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又名《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詞作,是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概述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北宋范仲淹詞作。

原文

漁家傲①·秋思
塞②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③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作品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時的眼淚。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鑑賞

這首詞寫詞人守邊生活的親切體驗和悲壯情懷。
上片從聽覺、視覺兩方面寫足了邊塞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與王維《使至塞上》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意境相類而情調迥異。
下片抒發兵將共同襟懷,邊功未就,故里難歸。將軍的白髮、士兵的眼淚體現出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羌管悠悠霜滿地。”繪軍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極富典型意義。
這首詞詞境開闊,格調悲壯,給宋初充滿吟風弄月、男歡女愛的詞壇吹來一股清勁的雄風,對以後的詞風革新產生了積極影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諡號“文正”,吳縣(今江蘇蘇州望亭)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元昊造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詩意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