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琦[前廣西黨委副書記]

潘琦[前廣西黨委副書記]

潘琦是廣西羅城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中南民族學院政治系。歷任中共廣西羅城縣委、河池地委幹部,廣西區政府、政協、黨委統戰部及黨委辦公室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南寧地委、行署副書記及副專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共南寧地委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研究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十五大代表,中共廣西第五、六、七屆委員會委員及常委,廣西第七、八九屆人大代表,廣西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廣西大學、北京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潘琦潘琦

潘琦,男,仫佬族,1944年8月生,廣西羅城人。1967年畢業於政治系,廣西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等職。被稱為“作家部長”、“文化書記”的他創作發表著作12部。他主編的《人生珍言錄》獲1991年“全國圖書金鑰匙獎”,《鄧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獲1993年“中國圖書獎”,《中華美德賢文》獲1995年度“桂花工程一本好書獎”及第六屆桂版優秀圖書獎。

出版有《山泉淙淙》、《山鄉晨曲》、《琴心集》、《潤物集》、《微言集》等文學專集,《大潮中的思考》、《紅土地上的探索》等理論專著,另有多部書法作品集和民間故事集,以及《潘琦文集》九卷。文學作品曾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創作獎、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獎。作詞歌曲《三月三九月九》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匯演一等獎等。

在潘琦走上仕途後,寫作仍是他心裡永遠下不完的一盤棋。他告訴自己,自己首先是一個作家,然後才是部長。
熟悉廣西文壇的人都知道,如果新桂軍是一支雄師的話,那么身為宣傳部長、文聯主席、黨委副書記的潘琦便是隊伍背後的指揮員。廣西的作家們親切的稱他“作家部長”、“文化書記”。

工作履歷

潘琦潘琦

1963.09—1967.09 中南民族學院政治系政治專業學習
1967.09—1968.09 留校待分配
1968.09—1970.04 湖南沅江縣0635部隊農場勞動鍛鍊
1970.04—1976.04 廣西羅城縣委宣傳部幹事、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縣委常委(其間:1974.03—1974.0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校學習)
1976.04—1981.04 廣西河池地委辦公室副科長
1981.04—1984.08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政協辦公廳秘書
1984.08—1985.02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一處處長
1985.02—1988.08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副主任(其間:
1987.09—1988.07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1988.08—1990.01 廣西南寧地委副書記、行署副專員
1990.01—1992.04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1992.04—1995.03 廣西南寧地委書記
1995.03—1995.05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南寧地委書記
1995.05—2003.04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03.04—2003.05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
2003.05—2005.1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
2005年1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副書記、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05年2月-2008年1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突出貢獻

潘琦潘琦

他主編的《人生珍言錄》獲1991年“全國圖書金鑰匙獎”,《鄧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獲1993年“中國圖書獎”,《中華美德賢文》獲1995年度“桂花工程一本好書獎”及第六屆桂版優秀圖書獎。

1999年,中宣部評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一首飽含民族特色、琅琅上口的《三月三九月九》獲得了評審的親睞,隨後該作品又一舉奪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一等獎……這首歌的詞作者便是潘琦。

從政的歲月中,潘琦仍然沒有放棄寫作,他每年都堅持寫上一百萬字的文章。雖然大多數時間用於行政,但他的演講稿、發表的文章等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是他自己寫的。有人好奇,他為什麼總是能夠擠出時間來。後來人們才知道,他一般早上五點鐘就起來寫東西了。早上、晚上、車上,一切有空餘的時間,都是他創作的時間。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寫作。
潘琦多年的筆耕不輟,換來了12本集子,包括散文集7本:《山泉淙淙》、《琴心集》、《潤物集》、《微言集》、《百感集》、《文緣集》、《情結集》;詩集一部:《山鄉晨曲》;理論專著3部:《大潮中的思考》、《紅土地上的探索》、《沒有硝煙的戰場》。

除此之外,潘琦還提出對作家實施中短期培訓制度。1999年開始,政府與廣西師範大學共同開辦了為期兩年的研究生班,近40名作家、藝術家參加了這個研究生班的學習。隨後又舉行短期的培訓和採風班,從全區青年作家中選出二三十名作家,組織他們到少數民族地區和改革開放的火熱生活中去採風,並邀請一些知名作家、理論家為他們開辦講座。

戲劇創作,也是潘琦狠抓不放的一項工作。他提出了“戲劇強省”工程,隨後廣西的戲劇連續兩年拿到了“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據說他還準備讓幾位劇作家和導演簽約攻堅,待遇和簽約作家一樣。“我們要做年輕人的陽光、水分、空氣、土壤,為別人的成功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回首起自己寫作時的艱辛道路,潘琦不無感慨地說。 寬鬆的鼓勵政策給了廣西作家一個好的創作環境,短短几年間,廣西文壇的發展勢不可擋,湧現了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對廣西文壇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桂軍勢不可擋,遲早要拿下中國文壇半壁江山。”

當很多人把廣西文藝的發展歸功於潘琦時,他卻淡淡地說:“一說起廣西文壇近年的崛起,大家都說要感謝我。其實這大可不必,我們應當感謝太陽,感謝生命,感謝火熱的生活,感謝升騰的時代,一切都相互依賴,相互支持。”

人物評價

有人說寫作的過程,其實是返鄉的過程,正如他的身體像一條船離開了故鄉之岸,但他的心靈卻回歸家園。

還有人說,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看潘琦的作品,總是感覺文字背後蘊藏著深情、摯情。這源於他對人生的態度——感恩。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這種感恩,首先表現為對親人的親情。潘琦在《母親的生命》一文寫自己的母親,全文貫穿始終的,是兒子對母親的濃濃親情。當母親牙痛在床上打滾呻吟的時候,作者“心痛著”;當想到母親因迷路回不了家的遭遇時,作者“眼淚奪眶而出”;當母親病情緩解,作者“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同樣, 《懷念父親》寫父親的一生,感恩同樣成為全文的靈魂。想到父親辛苦的一生,作者“眼淚滾滾而流”;父親去世時,面對父親的棺材,“我雙膝跪上前,深深地拜了三拜,我們兄弟姐妹放聲痛哭。”

在潘琦的作品中,從不避諱感情,也從不疏遠感情,濃濃的親情醞釀了他對生命的感恩。質樸,真誠,是潘琦文學創作的情感底色,也是他的活水源頭。

潘琦對人生的感恩,還表現為故鄉情。潘琦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故鄉作為創作源頭的,如詩歌《故鄉的小溪流》、《我讚美故鄉的土地》,如散文《家鄉的歌》、《山村的小路》等。雖然家鄉是一個貧困的仫佬族小山村,但在作者的筆下她是那么的淳樸迷人。“小路彎彎細又長,無錢無米上學堂;男人跟著牛屁股,妹仔早早做人娘。”是的,貧窮並不能阻擋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在作者筆下,這個仫佬族小山村確有許多迷人的地方,悠揚的山歌、清澈的山溪、蜿蜒的山路、茂密的山林。與作者最質樸的親情相對應,作者的鄉情同樣是作者對這個世界的情感根底。用作者的話說:“仫佬山鄉,那是我發芽長葉的地方,是我情感的源頭。對故鄉的情戀,無論走到哪裡,都像淙淙的甘泉滋潤著我的心靈,對故鄉的思戀,無論何時都像一把快樂的鑰匙,常常打開我的心房,放出我的童音,勾起我的思念。”

除了親情、故鄉情,在潘琦的作品中還能找到朋友情、師生情、事業情……潘琦的感情溫馨明淨,通達自然,與其說是一個政者,不如說是一個智者,“以美好的情打動人,以智慧的道啟示人,以巧妙的藝術予人美感”。

與潘琦談天,沒有年齡的隔閡,與他交流,也嗅不到“官氣”與造作。

主要作品

著有散文集《山泉淙淙》、《潤物集》、《微言集》、《擷英集》,詩集《山鄉晨曲》,民間故事集《仫佬族民間故事》,專著《大潮中的思考》、《紅土地上的探索》、《沒有銷煙的戰場》,主編《巨人思維的軌跡》、《成功之母》等。散文《幽谷中一棵玉蘭》獲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獎,散文集《琴心集》獲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人生珍言錄》(編輯)獲1992年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專著《鄧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獲1993年中國圖書獎,《中華美德賢文》(主編)、《中華勸世謠》(主編)、《小康民謠》(主編)獲桂花工程優秀圖書獎。

所獲榮譽

1999年,中宣部評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一首飽含民族特色、琅琅上口的《三月三九月九》獲得了評審的親睞,隨後該作品又一舉奪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一等獎……這首歌的詞作者便是潘琦。

中共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第五、六屆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八、九、十屆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