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鼯鼠

灰鼯鼠

灰鼯鼠又叫高地鼯鼠、黃耳鼯鼠等,為中國特有種。無冬眠習性。在甘肅冬季仍能發現。以植物果實、嫩樹芽、樹葉、樹皮及昆蟲等為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灰鼯鼠

灰鼯鼠
灰鼯鼠

中文目名:齧齒目

中文科名:松鼠科

中文屬名:鼯鼠屬

學名:Petaurista xanthot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Milne-Edwards,1872

中文俗名:高地鼯鼠、黃耳斑鼯鼠、黃耳鼯鼠

分類:齧齒目、松鼠科、鼯鼠屬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齧齒目Rodentia
科: 松鼠科Sciuridae
屬: 鼯鼠屬Petaurista
種: 灰鼯鼠P.xanthotis
二名法
Petauristaxanthotis
(Milne-Edwards,1872)

物種簡介

灰鼯鼠是大形鼯鼠之一,灰鼯鼠又叫高地鼯鼠、黃耳鼯鼠等,為我國特有種。體重730-1200克,體長350~430毫米,尾長330—345毫米,後足長(不連爪)65—68毫米,耳長4

灰鼯鼠灰鼯鼠
3~50毫米。顱長65.5一69.3毫米,基長55—61.7毫米,顴寬41.9~47.3毫米;齶長33.2—37.6毫米,乳突寬33.3—39毫米,上頰齒列長15.2~18毫米。身體背面為黃灰色;眼周具淡棕黃色,耳外側基部有1明顯的橙色或黃褐色毛簇;吻兩邊為白色;吻上面、額和頰等部位的毛較頸和體上的短,並呈灰色,帶有淺黃色調,特別是兩頰,尾與體背面毛色相似,有時尾端白色;前足背面褐色;後足背面深黑色,體腹面淺灰白色,略帶土黃色,近皮翼處較深,喉為淺灰色。翼膜邊緣棕黃色。尾毛向兩側伸展,故尾形扁平。顱骨顯示屬的通常特點。鼻骨前端寬,向後漸窄,後端稍超出前頜骨背支的後端。眶間凹陷深。眶上突(即眶後突)細長,呈三角形,其前端凹刻甚淺。齶後緣呈均勻弧形,無中間小尖突,第一上前臼齒緊靠第二上前臼齒前內側。從側面觀,沒有完全被遮蓋,頰齒齒冠式。

體形特徵

體長340毫米以上。尾長而粗大,其長約接近體長。頭圓似貓、眼甚大、耳殼基部前後頑固黑色細長簇毛。前肢與後肢之間聯以密生短毛的皮膜。前足掌裸露無毛、掌墊4個,指墊3個。後足掌具密毛,僅外側裸露,具2掌墊,趾墊4個,指(趾)端具彎曲的銳爪。嘴周白色,頭部的面頰和額頂均為暗黃褐色或黑褐色。耳殼黑褐色,耳背外側個棕黃橙黃色長毛,形成橙色耳斑。自頭頂沿到臀部的毛基呈深灰色,上段為暗黃褐色,毛端淡黃色或黃白色與黑色毛尖相間,整個軀體及皮膜背面為暗黃褐色或黑褐色。

由於淡黃色或黃白色毛段顯著,形成不規則的淡色斑點。皮膜邊緣黃白色或橙黃色毛尖與休背毛色明顯區別。軀體腹面、頦部灰褐色。頸部、胸部淡黃白色或白色。腹部至肛門為淺灰白色而毛基淺灰色,毛尖白色或淡黃白色。皮膜腹面前部為橙黃色;後部黃褐色稍染淡橙色調。尾背而與體背毛色雷同,但黃白色不明顯,故呈暗褐色。尾腹面基部和股間膜呈深棕褐色或棕色,但毛基為深灰色,毛端棕褐或淡棕白色;尾2/3段與尾背面同色。

四肢上部與體背毛色同,足背和指(趾)黑褐色或黑色。前足掌無毛,後足掌中部為純白色深密短毛,足掌周圍邊緣和跟部為黑色毛,將白色毛區包圍。頭骨大而堅實,略成三角形,顱全長約70毫米左右。吻部短而寬,鼻骨短,前端寬,後端變窄。眶間區顯著凹陷,眶緣稍向翹,眶上突呈三角形,該突起基部前方有很弱的缺刻。額骨在眶上突後有兩縱脊,老年全顯著,顴弓粗大,中部具有三角形突起,與眶上突對稱。

聽泡較隆起成腎狀,內耳道骨質化。下頜喙狀突尖細,關節突較大,與喙狀突間的切跡呈“U”字型,角突寬大向下斜約成方形。上頜門齒唇面釉質深桔紅色或桔黃色,無齒溝而光滑。第三上前臼齒多數個體存在,少數個體有一側或缺失),呈扁圓柱狀,齒冠變化較大,有的可見大小2葉,有的僅1葉。除第三上臼齒較小外,其餘第四上前臼齒和第一、二臼文化部幾乎等大,而且齒冠咀嚼面在原型基礎上有所變化。下頜第四前臼齒齒冠複雜,其餘臼齒咀嚼面與原型咀嚼面類似。

生活習性

棲息于海拔2000-3400米的亞高山針葉林帶,為中國典型高山型鼯鼠。晝伏突出,白天隱蔽於樹洞或樹上的巢穴中,夜間爬出或滑翔到地面尋食。受驚後迅速爬上樹隱蔽。以各種嫩葉、松、杉果等為食。夏季產仔,每胎2隻左右。

築窩於枯樹洞或岩洞內,也常在櫟樹上搭窩,在雲南西北德欽巢居於20米高的黃背櫟上,由櫟枝和松枝做成,內鋪有苔蘚、地衣、羽毛和乾草等。巢呈圓球形,離地約15米,巢口向上,巢的外徑為300毫米,壁厚130毫米,內徑為170毫米。築巢材料為地衣類、苔蘚和一種有纖維的小樹皮。巢底以黃背櫟和華山松樹枝支撐。吃黃背櫟嫩芽、杉樹幼芽及小甲蟲。糞便黑色,呈卵圓形,大小為3×2(毫米)。無冬眠現象。在甘肅冬季仍能發現。

分布

灰鼯鼠為橫斷山區特有種,僅分布於陝西、甘肅的卓尼,青海的西寧、共和、貴德、同德、興海、貴南,西藏東部的昌都、丁青、察隅,雲南西北的德欽和麗江,四川的黑水、康定、若爾蓋和理縣等地。目前沿無亞種分化。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信息

會飛的鼠留下稀有足印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供項目援助的戶外野生動物普查今年啟動,首選四川3個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保護區,除了白水河保護區外,另外兩個分別是位於綿陽的王朗自然保護區和西昌冕寧自然保護區。

此前保護區統計的野生動物有300多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雲豹。專家們期待在這次戶口調查中有新的動物被發現。

“這裡有特別的足印!”在一杉林小道,類似鼠的足印赫然在目。專家們停下腳步,仔細拍下照片,並在紙上繪出了圖形。現場取樣後,專家們認為這應是灰鼯鼠留下的蹤跡。“這是一種能夠飛翔的鼠,很稀有,在保護區已有10多年沒見過了”,大家為第一天的發現擊掌慶賀。專家估計這隻灰鼯鼠可能有1.5公斤重,雖然沒見到活體,但保護區生態平衡系統的恢復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戶口調查,專家們還將對保護區展開巡護,為動物們的安全保駕護航。周玉平說,這次調查和巡護將持續半年時間,花費資金超過10萬元。屆時會把所有信息存入GIS(存圖分析),為動物們建立個體檔案,把保護區建成它們的“世外桃源”。 [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