層蛇紋石化透輝(橄欖)大理岩夾夕線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上部為糜棱岩化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夕線石榴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變粒岩)夾石英岩,石榴鉀長變粒岩和少量透鏡狀橄欖大理岩。下部原岩為中基性火山岩、砂岩、粘土岩、含雜質的白雲質灰岩;中部為白雲質灰岩。夾少量粘土質砂岩;上部為泥質砂岩、長石砂岩、長石石英質砂岩夾白雲質灰岩。第三岩組透輝黑雲斜長(鉀長)片麻岩、長石石英岩、鉀長淺粒岩、透輝鉀長變粒岩、蛇紋石化透輝橄欖大理岩。原岩性質為雜砂岩、長石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白雲質灰岩,另夾少量中酸性火山岩。第四岩組厚層大理岩。本岩群的形成環境相當於古陸邊緣海盆環境。岩石組合體現了火山噴發-沉積,再噴發-沉積到沉積為主的特點,總的是一個大旋迴,顯示了由早到晚的一個完整的海進噴發旋迴。在一岩組中有不大的鐵英岩貧鐵礦層位。在二岩組有石墨礦層,曾被小規模開採。第四岩組的厚層大理岩,有的可作為石材或化工原料加以利用。上述四個岩組曾經受高、中溫區域變質作用,主體達高角閃岩相,局部達麻粒岩相。遭受過多次變形,變形程度強。局部顯示區域混合岩化作用。本岩群上部被二道窪群不整合覆蓋,下部部分岩性與集寧群相當。其時代主要根據鄰區以及侵入本岩群的花崗質岩石和石英閃長岩中所測得的鋯石年齡數據:①烏拉特前旗小佘太淖爾兔溝侵入烏拉山群中石英閃長岩的角閃石K-Ar年齡為2461Ma;②同一地點侵入烏拉山群中石英閃長岩的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2470±10Ma;③烏拉特前旗小佘太三道水,侵入於烏拉山群的斜長花崗岩中鋯石的U-Pb一致線年齡為2470+22-23Ma;④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阿古魯溝侵入於烏拉山群的黑雲母花崗岩中鋯石U-Pb年齡為2372±14Ma和2367±29Ma;烏拉特中旗##圖,可能相當於烏拉山群的黑雲斜長片麻岩中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2521±3Ma。據此,其時代相當新太古代。

備考

本岩群與集寧群(狹義的)的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6個圖幅正在出版中,岩組內容系根據圖幅技術負責人胡鳳翔同志函告。

編撰者: 沈其韓

作者1: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

年份1: 1991

系名: 太古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