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

澳門特區

澳門(Macau)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四個部份組成:與中國大陸連線的澳門半島,以及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凼仔、路環和路凼城。北面和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線;西面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

澳門概述

澳門特區

澳門(Macau)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四個部份組成:與中國大陸連線的澳門半島,以及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凼仔、路環和路凼城。北面和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線;西面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
澳門半島與凼仔之間由三條大橋連線,分別為1974年10月啟用的嘉樂庇總督大橋(以當時總督名字嘉樂庇命名,俗稱澳凼大橋或舊大橋,由2005年4月8日起暫時封閉半年,以進行整治工程,現只恢復公共運輸工具使用)、1994年3月啟用的友誼大橋和2005年1月9日啟用的西灣大橋(也是澳門唯一一條能雙層行車的全天候大橋)。此外還有蓮花大橋,連線路環和凼仔的路凼城及珠海市橫琴島,為第二個與中國大陸連線的口岸,另外還有預計2009年下半年落成澳門至凼仔之海底隧道。東面則與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相距60公里(天氣良好時可眺望香港大嶼山),中間以珠江口相隔;而計畫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一端將在澳門東北角的東方明珠相連線。
澳門除了內港的碼頭和位於新口岸的港澳碼頭外,在1995年11月,位於澳門凼仔東側的澳門國際機場正式營運,據機場資料顯示:澳門國際機場2005年全年的客運量為425萬高峰人次,特區政府將斥資60億澳門元填海擴建以增加客運量,機場主要與內地城市和亞洲主要城市有航班往來。
澳門舉行第四屆東亞運動會已於2005年10月底舉行,其中主場館“澳門蛋”已於2005年7月開幕。除此以外,澳門多個建設亦紛紛動工和落成,如已開幕的漁人碼頭、科學館(設計中)、“澳門蛋”旁之Hello Kitty land主題公園與酒店等旅遊設施。

澳門歷史

澳門在明代史書中記載稱為“蚝鏡”(濠鏡),澳門當時是葡萄牙與中國貿易的主要補給港口。葡萄牙人占領後時,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文的譯音)。原屬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557年,葡萄牙人向當時明政府取得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最初由果亞親王管轄,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
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她的名字最早記載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此後還有“濠江”、“海鏡”、“鏡湖”等多個別名。
概因四、五百年前,本地蚝產豐富,南北兩海灣,水靜灣圓,有如明鏡也。後來又稱作澳”。澳,泊囗;外國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諸番求蚝鏡為“澳”,故稱“蚝鏡澳”。地屬香山縣,亦稱“香山澳”。至於今名”澳門”,其由來則有多種傳說,一“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本地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海峽像門;一說本地南面對開的乙水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間,成十字門狀,所以亦有“十字門”之稱;又有一說本地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峰山),兩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亦有“門”,便稱澳門了。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與日本人先後來華,他們都是利用澳門作為同中國通商的門戶。初來時,在媽閣廟處登入,葡人因此稱澳門為“馬交”(MACAU),日人則稱之為“阿媽港”。
根據史書記載,在南宋以前,即十三世紀前,本地是荒山野地,沒有人煙,亦未正名,直至蒙古族入侵中原,南宋瀕淤覆亡,閩浙一帶官兵紛紛避難南逃,部分人飄泊到此,尋找生活。
公元1271年南宋度宗鹹淳七年,蒙古定國號為元之後,元軍南下大舉攻宋,1276年南宋恭帝德佑二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杭州),俘宋恭帝; 1279年,元朝終於滅了南宋,在此戰亂期間,正是國亡家破,南宋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爭先乘船南撤逃亡。其中最大一批是張世傑率領宋軍及民兵五十萬人,船舶二千多艘,簇擁幼主端宗趙罡,幾番周折,來到路環、乙水仔一帶海面,當晚遇狂風吹襲,御船翻沉,帝罡得病一臥不起,損失慘重,只好上岸棲居。及後元兵追至,宋軍依仗澳門媽閣山及路環高地,水兵列陣十字門,同元軍作生死大戰,擊退元軍。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十六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本地仍然是荒涼一片。人煙稀薄,只有舟船寄泊。
葡萄牙人在1535年中國明朝嘉靖十四年,取得在澳門停靠碼頭,進行貿易的便利。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又藉詞在澳門登入,1557年明朝嘉靖三十六年,開始在澳門定居。而葡人來華,是在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比占居澳門早四十多年。當時,葡萄牙已於1510年占領了印度果阿,1511年又攻占馬六甲,海軍勢力指向中國。第一位到達中國的葡萄牙人是歐維士(Jorge Alvares),他率領的船隊於1513年在零丁島附近下錠。
正德九年至十一年即公元1514至1516年間,葡國船隻多艘在安德地(Andrade)率領下,幾次來到廣東,要求入京,都未獲得中國官員批准。1517年即明正德十二年,葡人又要求進京,同時用武裝商船在廣東沿海測量港彎。
廣東令政使兼海道副使吳廷,接納葡人進京的申請,並呈文上奏朝廷。翌年,葡國使者被御準赴京,道咪卑利士(Tome Pires)作為葡國派到中國的第一位特使在廣州登入,兼程趕赴北京覲見正德皇帝,首先提出通商要求,但沒有結果。葡人登入澳們之前,已先到香港屯門。1516年正德十一年,他們在屯門葵涌一帶設立營寨,裝造武器,買賣通商。這些活動,深受閉關自守的中國官員反對。這時候適逢正德皇駕崩,1521年嘉靖(世宗)即位,接納朝議,下令驅逐葡人,並拒絕他們朝貢。
1523年明世宗嘉靖二年,葡萄牙一支海軍艦隊,入侵新會縣西草灣失敗。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明朝又禁止葡萄牙船駛入寧波港。這種情勢之下,葡人為了打開葡中、葡日的貿易通道,追切需要在中國找一處地方作為基地,只有到廣東來,被迫使用浪白澳為泊囗。浪白澳在澳門西南二十八哩處,是中國為防止外國籍商賈侵擾內地,廣東市舶司特撰定為外國船隻停泊的地方。但該地並非優良海港,孤島懸海,水土又十分惡劣,居民極少,很難長駐,葡人泊船通商,十分不便,早有心開闢澳門。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國船商藉囗航船觸礁下沉,進貢物品被浸濕,申請借地晾曬,同時賄賂廣東海道吏汪柏,登入澳門。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人開始在澳門定居。(亦有一說葡人於1553年到浪白澳,1557年才從浪白澳移居澳門。)從此以後,葡人在澳門南灣沿岸一帶,依山建樓房築炮台,建城牆設崗哨,雄踞海畔,有澳門城之稱。內地商賈販夫邊民,聞風而來,在現時的十八間及營地大街一帶起屋開店。成行成市,故又叫做”澳門街”。
葡人經過多次教訓,這時已知道同中國貿易,不能不守規矩些,所以占居澳門後,已算尋得一個通商門戶,比較注意策略。在他們刻意經營之下,澳門成為中西方第一個貿易商埠, 斷了歐洲同中國的海上貿易,宗教和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
1568年8月,首位宗教領袖卡內羅(D.Belchi or Carnei ro)來澳,為澳門第一任主教。1575年1月23日,澳門教區作為遠東第一個主教區正式成立,這樣,澳門又逐漸成為西方在中國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到了1621年,全澳已有人囗兩萬多人,開設有鑄炮廠、船廠以及能生產軍械火藥的手工業作坊。不過,此時的地方行政及司法權力,仍然由中國掌握,直至十九世紀中葉。
嘉靖年間,中國在澳門設提調備候行署,管理葡人的居留及貿易,但對葡人越來越多的趨勢,持有戒心。因此,在1574年神宗萬曆二年,在澳門與內陸連線的地方設關閘,派官兵把守。
1621年熹宗天啟元年,又在前山建寨,立 將府,陸海兵近兩千,大小船隻五十艘,分駐守放澳門外圍各島嶼。葡國同中國訂立澳門借地條約,是在1582年明神宗萬曆十年。條約規定澳門葡人每年向香山縣繳納地租五百兩白銀。
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廣東又與澳葡訂約,立下禁例,諸如禁止買賣人囗,禁止買賣私貨等。1623年,葡國派遣馬土加路也(D.Francisco Mascarenhas)為澳門首任總督。
1644年滿族入關建立清朝,繼續執行明朝在澳門訂立的法律和制度。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香山縣在澳門望廈村設立縣丞衙署,專門受理澳門葡人及華人一切訴訟事宜。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朝在澳門關前街設立海關,成為當時中國四大海關之一(其它三大海關是雲台山、寧波及漳州)。
1842年宣宗道光二十二年,中英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勢日頹。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澳門總督亞馬留(Joao Ferreira do Amaral)單方面宣布將澳門改為自由港,不準在澳門的中國海關和稅館繼續存在,中國官員及家屬被迫全部撤離。從此,葡萄牙占領澳門,不僅停止向中國政府繳納租金和關稅,反過來向澳門華人徵收田賦,正式取得了澳門的行政權,並向東北擴展地界。因而激起華人反抗,同年八月發生亞馬留被華人青年斬殺事件,中葡(澳)關係一時緊張。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交澳門地租。1851年,葡萄牙占領凼仔。
1864年,葡萄牙再占領路環,設立“海島鎮行政局”。1862年穆宗同治元年,葡派澳督基馬拉士(Lsidoro Francisco Guimaraes)到北京同清政議約,被清廷拒見,只有住在法國使館內,由法國大使代表洽約。初時,清提出收回澳門,恢復在澳門設官衙收租稅。但葡要先解決亞馬留被殺問題,經過一番爭持,最後達成協定,清政府可以繼續在澳門設官府衙門,但不得再提收租。法大使代表葡國同清簽約,葡未簽字。1864年同治三年,葡派遣使節到北京換文,清發現條約的中文本予法文本不符,法文本不是將澳們規定為廣東省的一部分,而是已經脫離中國的地區,結果換文拖下來。直至1887年光緒十三年三月,葡利用清政府派拱北稅務司金登千(英國人)前往里斯本交涉鴉片走私問題之機,舊事重提,搞了一個“中葡會議草約”。同年十二月,中葡簽訂“和好通商條約”,被迫確認“葡國永遠管理澳門”,但同時規定,“現經商定,俟兩國派員妥為會訂界址,再行特立專約”。此後雙方多次會商,均無結果。
1883年,葡萄牙再占領望廈、青洲。1887年,當時的葡萄牙政府方使清政府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治理它處無異”。
1890年光鍺十六年,澳葡政府又取得一水之隔的青洲。在葡人經營之下,澳門的地位逐漸上升而變為重要,受到其它西方國家垂涎。荷蘭商人多次試圖侵占,於1604年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及1627年天啟七年,先後四次派兵攻打澳門,但因受守軍及居民頑強抵抗而未得逞。
1896年,葡萄牙企圖再占領附近的大小橫琴島,但不成功。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1802年清仁宗嘉慶七年及1808年嘉慶十三年,英亦曾派兵入侵澳門一帶,未能成功。直至184Z年英國取得澳門東面七十八公里的海島香港,並開闢為商埠以俊,澳門在東西方貿易的地位,才逐漸被香港取代。
葡萄牙一向重視澳門,1604年,當澳門軍民戰勝荷蘭侵略時,葡王約翰便以”天主聖名之城,無比忠貞”的稱號,頒賜給澳門,後來,又把澳門列為它的海外屬地,竟稱澳門為“省”。
1928年4月,中國政府通知葡國政府終止“和好通商條約”,未有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香港和中山都陷落在日軍手裹,而澳門名義上仍在葡國統治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澳門的地位一直未變。但是過去長期以來,澳門發展緩慢。
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殺害亞馬留總督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凼仔學校事件而觸發“一二‧三”事件,顯示民間對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踏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西方經濟發展刺激之下,在香港經濟成長帶動之下,澳門政府逐漸改變保守政策,開放門戶吸引外資,澳門經濟才開始有轉機。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準設賭。同年澳門政府頒布《承投賭博娛樂章程》。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線工具──澳凼大橋落成啟用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隻,曾有航班設立。1974年葡國“四.二五”革命後,里斯本宣布放棄殖民主義,有意改變澳門地位的性質,承認澳門是中國的領土,由葡國管理的地區。在政治和行政上,也逐步改革,1 976年頒行“澳門組織章程”,成立澳門立法議會。中葡兩國政府於1986年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並於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屬檔案。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凼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而1993年3月31日於北京,由全國人大通過並經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頒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屬檔案)成為相當於澳門的“憲法”。
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1980年3月澳督伊芝迪將軍首次應邀官式訪問北京,同年6月,廣東省省長習仲勛首次專程訪問澳門,1981年10月,新任澳督高斯達應廣東省省長的邀請,到廣東省作四天官式訪問,並順道訪問珠海特區。10月底,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來澳作兩天私人訪問, 12月,廣州市市長梁靈光、副市長歐初及梁尚立訪問澳門。澳門予中國內地的關係日益密切,變成中葡友好的橋樑,變成中國促進四化建設和台灣回歸祖國的橋樑。里斯本一再強調澳門對於葡中兩國友好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已於1972年3月在致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委會主席的信件中指出:“香港、澳門屬於歷史遣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結果。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所謂‘殖民地’範疇。我國政府主強,在條件成熟時,用適當的方式和平解決港澳問題,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在中葡建交後,北京亦一再重申:澳門是中國的一個特區,中國領土、葡國管理,目前地位不變,對中國不成問題,希望澳門保持現狀,繼續穩定,華人和葡人大可放心致力發展經濟。這樣,澳門歷史邁入新的歷史裡程,開闢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廣闊前景。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已清拆,現分別改建為“文化中心廣場”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由中、葡兩國元首見證與澳門第127任總督韋奇立和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翌日早上澳門民眾歡迎駐澳門解放軍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根據《基本法》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每任期為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澳門特區

松山炮台

澳門地理

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地處珠江口西岸,北回歸線以南。北方是連線中國大陸的澳門半島,而南方則是凼仔、路環和路凼城所組成的大島,屬海島市,暫未有正式的名稱。該島原為凼仔島和路環島,但在路凼連貫公路工程展開之後,因為填海和西江水流帶來大量泥沙的關係,兩島之間的海床變得越來越淺,公路旁的土地亦越來越多。當局有見及此,便有規劃地進行填海工程,而所得出來的土地就是路凼城。
據地圖繪製地籍局測量,東望洋山眺望台望遠鏡旁石柱參考地理坐標:北緯22°11'47"、東經113°32'58",標高91.2米。澳門最高處為路環疊石塘山山頂,即現在媽祖像坐落處(標高172.4米)
2003年統計的澳門面積27.5平方公里,由1866年開始澳門不斷進行填海(1840年澳門半島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人口方面: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截至2005年9月30日的居住人口估計為482,000人,以華人為主,占總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則占3%。中文和葡文是現行的官方語言。居民日常生活用語為粵語。部分居民也能聽懂國語或閩南話。此外英語在澳門作為商業用語和部分學校之教學語言而流行
澳門屬季風區及夏季多雨暖溫帶氣候,每年以十月中旬至十二月天氣最佳至最穩定,陽光充沛之餘不太炎熱,濕度不高,最為舒適。澳門春季較不明顯,五月底初夏時受海洋性氣候影響,炎熱潮濕吹西南風並時有熱帶氣鏇(即颱風)或西南季風低壓槽帶來的長時間暴雨,十月秋季來臨,十一月底天氣轉涼,而北方的冷空氣亦準備在12月入侵,成一波波寒流,寒流(或稱冷鋒)來臨前後數小時氣溫可急降逾十度之多,故常常在年初兩個月錄得該年最低氣溫。

澳門政治

澳門的政治環境比較簡單,除了因為中國對澳門的影響自“一二·三事件”以來已經主導當地社會生活以外,也跟澳門承襲自葡萄牙的比例代表制有關。比例代表制容許立法會以每隊參選隊伍所得的票數比例去決定議席分配,使主流意見和另類意見都同時有代表的聲音。

澳門分區

澳門以“堂區”作為行政區劃單位,每一個堂區以其代表性的教堂作為堂區名稱。澳門現有七個堂區,分別是:澳門市、花地瑪堂區(俗稱北區,包括青州、台山、黑沙環、筷子基和水塘)、聖安多尼堂區(即花王堂區,在澳門西部,包括新橋和沙梨頭;著名的大三巴牌坊一帶也屬本堂區之內)、大堂區(中區、新馬路以北部分、南灣、水坑尾、整個新口岸填海地段、東至新口岸港澳碼頭,整條環島公路至媽閣南端,包括澳門旅遊塔和立法會)、望德堂區(包括荷蘭園、東望洋山、塔石一帶)、風順堂區(亦稱聖老愣佐堂區,包括八十年代未進行南灣湖填海的整個媽閣半島,包括媽閣山、西望洋山、新馬路以南部分)、海島市、嘉模堂區(包括凼仔和澳門國際機場)、聖方濟各堂區(路環)填海中的路凼城現時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堂區

澳門經濟

澳門主要的收入來自旅遊業和博彩業(即賭博)。2002年,博彩業收入提供四成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而2004年度財政總收入的七成半來源於賭博專營權之直接稅收。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爆竹、火柴和神香為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各有大小工場和山寨廠等形式)。踏入1970年代,製衣、針織、彩瓷與電子、玩具和人造花等行業取代上述傳統手工業支配澳門經濟。到1980年代,因為配額制度關係,紡織品(多為出口成衣)及新興產業包括其它輕工業(如玩具、人造花和電器產品)占較重要地位,美、法和當時西德為澳門的出口大國。
但自1993年下半年起內地巨觀調控,物業市場轉冷,曾有不少空置的未開工地盤充斥在澳門半島、南區和新口岸區不少“爛尾樓”和空置商用樓宇,紡織業紛紛北上設廠同時關閉澳門廠房以減少工資成本,加上回歸前治安不靖和金融風暴,當時澳門經濟幾乎停滯不前?996年至1999年更經歷了經濟負增長(最多達-4.6%,1998年)。
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旗幟自特區成立後,改善治安之餘,澳門定位為博彩旅遊業發展的城市,而且2003年內地開展港澳個人遊方式來澳門後,內地居民來澳更為方便。根據澳門統計普查局資料,2005年本澳入境旅客總數為1,879萬人次,較2004年上升12.2%。旅客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占總數55.9%,當中50.95%為個人游)、香港(占總數30%)和台灣(占總數7.9%)。對外貿易方面,據經濟局資料:2005年全年總出口貨值為198.2億澳門元,較2004年下跌12.1%,出口產品以紡織、成衣類為主,出口貨值下跌15.1%至180.7億澳門元,占整體出口貨值77%,非紡織品出口方面以機器設備與零件及鞋類為主;而進口則上升12.3%,達313.4億澳門元,貿易逆差為115.2億澳門元。進口商品以消費品、原料及半制品居多,主要貿易夥伴包括有美國、歐盟、中國內地、日本和香港等。
由於2004年澳門經濟強勢增長,主要受惠於博彩旅遊業,但亦帶動建築業、服務性行業、餐飲業和保險業也略有增長。這對於過度依賴單一產業驅動經濟發展的澳門存有隱憂;首現於人力資源暫時短缺方面,衍生一批低學歷之人員暫寄居於娛樂場內;另方面由於經濟強勢長下物價開始飛漲,近年亦開始有炒賣旺區物業現象,而不少港資地產公司紛紛在澳門設立分公司,而港資化妝品公司、便利店等在過去均大舉在澳門開設分店,這是過去未見的,特區政府在2005年提高了投資移民的申請資格後,投資移民申請個案減少逾七成,但只能小程度上竭止炒風。
但由於賭權的開放對象是外資,這種情況在本地生產總值和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這些數據中是看不出來的,換言之,本地居民收入並非與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同步增長(據2005年4月23日《華僑報》社論觀點);北區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質素未能跟上逾三成高速增長帶來的通漲,生活質素出現倒退狀況。特區政府在2005年3月1日設立“綜合生活素質研究中心”以助整體提高生活素質。該中心除與社會各界舉行多場諮詢會和舉辦與生活質素有關的講座外,已委託香港大學進行首輪澳門居民綜合生活素質調查。並於12月15日公布中期調查報告。有輿論認為,該中心現在仍停留在探索階段,未見較大成效。
展望澳門經濟,除了最佳化博彩旅遊業之外,澳門政府亦冀望能趁勢重新將澳門定位,計畫變身成區域性的旅遊﹑會議展覽中心及泛珠三角發展框架範圍內中小企業的服務平台。

澳門博彩


澳門的博彩業於1847年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開始合法化,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地卡羅”之名廣為世界所知,博彩業更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規模漸與美國拉斯維加斯博彩業相若
第一個博彩專營權牌照於1937年發給了泰興娛樂公司,但該公司的經營卻太保守,未能完全發揮博彩業的經濟潛能。當時該公司只有中式的博彩項目提供。到了1962年,政府將所有形式的博彩的專營權牌照改發給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簡稱澳娛,英文簡稱STDM)。牌照於1986年續期十五年,於2001年末屆滿。
2002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不再發出博彩專營權,改為向三家公司發出博彩經營權牌照,分別是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澳博,是STDM的子公司),永利度假村(澳門) 股份有限公司,和銀河娛樂場股份有限公司(已被收購,現屬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名下)。其中澳博將牌照轉批給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有限公司(美高梅);銀河轉批給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即三個賭牌五個經辦商,現時澳博正營運十六間賭場;銀河正營運三間賭場;威尼斯人正營運一間賭場;永利及美高梅未有賭場營運。另2006年3月5日永利公司宣布將澳門博彩牌照轉批給予博亞澳門有限公司(簡稱:博亞),唯有待澳門特區政府批准。
博彩業在澳門的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多遊客喜歡在澳門賭博,亦有很多本地人經常出入賭場。總的來說,博彩業在澳門可以分成五大類:賭場賭博、賽馬、賽狗、彩票和足球博彩。文化節日文化遺產
包含22座建築及8個廣場、前地的“澳門歷史城區”已於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6澳門世界遺產年
澳門旅遊局與文化局於2006年定為“2006澳門世界遺產年”,併合辦多項文化及促銷活動,向全世界宣傳。而旅遊局亦正考慮在暑假延長這些旅遊景點的開放時間,方便遊客。活動已於2月18日在大三巴牌坊正式啟動。吸引包括內地、香港、台灣、日、韓、歐、北美及澳洲遊客重臨澳門。
一年一度,刺激緊張的澳門格蘭披士大賽車是賽車盛事,於每年11月舉行。每屆賽車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手雲集,分別參加機車、房車、三級方程式等各項比賽,在著名的“東望洋跑道”上賓士,競逐桂冠。舉辦以來,歷屆的比賽都吸引大量的遊客來澳觀賞賽事。

澳門宗教

澳門特區澳門多數居民和其他華人社會的一樣,以儒、釋、道及民間神祇為信仰 (觀音和媽祖特別流行)。
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於1576年1月23日,首任主教為賈尼勞(仁慈堂創辦人)。首位華人主教為林家駿主教。現任主教為黎鴻升,是首位澳門土生土長的華人主教。由於回歸前大量土生葡人回葡萄牙,教友以華人為主。
聖公會維多利亞教區成立於1849年,管轄範圍包括澳門。中華聖公會港粵(後稱華南)教區成立於1912年,管轄範圍包括廣東、香港和澳門。1951年因中國大陸政局轉變,香港及澳門之聖堂脫離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成立聖公會港澳教區。現已被香港聖公會教省取代,並於1998年成立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
澳門也是基督新教在中國的第一站。1807年,英國倫敦傳道會的馬禮遜醫生首次來到澳門傳教,展開了基督新教在中國的宣教歷史。現今位於澳門白鴒巢的基督教墳場就是葬了馬禮遜一家。
澳門有兩間最古老的華人新教教會,分別是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和澳門浸信會(又叫白馬巷浸信會)。兩間教會將有一百年的歷史。

澳門教育

高等院校
澳門大學(舊稱東亞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旅遊學院、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 、澳門保全部隊高等學校、澳門科技大學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歐洲研究學會、澳門高等校際學院(iium) 、澳門管理學院 、中西創新學院、澳門聖經學院
澳門特區 澳門特區

澳門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澳門特區 澳門特區

澳門旅遊學院

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

語言文字

廣東話(和香港一樣、廣東話通常是指粵語的廣州話)為澳門社會通用語,在平民日常生活、工作,政府辦公,學校教育,新聞傳媒,文化娛樂中廣泛使用;葡萄牙語多在政府、法律部門和與葡萄牙有關連的商戶或書店、社區流行;而旅遊景點為方便向外來遊客解說,考慮到溝通問題,亦會並用廣東話、英語、國語。
澳門採用傳統繁體中文。由於跟香港一樣,廣東話在社會上占絕對優勢,香港增補字元集亦為澳門採用。
澳門民間經常採用接近廣州話口語的粵語白話文。例如“下車”寫成“下車”,“起卸貨物”寫成“上落貨”等。
澳門土語(Macanese)是一種由葡文馬來語粵語英文古葡文以及少許荷蘭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混合而成的澳門方言,葡文叫“巴度亞”(Patuá),曾是澳門土生葡人常用的一種語言。目前該語言已幾乎絕跡。澳門最後一位以澳門土語進行創作的土生葡人作家是若瑟·山度士·飛利拉。 
澳門(Macau)的文化是中西文化歷經400年磨合的產物,今天,澳門眾多的名勝古蹟、中外建築及街區小巷,都成為凝固的文化,散發著其特有的迷人氣息,成為澳門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見證。澳門的繁華地段集中在市政廳一帶,其中聖保羅教堂的牌坊已成為澳門的象徵。
區號:0085
行政長官:何厚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