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皮影戲

皮影戲在漳州地區,俗稱紙影戲。因當地缺乏皮料,早期有些藝人用紙片加工來代替皮料刻制皮偶,映影的影窗也是用半透明的整張白紙裱掛起來的,所以叫做紙影戲。也有人叫它“托囝(景)戲”,因為皮偶是用托桿來操弄而得名。

概述

漳州的皮影戲始於何時,傳自何方,未見文獻記載。據民間傳說:在明朝時代,漳州地區就有皮影戲的演出活動。這個劇種是由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傳入福建的詔安、漳浦等地。據台灣的某刊物報導: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有一位福建省南靖縣小溪鄉人(按:當時小溪鄉屬南靖縣,現屬平和縣)張狀,他帶著家族渡海到達台灣,定居於高雄縣大社鄉三奶村,在當地屯墾兼演皮影戲。從這個報導的線索查考,漳州地區在明朝就有皮影戲出現,應是可信的。回顧早期的漳州皮影戲,起始演唱的曾採用“潮調”,對白也常帶著潮州方言的口音,由此來看,漳州的皮影戲系從潮汕地區傳入的,可能是事實。

歷史

皮影戲傳入漳州地區後,則盛行於民間。每逢夏季的晚上(尤其是農曆七月普度期間),市內的街頭和農村的廣場,經常有皮影戲的演出。富家做生日、佛事、神明生日、祠堂祭祖以及新屋落成時,也常聘請皮影戲班演出來湊熱鬧。常演的劇目有:《哪吒鬧海》、《白蛇傳》、《西遊記》、《施公案》以及民間故事的折子戲,如《白賊七》、《謝靈舍》、《陰陽槌》等。漳州皮影戲所刻的人物,臉譜造型誇張,髮型、頭盔精緻,服裝花紋細膩,圖案近似宋代筆法,但不著色。演出的形式:將影窗豎立於桌面上,四周以竹竿或木桿撐住,懸掛帷幕,成為一個匣形的小戲台。藝人蹲著或盤腿而坐,手持皮偶桿子貼近影窗操弄,用油燈的燈光照射出影子,配合鑼鼓音樂來演唱。民國初期,漳州北橋街(今大同路)有一位演技高超的老藝人“牛仔師”,他雙手能操縱兩個角色,兩腳能敲鑼擊鼓。皮偶放靠在影窗邊時,還會乘勢以雙手拉二胡,整台戲可以單獨勝任。他擅長演文戲,不論生、旦、淨、醜,都能演得惟妙惟肖。特別是演丑角“大頭旺”(舊皮影戲中最突出的皮偶),常以風趣的語言來引起觀眾發笑。戲一演完,則以手指捅破影窗的白紙,口中念著:“紙破戲煞(完),別暗(晚)才來看。若要請我搬(演),一出兩塊半(二元五角)。”東門岳口也有一位著名的皮影老藝人,綽號“紙影福”。他擅長演武戲,兩手能操縱四個皮偶對打,姿勢生動,場面不亂。還能做出翻跳、騰空等動作。影窗兩邊常掛著一對聯:“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當時皮影戲藝人的酬勞,在地方戲曲中算是最低的。藝人曾自編一首民歌來形容其生活困苦:“演紙影,最艱苦,演一夜,二三元。有演戲,三餐勉強度;戲無演,路邊拾破布。”
辛亥革命以後,漳州的皮影戲逐漸衰落了。主要有三種原因:一是南北軍閥數次混戰,社會不安寧,影響業務,藝人多半改業謀生;二是舊社會輕視戲班藝人,認為是下九流,大家不願意學演皮影戲;三是老藝人一死亡,後繼無人,造成失傳。民國初期,漳州地區還存在三四個半職業的皮影戲班,到了1930年左右,這個古老的劇種就已經消逝了。
抗日戰爭期間,皮影戲又在漳州重現異彩。漳州“薌潮劇社”以龍溪抗敵後援會的名義,成立了一支七八人的“抗日皮影戲宣傳隊”。編演抗戰題材的劇本,如:《抗日英雄小白龍》、《金門失陷記》等劇目,巡迴演出於漳州、華安、南靖等地。吟唱運用“錦歌”曲調和抗戰歌曲;操縱方面增加人物關節活動,能轉身、點頭、開槍、開炮、取物等,又能表演飛機扔炸彈、房屋倒塌、戰艦行進等場面,並配以音響。舞台設計能折合,影窗增大,照明用汽燈或電燈。皮偶也增大而且著色。當時對皮影藝術進行這樣的改革,在漳州地區可以算是首創的。可惜這支轟動一時的皮影戲,壽命不長,成立不上一年的時間,即被當地的國民黨政府解散。從此,漳州廣大的人民民眾就看不到他們喜愛的皮影戲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