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塞下秋來》

《漁家傲·塞下秋來》是宋代著名詩人范仲淹所做的詩詞之一。

【宋詞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意境圖意境圖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相關注釋】

1.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2.塞下:指邊境地區,設有城塞。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3.衡陽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4.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
5.角:軍中的號角。 
6.嶂:像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 
7.長煙:即荒漠上的直煙,因少風,煙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
9.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10.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寫作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後,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衝,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即作於知延州時。

【文學賞析】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並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征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繫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分析評價】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這種複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作者針對現實,曾經提出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採納。北宋王朝當時將主要力量用於對內部人民的鎮壓,而對遼和西夏的叛亂侵擾,則基本採取守勢,這就招致了對遼和西夏用兵的失敗,結果轉而加速了國內的危機。范仲淹在抵禦西夏的鬥爭中提出了某些正確建議,主張“清野不與大戰”,待“關中稍實”;“彼自困弱”,並堅決反對“五路入討”。但他的主張並未被採納,終於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話外之音】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於作者有較長時期邊地生活的體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可惜這組反映邊塞生活的詞早已散佚,只剩現存的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氣魄闊大的作品,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它標誌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並說明範仲淹實際上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者。

譯文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