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峨眉山

濟南峨眉山

峨嵋山古建築最初為佛教寺院,後來道教建築逐漸添加進去。 綜合以上資料,不難看出,峨嵋山古建築最初為佛教寺院,後來道教建築逐漸添加進去。 “這裡是濟南市現存的一處難得的清代高山寺觀建築群。

濟南峨眉山濟南峨眉山

濟南峨眉山簡介

山位於濟南市段店鎮大辛莊村西行二三里,穿過繞城高架路,一馬平川的視野中兀自出現一座遍植翠柏的小山頭,當地人稱之為峨嵋山。據文獻記載,峨嵋山原名為靡笄山。此山山體不高,山勢不陡,從南北兩側遠遠望去,這座東西狹長、脊背曲折的小山猶如古人練習書法的筆架,因此清代文人將“筆架煙雨”列為靡笄山之盛景。
這裡是濟南市現存的一處難得的清代高山寺觀建築群。在布局上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其建築代表作是建於山頂上院的硬山卷棚式組合殿(文昌閣)。它採用三面透築的形式,在設計上匠心獨具,卷棚正面開五間,兩山每面各闢拱形的三角窗體,使殿體結構緊湊,外觀玲瓏壯觀。並且,當年的建築者在屋頂排水工藝的設計上也採用了非常科學的手法。
峨嵋山古建築的最後一次重修時間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從那時至今的70年中,這座磚石木結構的組合建築一直處於“任憑風吹雨打”的狀態。
峨嵋山古建築最初為佛教寺院,後來道教建築逐漸添加進去。《濟南市志》所載的白衣閣與民國初年重修的碧霞宮處在同一位置,白衣閣為佛教建築,祀白衣大士白衣觀音),由此推斷,此處建築可能原為佛教建築白衣閣,後來改為道教建築碧霞宮。
今天,伴隨著濟南市城區向東西兩翼的展開,位於西繞城高架路旁邊的峨嵋山又迎來了新的開發契機。人們期待著,峨嵋山的保護性開發儘快附諸實施,使目前僅存於歷史記載和老人回憶中的峨嵋山盛景能夠重新復活。
是佛寺還是道觀

解讀峨嵋山古建築之謎

在實地尋訪中,有兩副對聯引起記者的注意。一副刻於峨嵋山下院鍾亭北側立柱上,上聯為“鐘聲傳三千界內”,下聯是“法雨揚萬億國中”;另一副則刻於上院東殿牆石中,上聯為“面山枕水開仙境”,下聯是“緯地經天發聖文”。仔細琢磨,這兩副對聯所宣揚的竟分別是佛家、道教兩種不同的宗教意旨。
難道這裡既是佛教又是道家的道場?
通過對比在峨嵋山古建築所發現的兩塊碑文內容,記者的疑問初步找到了答案。下院正殿牆體中碑文題為《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碑記》,三大士殿為典型佛教建築之一,供奉佛教中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三位大士的塑像,常為觀音居中,文殊在左,普賢在右;而在上院西殿前棄置的斷碑碑文顯示,其內容是民國二年(1913年)《重修靡笄山碧霞宮碑記》,碧霞宮為道教中祭祀碧霞元君的建築。從小生活在此的峨嵋山苗圃的段義泉先生回憶,“上院西殿以前叫碧霞宮,供泰山老奶奶(即碧霞元君)。東殿叫文昌閣,樓上供玉皇大帝,樓下供文昌帝君。”玉皇大帝與文昌帝君均為道教神仙。看來上、下院建築曾分屬道教道場和佛教道場當無疑問。
在文獻查詢中,記者發現,1994年出版的《槐蔭區志》載有:大悲寺位於段店鎮大金莊西峨嵋山。清初大金莊金某所建,因其人好佛,取名大悲寺(大慈大悲之意)。清同治年間,建二仙祠,清光緒年間建文昌閣。1997年出版的《濟南市志》載有,(大悲寺)白衣閣在正殿後上方,懸山頂,現已坍塌,僅存西山牆。
綜合以上資料,不難看出,峨嵋山古建築最初為佛教寺院,後來道教建築逐漸添加進去。《濟南市志》所載的白衣閣與民國初年重修的碧霞宮處在同一位置,白衣閣為佛教建築,祀白衣大士(白衣觀音),由此推斷,此處建築可能原為佛教建築白衣閣,後來改為道教建築碧霞宮。
濟南市博物館退休學者王建浩先生認為,清代中期以後,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建築在濟南地區出現較多,峨嵋山建築雖然佛、道分明,但從總體格局又是渾然一體的,這體現出宗教融合的歷史文化風貌,對研究清代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風俗提供了實物佐證。

玲瓏的殿堂與典雅的彩繪
——回味峨嵋山古建築之魅

“這裡是濟南市現存的一處難得的清代高山寺觀建築群。在布局上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其建築代表作是建於山頂上院的硬山卷棚式組合殿(文昌閣)。它採用三面透築的形式,在設計上匠心獨具,卷棚正面開五間,兩山每面各闢拱形的三角窗體,使殿體結構緊湊,外觀玲瓏壯觀。並且,當年的建築者在屋頂排水工藝的設計上也採用了非常科學的手法。”王建浩先生說。從上世紀六十年起,對古建築技法情有獨鐘的他便曾數次騎腳踏車來考察峨嵋山寺觀建築。
從王建浩分別攝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30多年前,上院文昌閣、碧霞宮尚且完好如初,而下院古柏參天,三大士殿前石欄石雕獅子完好無損。但到了九十年代,文昌閣的前卷棚已大半坍塌,後牆露出了大窟窿,勉強支撐的梁架和立柱已岌岌可危。
今天,談及峨嵋山古建築的魅力所在,在一片破敗之相里,它留給造訪者印象最深的恐怕要算下院三大士殿中的彩繪了。該殿共有四架梁,立柱和椽木都被塗成了紅色,而梁木和檁木上則毫無空白地被彩繪所填充。除了竹蘭梅菊、荷花牡丹、龍飛鳳舞、萬字紋、雲氣紋等吉祥福瑞圖案以外,在每架樑上,尚繪有大幅的水墨畫,內容或是兩三遊人泛舟於湖上,或是一二行者緩步於橋頭,畫面遠景、近景處理得當,山水人物活靈活現(如圖),不像出自一般粗俗畫匠之手。
據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長清縣誌》載,當年峨嵋山原有內四景、外八景之說。內四景為:仙閣遠眺, 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參天。外八景為:筆架煙雨、墨池雲樹、柳堤春色、松林霧雪、古冢蒼葭、孝里黃麥、濟水晴帆、埠燈晚照。
遺憾的是,今天,即便是當地人聽起來,這些景觀也已經十分陌生了。

歷經滄桑後能否免於湮沒
——關注峨嵋山古建築之命運

依據相關文物保護法規,對有價值的古建築應保持現狀或恢復原狀,而長期以來,峨嵋山古建築卻處在既不能恢復原狀又無法保持現狀的尷尬境地。儘管有佛、道同居一山的文化景觀,儘管在建築類型、殿內繪畫上頗有特色,儘管在《槐蔭區志》“風景名勝”一節中被首先提及,峨嵋山至今仍未劃入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可能是該山古建築長期以來得不到修繕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多年以來,峨嵋山的“管家”是濟南市園林部門,而該部門所管理的對象是峨嵋山及山根的180多畝林地和苗圃。至於山上的寺觀,一直沒有真正的“婆家”。
“再不採取有效保護措施,幾年下去,峨嵋山的古建築將損失殆盡!”曾目睹峨嵋山古建築從完整到破敗全過程的王建浩說。
他向記者表達了一個老學者的夙願:“現在峨嵋山古建築尚能看出原始基址,我手頭還保存著40年前拍下的老照片,恢復原來的風貌應該不成問題。”
據了解,關於峨嵋山建築群的保護和開發問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建浩和一些學者就曾向有關部門反映過,可惜未真正引起重視。
“1996年,我曾想聯合周圍村莊的民眾集資修建大悲寺,當時附近民眾表示要自發捐款的人很多,但由於相關部門審批手續沒辦下來,重修寺院的事只好撂到一邊了。”峨嵋山苗圃的負責人段義泉告訴記者。
今天,伴隨著濟南市城區向東西兩翼的展開,位於西繞城高架路旁邊的峨嵋山又迎來了新的開發契機。人們期待著,峨嵋山的保護性開發儘快附諸實施,使目前僅存於歷史記載和老人回憶中的峨嵋山盛景能夠重新復活。

濟南峨眉山資料引自

濟南市槐蔭區投資服務網 http://www.jnhyzs.com/content.aspx?contentid=617&columnid=6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