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頰鸚鵡

灰頰鸚鵡

灰頰鸚鵡(拉丁學名 Brotogeris pyrrhopterus,英文名 Gray-cheeked Parakeet),屬於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主要分布於從厄瓜多西南方太平洋岸到秘魯的西北地區,棲息地相當小。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

灰頰鸚鵡點擊查看大圖
灰頰鸚鵡
英文名稱:Gray-cheeked Parakeet
拉丁學名Brotogeris pyrrhopterus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
地理分布:厄瓜多西南方的太平洋沿岸到秘魯的西北地區,棲息地相當小。
身長:20cm(8吋)
食物:包括花、種子、嫩芽、果實、昆蟲

整體概述

灰頰鸚鵡棲息在各種林地內,乾燥的森林、熱帶林區、灌木叢、農墾區,棲息地多為低海拔地區,偶爾在1000多公尺以上的地區也能瞥見其蹤跡;一般多成對或10幾隻一起活動與覓食,偶爾會上百隻群集,也會與其它鸚鵡如錐尾鸚鵡(Conure)、派爾諾斯鸚鵡(Pionus)一起群聚活動,喜愛在樹冠層間活躍地玩耍,動作敏捷,鳥群聲音通常很明顯而易發覺,常取食於花、種子、嫩芽、果實類、昆蟲等;也外的灰頰鸚鵡多在一至三月間;新引進的鳥兒在適應環境後即相當強健,能適應高溫與寒冷的天氣,籠養鳥相當活躍好動,但野生鳥剛引進時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情形,一些進口鳥剛開始也有可能有消化道的問題,所以適合觀察檢疫約一個月後再引入至鳥舍中,幼鳥時期嘴部顏色會比較黑,完全變蠟色約需半年,半年後的幼鳥外表即相同於成鳥體色,所以半歲後的鳥兒判斷年紀並不容易,性別也須做鑑定無法肉眼辨識,但公鳥的頭部與嘴部通常比母鳥大;餵食上除以混合種子為主食外,灰頰鸚鵡相當喜愛水果類食物,足量的蔬果類食物也須常常供應。

繁殖情況

灰頰鸚鵡並非很容易繁殖與多產的鳥種,成對繁殖多比群養繁殖的成果佳,所采的籠舍若以繁殖來說,不需要太大,即可達到成功繁殖的目標,約一般市面上三尺籠即可,巢箱可使用一般雞尾鸚鵡或小型錐尾鸚鵡的巢箱即可,母鳥一次繁殖月會產下4至6顆卵,幼鳥孵化期約為26天,照顧良好其繁殖壽命可超過20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