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江鎮

潭江鎮

潭江鎮位於韓江中游。東與饒平縣新塘鎮接壤,西與豐順縣砂田鎮分界,東南與豐順縣留隍鎮和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毗鄰,北與大埔縣洲瑞、高陂、桃源鎮相連。鎮域面積為271平方公里,其中:有山地28.7萬畝,水田8050畝。 潭江鎮既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 (畲族)聚居地,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該鎮具有上百年的歷史古鎮。由韓江河東岸省道S227線(原縣道X072線升級)公路、韓江河西岸留隍大橋西至大埔高陂古野省道S233線公路與縣道X027線路交匯,以梅州潭江大橋形成以"H" 字型的交通網路匯集成樞紐中心,是豐順縣北部山區政治、經濟、文化重鎮,並且是連線該縣留隍、砂田、小勝等鎮及大埔縣鄰鎮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 大(埔)豐(順)(五)華高速公路全長約130公里,沿途設定互通大埔縣高陂互通、豐順縣潭江互通、留隍互通、豐良互通、北斗互通接汕梅高速,湯西互通、郭田互通、河東互通、終點於五華縣橫陂互通共9個互通出入口。大埔(高陂)至豐順段將於2018年後動工建設,規劃潭江設定高速互通出入口,屆時將大大方便和解決韓江中下游兩岸十幾萬人民民眾出行難的根本問題。 潭江鎮中心區的韓江西岸公路是屬於省道S233線由梅州潭江大橋聯接梅州、西陽鎮、銀江鎮、砂田鎮、潭江鎮、留隍鎮、歸湖鎮、潮州、汕頭的重要交通主幹線公路橋樑,沿韓江河的省道公路前往潮汕平原的路程距離最短、視線好、彎曲少。那裡風景優美,是個旅遊的好地方。

基本信息

政區人口

全鎮現轄1個社會居民委員會和18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271平方公里,總人口32198人。其中鳳坪村600多人(畲族300多人)。該鎮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畲族)聚居地,也是有名的革命老區。

2013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潭江鎮下轄:1個居委會和18個村委會
代碼城鄉分類名稱
441423126001121潭江社區居委會
441423126200122潭江村委會
441423126201220楓坑村委會
441423126202220勝溪村委會
441423126203220粉且村委會
441423126204220大勝村委會
441423126205220富溪村委會
441423126206220降福村委會
441423126207220丹竹洋村委會
441423126208220溪西村委會
441423126209220三洲溪村委會
441423126210220官上村委會
441423126211220官溪村委會
441423126212220官下村委會
441423126213220社且村委會
441423126214220然新村委會
441423126215220箭竹村委會
441423126216220銀溪村委會
441423126217220鳳坪村委會

圩鎮建設

2001年該鎮通過招商引資,採取市場化運作,實行雙贏的策略,建成了近1平方公里集商住、環保等為一體的沿河綜合開發區,共有商鋪180多間,現已初具規模。

2004年10月,我鎮被省建設廳列為中心鎮。2005年完成了中心鎮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並通過評審認定,確保在一張藍圖下規劃建設,從此,圩鎮建設逐步走上規範化,並形成以新城促老城改造的局面,大大促進了我鎮城鎮化建設進程。全鎮各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鎮政府所在地設在潭江圩。

為了適應潭江鎮中心區未來發展建設的需要,實現城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鎮建設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潭江鎮人民政府委託廣東誠實建設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編制了《豐順縣潭江鎮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7-2030)》。

規劃主要內容

一、規劃範圍:規劃區範圍總面積約為 4.05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梅江韓江旅遊產業帶南部旅遊服務中心;豐順縣東南部公共服務中心;以陶瓷產業為主導的重點城鎮;環境優美的濱江生態宜居型特色城鎮。

三、人口規模:規劃地塊可容納人口規模為2.2萬人。

四、用地規模:

本次規劃的用地規模為:總用地面積為405.38公頃,建設用地面積為139.18.公頃,非建設用地面積為266.2公頃。

五、規劃結構:“一軸一心兩節點三片區”

(1)一軸:“城鎮空間發展軸”,沿韓江、鎮區主要道路南北向延伸貫穿鎮區,公共服務、對外聯繫的空間延伸軸;

(2)一心:鎮區公共服務中心,依託潭江現鎮中心區,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發展公共服務業為主,帶動城鎮發展並向周邊鄉鎮和村莊輻射;

(3)兩節點:溪西配套節點:韓江西岸生活服務配套集聚點,主要配套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生活性設施,提高韓江西岸生活區的居住質量。

轉水配套節點:鎮區南部紅陶文化創意產業園兼具生活服務配套集聚點,主要提供社區生活性配套及產業服務。

(4)三片區:潭江綜合發展區:該片區以居住、公共服務功能、健康養生產業為主,是潭江鎮中心區主要的生活區,城鎮風貌主要展示區域和旅遊服務功能區。

溪西宜居生活區:該片區以居住功能為主,包含生活性服務配套,為溪西主要生活區。

紅陶文化創意產業園:該片區主要為紅陶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規劃依託潭江紅陶產業基礎,拓展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重點發展陶藝體驗、陶瓷文化展示、陶瓷研發、陶瓷銷售等,並完善生活服務配套設施。

六、建設用地使用強度主要控制指標

(1)開發強度控制:參考《梅州市城鄉規劃局業務管理制度彙編》,立足規劃區定位、主要功能、地塊用地性質及區位等要素綜合衡量確定,各類用地開發強度如下:

低強度開發(≤1.0):主要為教育設施用地。

中低強度開發(1.0≤1.6):主要為規劃區南部產業用地、倉儲用地、北部的娛樂康體用地及西岸沿江的居住用地、老街周邊居住和商業用地、文化用地。

中強度開發(1.6≤2.0):主要為鎮區的醫療衛生用地、商業用地和部分居住用地。

中高強度開發(2.0≤3.0):主要為韓江東岸沿江居住用地。

(2)建設高度控制 :

控制原則:規劃綜合考慮臨水靠山地區的空間特色,形成沿開敞空間沿水低、城景共享、高低錯落的標誌性天際輪廓線,根據建築所處的不同區域及建築類型對建築高度進行控制。

七、道路交通規劃:

路網結構: 規劃區內對外聯繫道路包括省道和縣道。省道S227線(原縣道X072改造升級),承擔鎮中心區聯繫梅江韓江產業帶重要節點的幹道,鎮中心區段道路紅線寬度控制為20米,轉水街道路紅線寬度控制為15米左右,出米田、中田段道路寬度為10米。縣道X027線是規劃區向東聯繫大勝、箭竹洋、官溪、鳳坪等中心村以及至潮州的交通要道,往西經潭江大橋至砂田、銀江、梅州等地。另外,為了緩解鎮區道路小且車流量大的多種原因並要求規劃建設環城公路(環繞鎮中心區)由潭江大橋東經石鼓潭、金山下、劉屋角至川龍坳涼亭、馬頭山的新建公路。鎮中心區道路系統分為主幹道、次幹道、支路三個等級規劃建設。

交通設施:規劃鎮客運站一個,站場等級為二級,位於省道 S227線公路與潭江堅真大橋交匯處附近;規劃保留現狀鎮中心區潭江加油站(中石化),並對其進行改造升級;規劃增設社會停車場4處,其中2處為獨立用地,2處結合廣場設定;

公共運輸規劃:規劃於現狀韓江大橋南端設定一處公共汽車首末站站點。

慢行交通規劃:結合現狀周邊自然資源及梅江韓江產業集聚帶建設,規劃沿韓江兩岸建設兩條濱江休閒綠道(省道S227線公路、溪西沿江路),結合現狀韓江大橋及規劃潭江大橋,在鎮區形成環形+放射的綠道網系統 。

重點工程

1、 潭江大橋(2013年12月20日已建成通車)

潭江大橋 潭江大橋

梅州潭江大橋建設工程全長 550米,寬 12米,雙向四車道行駛。汽車荷載公路- 級,設計洪水頻率 1/100,通航等級 V級,總投資 4980萬元。

潭江鎮區 潭江鎮區

2、 沿河商住綜合開發區(潭江鎮中心區高層建築-商品房、小產權房)

潭江全貌 潭江全貌
潭江大橋 潭江大橋
韓江風光 韓江風光

交通建設

鎮區交通狀況:韓江河東岸省道S227線(原縣道X072線升級)貫通潭江鎮中心區南北主要交通大動脈。韓江河西岸留隍大橋西至大埔高陂古野省道S233線與縣道X027線交匯,以潭江大橋形成以 "H" 字型的交通網路匯集成樞紐中心,是豐順縣北部山區政治、經濟、文化重鎮,並且是連線該縣留隍、砂田、小勝等鎮及大埔縣鄰鎮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

大(埔)豐(順)(五)華高速公路全長約130公里,沿途設定互通大埔縣高陂互通、豐順縣潭江互通、留隍互通、豐良互通、北斗互通接汕梅高速,湯西互通、郭田互通、河東互通、終點於五華縣橫陂互通共9個互通出入口。

大埔(高陂)至豐順段將於2018年後動工建設,規劃潭江設定高速互通出入口,屆時將大大方便和解決韓江中下游兩岸十幾萬廣大人民群出行難的根本問題。

經濟狀況

2007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2.2億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1.98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726元;分別比上年遞增8%、10%、1.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 ‰以下,計畫生育率為98%。

茶葉種植

茶葉是該鎮農業特色產業,我鎮茶葉種植主要分布在較高寒的內山片8個村,以鳳坪和銀溪兩地茶葉較為出名,素有“高山雲霧出名茶”之稱。近年來,該鎮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動種植優質茶,以省扶貧龍頭企業“豐順縣鳳山茶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依託,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發展壯大。該公司生產的“龍星”茶,2001年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同年被九運會指定為專用產品,2003年又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有機保健食品”。目前,該公司已發展種植了3000多畝的茶園基地(公司和基地均設在鳳坪水庫庫區),種植品種有:水仙單樅、白葉單樅、八仙香、密蘭香、芝蘭香、鋸桃香、鴨屎香等。至2008年,全鎮共有茶園1.8萬畝,其中新種植1000畝。2007年產乾茶30萬公斤,公司實現總產值1263萬元,茶農人均收入1090元,茶葉已成為該鎮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陶瓷業

該鎮瓷土資源十分豐富,生產陶瓷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工藝複雜,技術超群,人才輩出,產品暢銷東南亞和歐美等地,素有“陶瓷鄉”的美稱。1995年,我鎮陶瓷最旺盛的時候,全鎮擁有陶瓷大小企業90多家,年產值2.5億元,創稅1000多萬元(每年有7家創50萬元以上納稅大戶),能為當地解決就業3500人以上。 陶瓷企業是該鎮發展前景和後勁較強的鎮域經濟,2005年該鎮被省科技廳認定為 紅陶專業鎮。但近年來,因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生產成本增高等三大因素影響,該鎮陶瓷發展受阻。至2007年,全鎮擁有規模以上陶瓷企業8間,年產值10015萬元,創稅649萬元,2008年僅有6間。

水電建設

該鎮東西兩岸較低,全境均為丘陵山地,溪流都匯入韓江,形成豐富的水力資源。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優勢,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大力興辦水力發電站。至2008年,鎮內建成投產的大小水電站有34座,裝機容量為2.2185萬千瓦,年發電量為7000多萬度。目前,在建的電站有2座,分別是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大勝溪梯級二級電站和裝機容量為400千瓦的官上坪坑電站。

特色農產品

1、 茶葉,我鎮茶葉品種多樣,主產地在高山地區,以單樅茶為主。產品質量高,價格低,有廣闊的開發空間。

2、 紅陶,我鎮是紅陶專業鎮,擁有豐富的優質紅陶瓷土,規劃有陶瓷專業園區。

新農村建設

該鎮官下村自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以來,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結合實際,科學發展。近年來,共投入500萬元,主要是加強對教育、農田水利、路橋和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當地民眾最需要、最基本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儘量滿足民眾生存和發展的需要。2008年,重點是做好總投資為1200萬元,規劃占地面積為4000平方米,11棟每棟6層共66套,以住宅和老人活動中心等為一體的官下永慶樓花園小區的建設,以早日解決當地民眾居住難問題。該鎮新農村建設堅持以點帶面推向全鎮新農村建設。

潭江鎮 潭江鎮

民族文化

(一)、人口、地理概況及由來

豐順縣潭江鎮鳳坪畲族村位於鳳凰山的北部,在縣城的正東方向,距縣城約115公里,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全村畲漢兩族總戶數110戶,總人口618人,其中畲族71戶,406人。這裡地勢較高,海拔840米,最高峰雞公髻山海拔約1409米,氣候寒冷,比潭江鎮其它地區約低2~6攝氏度,冬天有霜,素有“山高雲霧出好茶”之稱,這裡盛產茶葉,品種繁多,並成為當地農民的經濟支柱產業。

鳳坪,歷史上稱周公坳,傳說過去有周姓人居住而得名,又叫梨樹下,有戴姓住過。畲族人來到此地時,已是風吹寨之名,據說因水口(即村口)向著東北方向,北風呼嘯而得名。民國初期,這一帶長出了許多苦竹,故又稱苦竹洞。解放後苦竹枯萎,因其是鳳凰山麓下的一塊小盆地,而改名為鳳坪。

(二)、民族稱謂和族源

鳳坪畲族,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自稱畲客,解放後統稱為畲族。

據族譜記載推算,畲族人到達鳳坪的時間約是公元1569年,即明穆宗朱載皇隆慶已巳年。目前仍保留著祖公圖一卷和兩張祖公當上清朝官員的畫像,祖公圖的內容與鳳凰山各處大致相同,“駙王原系東海蒼龍,出世於大耳婆左耳,請醫,醫出耳卵放殿閣,百鳥俱朝,取與醫生割之,出一犬子,養大八個月,身長八尺,高四尺,有五色文毛,行至大路中心,超群拔異,其號盤瓠”,後助高辛皇帝除患得與公主成婚,“生得三子一女,皇帝賜名姓盤、藍、雷、鍾,男女自相嫁娶,後盤瓠被山羊擊死葬於南京大路上,三子一婿逐散處,各給引於福建廣東俱始”。畲族由此得盤、藍、雷、鍾姓氏。

(三)、生活習俗和信仰

鳳坪畲族的住房、服飾、節日、婚、喪等習俗現今同當地漢族無甚差異,但同族交流一直沿用畲語。由於交錯雜居,交往頻繁,相互通婚,相互學習,民族的共同性愈來愈多,以鳳坪來說,畲族通漢語,同村漢族也通畲語,並遵循畲族生活習俗。

1、一般節日(按農曆)

春節:拜祖公;

二月二:關爺節,拜關帝爺、祭五穀帝、祈豐年;

三月三:祭掃祖墳;

四月八:祭飛天大王;

端午節:拜祖公;

六月六:老爺節(埋在村莊水口樹林中的白沙公王、赤沙公王、左天宮、右社官、五穀帝、土地伯公等);

七月十五:拜土地神,田頭伯公;慶祝豐收;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九:重陽節;

九月十九:二陽,拜觀音娘娘;

十月十三:村口拜老爺;

十一月冬至:吃甜湯圓糍,在大門、牛、豬、雞、兔圈等盡貼湯圓糍,意即安度嚴冬。

2、信仰

畲族人民信仰諸神,如:鬥神、灶神、財神、土地神等,較具特點的是“招兵”。畲族人們為了紀念祖先“狗頭王”過海取番王頭,得神兵神將保護,每三五年舉行一次祭祀活動,“招兵”時往往把祖先也請出來,承認自己的祖先是“狗頭王”,只限年三十日和正月初一把祖圖掛在祠堂,是日全村男女老少均攜祭品至祠中叩拜。

(四)、語言

鳳坪畲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其是粵語、閩南語和客家話等多種語言匯萃而成的具有獨特的畲語。畲族沒有文字,一般記事、歷史記載、族譜和祖圖的流傳都使用漢文。畲族與其他民族日常交流是用潮州話和客家話進行,由於他們同操各種方言的漢族雜居在一起,互相影響,語言比較複雜,但因長期民族交往,各民族間共同性愈來愈多,民族的特點則逐步減少而趨消失。

領導機構

盧科峰(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負責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彭曉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負責鎮政府全面工作,兼管財政工作。

劉億欽(鎮黨委副書記):分管黨群、政法、綜治、信訪、計畫生育、關工委、工會、招商引資、企業工作,協助書記處理鎮黨委日常工作。

鄧禮文(黨委委員、常務副鎮長):分管消防、安全生產、畜牧、生豬、工商、打私、商業、供銷、郵政、通信、教育工作。

官前進(黨委委員):分管水利、供水、供電、發電、交通、公路、運輸、林業工作。

李萬福:組織委員

範文建(黨委委員、黨政辦主任):分管黨政辦公室、後勤、經管、統計、保密、檔案、物價、發展和改革工作。

廖暢(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分管武裝、民兵、工程監管工作。

宋慧丹(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婦聯、共青團、組織工作。

廖憲平(黨委委員)分管國土資源、城建、鎮村規劃、環境整治、旅遊工作。

廖銘東(宣傳委員、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專職副主任):分管宣傳、精神文明建設、文廣、科技、外事僑務、民族、宗教、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張志堅(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分管公安工作。

官杏然(人大副主席):負責人大、殘聯、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工作。

張錦華(副鎮長):分管農業、老區建設、扶貧工作。

吳品(副鎮長):分管計畫生育、衛生、醫藥、藥監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