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服飾制度

漢朝服飾制度

漢朝服飾制度採用秦黑衣大冠為祭服,對一般服裝沒有什麼禁例。漢文帝時,服飾文化逐漸由儉轉奢。漢武帝服色尚黃,數用五,但也沒有規定詳細的章服制度。直到東漢明帝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朝服採用深衣制。漢代的冠是區分等級地位的基本標誌之一,有十六種之多。這些冠的形式,現只能從漢代畫作中去探尋。

簡介

漢高祖初期,找不到4匹純色的馬來拉車,將相只能坐牛車,劉邦本人對服裝的上層建築作用,開始也認識不足,曾將儒生的高冠用來當溲器,後來經孫叔通的說服,才叫孫叔通去制定禮儀。採用秦朝的黑衣大冠為祭服,對一般服裝,除劉邦當亭長時用竹皮自製的劉氏冠不許一般人戴之外,沒有什麼禁例。此後,經過70年左右的經濟恢復,到漢文帝時,國力已經充裕起來,但漢文帝只穿“弋綈、革舄、赤帶。”王后的裙裾長不及地,提倡節儉,漢文帝在位23年,經濟進一步繁榮,出現了“文景之治”。由於經濟的發展繁榮,社會上的服飾文化也逐漸由儉轉奢,當時紡織品產量的不斷增長,和由絲綢出口交換進來的珠玉犀象、琥珀玳瑁等高貴的裝飾品,刺激著衣著生活水平的上升。京師貴戚的穿著打扮,逐漸超過了王制、高貴的服裝面料。如、冰紈等,原來屬於后妃們專用,此時,富商大賈也都穿以為常,在他們嘉會賓客的時候,還拿這些高貴的絲織品裱被牆壁。貴族之家,僮婢亦穿繡衣絲履,這在儒家看來,是一種尊卑混亂的現象。所以儒家學者賈誼就給漢文帝上書,建議按照儒學傳統思想建立服飾制度,但漢文帝未能實行。到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決定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於天,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以正月為歲首,服色尚黃,數用五,但也沒有規定詳細的章服制度。直到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下詔採用《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乘輿服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說,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永平二年正月祀光武帝明堂位時,漢明帝和公卿諸侯首次穿著冕冠衣裳舉行祭禮,這是儒家學說衣冠制度在中國得以全面貫徹執行的開端。漢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等序,它的重點在冠冕,朝服採用深衣制。

概述

漢代冠和古制不同之處,是古時男子直接把冠罩在髮髻上,秦及西漢在冠下加一帶狀的頍與冠纓相連,結於頜下,至東漢則先以巾幘包頭,而後加冠,這在秦代是地位較高的人才能如此裝束的。巾本是古時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標誌,男人到20歲,有身份的士加冠,沒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勞動者戴帽。巾是“謹”的意思。戰國時韓國人以青巾裹頭,故稱蒼頭。秦國以黑巾裹頭,稱為黔首。東漢末如袁紹、孔融等都以幅巾裹頭。幘是戰國時由秦國興起的,用絳帕(赤缽頭)頒賜武將,陝西鹹陽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缽頭的。幘類似帕首的樣子,開始只把鬢髮包裹,不使下垂,漢代在額前加立一個帽圈,名為“顏題”,與後腦三角狀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長,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頂上,使原來的空頂變成“屋”,後來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頂狀的稱為“介幘”,跨於介幘之上的冠體稱為展筒,展筒前面裝表示等級地位的梁。呈平頂狀的稱“平上幘”,身份高貴的可在幘上加冠。進賢冠與長耳的介幘相配,惠文冠與短耳的平上幘相配。平上幘也有無耳的。幘的兩旁下垂於兩耳的繒帛名為“收”。蔡邕在《獨斷》中講:幘是古代卑賤執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館陶公主家見到董偃穿著無袖青襟單衣,戴著綠幘,乃賜之衣冠,漢元帝額上有壯發,以幘遮掩,群臣仿效,然而無巾。王莽無發,把幘加上巾屋,將頭蓋住,有“王莽禿,幘施屋”的說法。漢代未成年的幘是空頂的,即未冠童子,幘無屋者。文官在進賢冠下襯介幘,武官在武冠下襯平上幘。東漢後期出現前低後高,即顏題低,耳高的式樣,稱為平巾幘
漢代的冠是區分等級地位的基本標誌之一,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遠遊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術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等16種以上,這些冠的形式,只能從漢代美術遺作中去探尋。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長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漢尺一尺合0.233米),寬七寸(合16.31厘米),前圓後方,冕冠外面塗黑色,內用紅綠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各以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戴冕冠時穿冕服,與蔽膝、佩綬各按等級配套。用織成料製作,由陳留襄邑的服官監管生產。
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形式與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木俑所戴鵲尾冠相似。配黑色絳緣領袖的衣服,絳色褲襪。
委貌冠,長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復杯,以皂色絹制之,與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諸侯、大夫於辟雍行大射禮時所服。執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發展。
爵弁,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後大,上用雀頭色之繒為之。與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雲翹樂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發展。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筒為述。百官月正朝賀時,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顏題上加飾一塊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飾浮雕蟬紋。
遠遊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於前而無山述。諸王所戴,有五時服備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西漢時為四時服,春青、夏赤、秋黃、冬皂。
高山冠,又稱側注冠,直豎無山述,中外官謁者僕射所服,原為齊王冠,秦滅齊,以之賜近臣謁者。
進賢冠,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梁即冠上的豎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博士以下一梁。為文儒之冠。
法冠,又稱獬(xiè音械)豸(Zhì音質)冠,獬豸一角,能別曲直,故以其形為冠,執法者所戴。楚王曾獲此獸,製成此冠,秦滅楚後賜執法近臣,漢沿用為御史常服。
武冠,又稱武弁大冠,諸武官所戴,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紋,後飾貂尾,謂之趙惠文冠,秦滅趙以之賜近臣,金取剛強,百鍊不耗,蟬居高飲清,口在掖下,貂內到悍而外柔縟,漢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黃貂。
《續漢書·輿服志》武官在外及近衛武官戴鶡冠,在冠上加雙鶡尾豎左右,“鶡者勇雉也,其斗對一,死乃止。”鶡是一種黑色的小型猛禽。亞細亞北方“斯克泰人”帽以及“高句麗人”的折風冠,形狀像弁,均插羽為飾。
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形似縷鹿,下輪大,上輪小,好像漢代盛絲的縷簏。又名鷸冠,可能以鷸羽為飾。祀天地五郊,明堂樂樂舞人所戴。
方山冠,亦稱巧士冠,近似進賢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為之,不常服,惟郊天時從人及鹵簿(儀仗)中用之。概為御用舞樂人所戴。
術士冠,漢制前圓,吳制差池四重,與《三禮圖》所載相合。是司天官所戴,但東漢已不施用。
卻非冠,制如長冠而下促,俗稱鵲尾冠。宮殿門吏、僕射所冠。
卻敵冠,前高一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制如進賢冠,衛士所戴。
樊噲冠,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馬殿門衛所戴。此冠取義鴻門宴時,樊噲聞項羽欲殺劉邦,忙裂破衣裳裹住手中的盾牌戴於頭上,闖入軍門立於劉邦身旁以保護劉邦,後創製此種冠式以名之,賜殿門衛士所戴。
在袍服外要佩掛組綬,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以綬的顏色標示身份的高低。帝皇黃赤綬四彩,黃赤紺縹,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諸侯王赤綬四彩。赤黃縹紺,長二丈一尺,三百首。長公主,天子貴人同。公侯將軍金印紫綬二彩。紫白,長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九卿銀印青綬三彩,青白紅,長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千、六百石銅印墨綬三彩。四、三、二百石銅印黃綬。自青綬以上有三尺二寸長的縌與綬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紫綬以上可加玉環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帶子用的環狀物)。這裡的首是經絲密度的單位,單根絲為一系,四係為一扶,五扶為一首,綬廣六寸,首多者絲細密,首少者粗。佩縌就是結綬於縌,意即在佩玉的帶紐上結彩組,與綬相連。平時官員隨身攜帶官印,裝於腰間的鞶囊中,將綬帶垂於外邊,綬帶一端打雙結,一端垂於身後。商周綬帶的前面掛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的韍,春秋戰國時廢去韍佩,改為系縌,以方便行動。
漢代婦女禮服也採用深衣制,《續漢書·輿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所以深衣是男女通用的服裝。《禮記》的《玉藻》、《深衣》二篇對深衣制有很多記載,內容所謂“應規、矩、繩、權、衡”之類,重點在於“明禮”,而對形制和尺度則說得不清楚,也不太符合實際。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對西漢楚長沙王利蒼夫人墓進行了系統的發掘整理,出土袍12件(綿袍11件,夾袍1件)均為交領右衽,外襟形式有曲裾、直裙兩種,除上衣下裳相連,袪廣(大袖口)袂胡下(袖寬大下垂至袖口呈弓弧線)等項與《禮記》所記相符外,其餘如裳的腰圍“三袪”(三倍於袪圍)、縫齊倍要(下擺為腰圍的一倍),裳前後各六幅等,文獻與實物形制相差很遠。所以對文獻的繁瑣考證,應當與出土實物相佐證。
漢代的一般服裝,男子穿襦褲,婦女穿襦裙和類似半臂的繡〓;都穿短上衣、上身和下身分開。漢成帝時(公元前32年至前7年)規定青綠為民間常服,但藍色偏暖的青紫為貴族燕居的服色,古時用藍靛染色,經多次套染而成的深青會泛紅光,故怕深青亂紫,連縣官也不許穿。而青、綠色在視覺上有平和之感,後世一直被定作平民的服色。
褲子在先前多為無襠的管褲,名為袴。將士騎馬打仗穿全襠的長褲,名為大袴。西漢士儒婦女仍穿無襠的袴。漢昭帝時(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將軍霍光專權,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為了阻撓其他宮女與皇帝親近,就買通醫官以愛護漢昭帝身體為名,命宮中婦女都穿有襠並在前後用帶系住的“窮褲”,窮褲也稱“緄襠褲”,以後有襠的褲子就流行開來。漢代男子所穿窮褲,有的褲襠極淺,穿在身上露出臍子,但沒有褲腰,褲管很肥大。
漢代華夏地區舞蹈服裝則流行長袖和飛帶(纖),並在衣上加燕尾形的飛髾(袿)為飾,以助長舞者的動勢。其他地區則各有地方特色。
豪紳門閥所養的樂師,也可穿長袍戴平巾幘或進賢冠,女梳花釵大髻。雜戲藝人已有束鞢〓帶的。
漢代農夫服裝樸質單純,穿短衫短襦,褲子,束勞作裙,跣足或穿平頭麻鞋,頭上裹巾或戴笠帽等,此種服裝一直流傳到後代。
漢代婦女的髮型,通常以挽髻為主,一般是從頭頂中央分清頭路,再將兩股頭髮編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種式樣,有側在一邊的墮馬髻、倭墮髻,有盤髻如鏇螺的,還有瑤台髻、垂雲髻盤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名稱。髻上一般不加包飾,大都作露髻式。皇后首飾還有金步搖、笄、珈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