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一中事件

漢陽一中事件

1957年6月,漢陽一中的學生為了升學率問題而引發的罷課、請願和鬧事的一起鬧劇,被人為合成“反革命暴亂事件”,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直到1986年12月下旬才得以平反昭雪。

漢陽一中新貌漢陽一中新貌

1957年6月中旬,湖北省漢陽縣(今武漢市蔡甸區)第一中學的部分學生為了升學率問題而自發地進行罷課、請願和鬧事,引發了一起衝擊縣政府的鬧劇。這一起鬧劇,通常稱為“漢陽一中事件”,因為當時被定性為“反革命暴亂事件”,也有人稱之為“中國的匈牙利事件”,因而轟動了國內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中央和湖北省委的重視下,“漢陽一中事件”終於在1986年12月得以平反昭雪。

事件的起因

1957年6月12日上午,漢陽一中青年女教師李穗給初三(4)上課,在批評有些同學不專心學習的時候,就無意中透露了一個信息。李穗說:“我們學校有1001名應屆畢業生,今年能夠升入高中的指標只有50個。要發奮學習啊,不然到時候就後悔莫及啊!”本來,李穗對學生也是出於一片好心,希望他們發奮學習考上高中,今後求得光明的前途。然而,她無意中透露的這個信息,卻在無意中點燃了導火索,引發了一起學生衝擊縣政府的鬧劇。

當時,湖北省95%的高中招生指標都分配給了武漢市和少數幾個專區直屬市,縣及縣以下地區只有5%的指標。1957年4月5日,《教師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0個國中畢業生中間,只有一個能升入高中。”

事件的經過

就在青年女教師李穗無意中透露高中招生指標信息的上午,初三(4)班的學生下課後,即刻紛紛向初三年級其他班上的同學傳出了李穗透露的信息,全校初三畢業班的學生頓時炸開了鍋。初三(8)班的一名同學敲響了集合鍾,一些學生馬上就聚集到操場上,群情激奮,就去找校長希望得到答覆。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韓建勛正在學校準備睡午覺,他答覆學生們說學校沒有關於升學率的檔案。為了得到答覆,學生們就走上街頭,向教育局走去,準備到那裡去看檔案。教育局的有關領導沒有作出明確的答覆,學生們就在教育局辦公室里翻起了檔案;有的學生就給漢陽二中、漢陽三中打電話,希望來人聲援,可是電話沒有打通。然後,學生們就涌到縣政府門口,他們推舉了學生代表,要求縣長接見;聽說縣長在縣委會,他們又向縣委會涌去,可是縣委會的大門緊閉,他們就開始衝撞大門,有的還搭人梯翻進縣委會大院;縣委會大院的機關幹部與學生發生了衝突,雙方都有人受傷。由於學生們的口號聲、怒吼聲不斷,引來了城關的工人和附近的農民,他們以保衛縣長為名,也介入了衝突,學生們被他們驅散,事件很快平息下來。

6月13日上午,又有數百名學生列隊走上了街頭。副校長王建國在阻止無效的情況下,只好安排兩名副教導主任在學校管理上課的教師和學生,自己帶著部分教師跟著學生們做思想工作。學生們的情緒難以平靜下來,直接到縣委會找到了縣長韓茂林,要求他擴大招生比例、縮小城鄉差別。縣長解釋說,縣裡無權解決這個問題,你們還是回去上課吧。有的學生不服,就拉扯著縣長要求他帶領學生去省教育廳請願;有兩名機關幹部為保護縣長而與學生發生了衝突,如此同時,有的學生因感到氣憤而推倒了縣委會的院牆;當學生們拉扯著縣長經過縣政府門口的時候,縣政府的機關幹部把縣長攔截下來並且扣留了幾名學生。副校長王建國為了防止事態擴大,趕來要求放出被扣的學生,而機關幹部堅持不放。在機關幹部與學生爭吵加劇的時候,數百名工人趕來了,他們將學生驅散。幹部、工人與學生在衝突中都有人被打受傷;這時的學生再也不敢妄動了,隨之就陸續離散。

至此,事態已經平息了下來。

事件的定性

6月13日晚,漢陽縣委連夜召開了緊急會議,認為漢陽一中的學生罷課、鬧事屬於“反革命事件”,為“事件”初步定性了。

6月14日上午,漢陽縣委在一中分別召集了教師、學生開會,宣布學生鬧事屬於“敵我矛盾性質”。也是這一天,孝感地委秘書長和省委的有關領導以及新華社記者等10多人趕到了漢陽一中,他們聽完了漢陽縣委的匯報以後,就拍案定音:這不是一般的為升學而升學的問題,而是借升學之名發起的一場反革命暴亂。

6月15日,孝感地委、漢陽縣委調集了近百名幹部組成“漢陽事件”考察團,進駐了漢陽一中。按照已經定下的性質,考察團斷定:“前台”鬧事的是學生,“幕後”指揮的是教師。於是,考察團發動全校師生“大揭發、大鬥爭”,要求人人交待,個個檢舉,按圖索驥地蒐集“反革命罪證”,挖出“反革命分子”。

經過近百天的考察,考察團挖出了所謂的“以副校長王建國為首的反革命集團”。

事件的處理

9月6日,漢陽縣委召開了三級幹部會議,宣布了對“漢陽事件”的處理結果。以“反革命暴亂”的罪名,作出了如下判處:王建國、楊煥堯、鍾毓文三人,判處死刑。胡平軒、楊松濤、鄒振鉅、胡斌等九名教師和高一學生滕永俊,分別判處2年至15年有期徒刑。李穗等三名教師,送勞動教養。另外,三名教師戴上“壞分子”帽子;韓建勛等十一名教職員和縣直機關、政法機關幹部,受到黨紀政紀處分;三十三名學生被開除學籍、團籍和勒令退學。

有關人員的基本情況如下:

王建國 男,32歲,漢陽一中副校長。1950年畢業於湖北革命大學,分配到漢陽縣工作。1952年調任漢陽一中副校長,主持全校的工作,由於家庭成分是富農,並且有“三青團”(即三民主義青年團,是國民黨下屬的青年組織)的歷史問題,申請入黨的事情一直被擱置。1956年,韓建勛調任漢陽一中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教員中多數人認為他是“土改幹部,吃黨飯的”,所以在教學工作上都相信王建國。

楊煥堯 男,縣文化館圖書管理員,被認為是反革命集團的“軍師”。民盟湖北省主任委員馬哲民,被認為是反革命集團的“總後台”。

鍾毓文 男,32歲,初三(9)班班主任。他有愛眨眼的習慣,在開會的時候眨眼睛,被考察團認為是在向王建國等人“使眼色”而搞攻守同盟。他留下五個兒女,最大的12歲,最小的滿一歲。妻子和五個孩子,幾十年都不能抬頭做人,她為了孩子才堅持活了下來。

胡 斌 女,28歲,初三(7)班班主任。學生開始鬧事的時候,她不在學校;正在家裡吃中飯的她接到了學校的緊急通知,丟下飯碗就趕到了學校。按照學校的安排,她上街勸阻學生。由於她與王建國是湖北革命大學的同學,加之丈夫的家庭成分是地主,便很快受到了牽連,被判處10年 有期徒刑。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大孩子6歲,最小的孩子剛剛滿月。1967年7月19日,胡斌刑滿釋放。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胡斌多次上訪並且上書黨中央,終於討回了清白。

事件的影響

漢陽一中的部分學生為了升學率問題引發的衝擊縣政府的鬧劇,被定性為“反革命暴亂”而轟動了國內外。甚至,還有人把這一起“反革命暴亂”與“匈牙利事件”聯繫起來,稱之為“中國的匈牙利事件”,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人民日報》、《教師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報刊紛紛發表訊息、社論和通訊,對事件大加宣揚。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把事件攝成了新聞片《鐵證》,在全國放映。

台灣當局藉此進行反共宣傳,散發了小冊子,稱王建國等人為“反共義士”,為他們舉行追悼會。漢陽籍黃埔生黃寶石,在台灣主編的《漢陽縣誌》中,稱王建國等人為“反共義士”、“三民主義”思想和“忠於黨國”的行為。

美國青年代表團11人到達漢陽一中,他們與漢陽一中的校長交談了兩個小時以後,又向學生 了解 有關情況。

匈牙利訪問團以及路透社記者,也先後到達漢陽一中,以探究竟。

平反昭雪

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而倖存的女教師胡斌,為了討回清白,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多次到市、省和北京上訪,向有關部門寫信89件,申述了所定罪行與事實不符,要求複查。1985年春,胡斌與趙迪生分別上書黨中央,希望把“漢陽一中事件”的事實搞清楚,性質搞準,作出合乎實際的結論。1985年5月3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以廳字【1985】189號文,將胡斌等人要求為1957年“漢陽一中事件”平反的信批轉給湖北省委,請省委牽頭對此案進行複查,複查的結果報中央審批。湖北省委及時進行了研究,指示省政法委組織力量複查“漢陽一中事件”。經過全面系統地複查後,認為:漢陽一中根本不存在所謂“以王建國為首的反革命集團”,“漢陽一中事件”只是部分學生為升學率問題而自發地進行罷課、請願和鬧事,屬於人民內部矛盾。

1986年元月上旬,湖北省委向中央報送的《關於“漢陽一中事件”複查情況和處理善後問題的請求報告》,得到了中央的正式批覆。

1986年2月17日,成立了“漢陽一中事件”平反工作領導小組,展開工作。1986年12月下旬,“漢陽一中事件”終於得以平反昭雪。

漢陽一中新貌

漢陽一中始創於1939年,其前身是漢陽日語專科學校和私立三育中學,1956年改名為湖北省漢陽縣第一中學(簡稱為“漢陽一中”),1992年9月撤縣並區後改名為武漢市蔡甸區漢陽一中。

漢陽一中是湖北省首批確定的重點中學之一。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國家投資興建“新一中”。1993年,新校破土動工,占地208畝,按照單設高中部36個班、2000名學生進行規劃設計。

2000年8月,漢陽一中新校整體搬遷到蔡甸大街的西端。這是一座造型新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雅的現代化校園——習慣上稱為“新一中”。“老一中”,已經成為私立學校:武漢精英學校

漢陽一中的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

漢陽一中新校園漢陽一中新校園
漢陽一中新校園漢陽一中新校園
漢陽一中新校園漢陽一中新校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