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卡通

漢字卡通

漢字卡通 始於2003年由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漢字卡通叢書》主編戴啟順。2003年《漢字卡通叢書》版式設計獲湖北省書籍裝幀金獎(武漢), 同年香港中華書局獲得著作權並出版(武漢·香港) ;2004年《漢字卡通叢書》獲第十五屆冰心兒童圖書獎(北京) ;2005年2月《漢字卡通叢書》列入“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北京) ,同年獲湖北省人民政府圖書獎;2006年《漢字卡通形象》和《標識設計》獲國家智慧財產權專利產品89件 。

漢字卡通 始於2003年由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漢字卡通叢書》六卷,主編戴啟順

就在《米老鼠和唐老鴨》那歡快的音樂響起時,中國的一位資深畫家——戴啟順先生,卻從那音樂中聽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聲音,他的思緒在空中飛舞,他的眼前不斷地跳躍著一些漢字,那些古老的象形符號在他眼前變幻著,變成一個個可以觸摸的形象,他的心在想像力的驅使下怦然一動: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卡通形象呢?一個靈感在他的腦海中蘊育:漢字卡通。

漢字,一個在中國存在了五千年的古老文字。

卡通,一個誕生不到百年的美國文化符號。

二者碰撞在一起,就形成了現在的漢字卡通
翻開戴啟順的人生履歷,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的成長曆程:1949年9月出生,湖北紅安人,熱愛文學,湖北人民出版社美術編審、老三屆知識青年,11年民眾美術經歷;13年新聞報紙美術工作;17年書籍裝幀藝術體驗;40多年的美術生涯。現為湖北中國畫副院長,湖北書畫研究院理事,中國漢字研究委員會理事。

六須翁”,一個智慧的老者,鬍鬚飄飄,仙風道骨,慈眉善目,誨人不倦。

獨辮娃”,獨辮朝天,天真活潑,聰明可愛,學而不厭。

這兩個卡通形象初次亮相,是在戴啟順策劃的《漢字卡通故事》中。他選取漢字造字法的6種類別,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將大學中文系才會涉獵的“漢字造字法”等古奧難學的內容,通過卡通人物的圖像、娓娓動聽的故事有機結合,形象化、通俗化地表達出來,使叢書既不同於市場上已有的少兒識字卡通讀物,又有一般識字讀本的形象性、通俗性等易於被少年兒童接受的特點;在嚴謹的理論性、學術性理念支撐下,構成“六書六種書,一字一故事”的成書方式,讓小讀者在遊戲中學到知識,在故事裡懂得學問。

這兩個卡通人物,就是戴啟順營造的漢字卡通世界裡的“米老鼠和唐老鴨”,兩人的名字有一層雙關的內涵:“六須”諧音“六書”;“獨辮”諧音“讀、辨”。這種形象設計,來源於古漢語深厚的文化背景,又結合了現代卡通的時尚通俗,顯得和藹可親。

這兩個卡通人物的誕生,是戴啟順在漢字和卡通兩個王國間鋪設的一架橋樑,從此以後,那些漢字在“六須翁”和“獨辮娃”的問答辯證下,成為一個個有形有意的卡通形象。

在這部叢書中,戴啟順和他的合作夥伴們對畫面的設計獨具匠心,不是一味地追求古色古香,而是溶進了許多與內容文稿相輔相成的現代生活圖景。隨著“故事”場景的變化,調皮可愛的小主人公時而扮演古裝武士,時而變成鄉村牧童,時而演義旅行趣事和鄉野歷險記,時而還原為天真可愛的“孩子王”。這樣的跳躍性畫面,更能引起小讀者的閱讀與觀賞興趣,在談天說地、遊山玩水、調皮戲耍、若有所思等貼近當代少年兒童生活情趣中,將古奧深刻的學識潛移默化地輸入小讀者的心靈。
“六須翁”的“教學方法”非常生動活潑,如引用生動幽默的諷喻故事——鄉村文盲的孩子學會“一字一橫”的三個數字後,姓萬的鄰居來借錢,家長讓孩子記賬,孩子以為萬字要寫一萬橫,為了圖快,用竹掃帚在沙地上畫橫,累了半天,數了半天,抱怨說:“好姓不姓你姓萬,才橫三千就喊吃早飯。”
引用民間流傳的說法——古人把“射”字與“矮”字造反了,“身”長一“寸”才是“矮”,箭頭(矢)落地(委)才是“射”。若按“會意”造字法理解,這種說法不僅有趣,還言之成理哩!然而,科學就是科學,“射”字固然是用的“會意”法,但它的古文字起源卻不是左“身”“寸”,而是左邊畫的張弓搭箭,右邊加上“手”,“手握弓弦射出箭”,這才是“射”字產生的原本真像。這樣插進逸聞趣事,去偽存真,既堅持了科學本源,又涉獵到民間文化,比起枯燥無味的“填鴨式”灌輸,讓讀者更加親近。
“六須翁”還隨時靈活運用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啟發式”、“誘導式”,在講解同類造字法例字的基礎上,儘可能地讓“獨辮娃”反客為主地自己講解。當孩子講得童趣盎然時,“六須翁”畫龍點睛地加以評點,鼓勵他,表揚他。這就生動體現出“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這條教育規律。小讀者也會身臨其境地進入角色,以“獨辮娃”自況,在閱讀的同時滿足了少兒的表現欲、成就感,無形中提高了自學能力,增強了自信心,也更能激發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叢書行文流暢通達,主講文字又借題發揮,潤物無聲地隨時隨處滲透科學知識和文學藝術素養。如講“小”字故事時,啟發孩子列舉許多大與小相反相成的具體事物,進而談到:最小的是原子核、中子、粒子、微粒子等等,但古人的科學水平還沒有這么高,只能用肉眼看得到的、常見的事物為對象來造“小”字。孩子也許會想到:用沙粒來造“小”字……對了,“小”字還真是以幾顆沙粒為原形造出來的。又如講“氣”字故事時,啟發孩子自己講了人類呼與吸的不同氣體後,先生有這樣一段通俗易懂而又文采優美的描述:“地球上流動的空氣就是風,也像是地球在呼吸。和煦的東風、悠揚的南風,像它平和的呼吸;剛烈的西風、凜冽的北風,像它急促的呼吸。”這種詩化的語言用於老幼交談之中,讓孩子耳熟能詳之後,口語與作文的能力就會極大地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乃至修辭撰稿的藝術性,都能循序漸進地攀升。

………
自此,中國孩子在學習自己的文字時,多了兩個朋友,在漢字卡通故事裡更多了許多的知識和歡樂。

摘自《江城名流》雜誌 《游弋於漢字漢畫藝術的藝術家——記漢字卡通叢書主編戴啟順先生》作者柯文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