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一中

溫一中

創辦於1902年,全稱“浙江省溫州中學”。曾用名“溫州府學堂”、“溫州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浙江省立溫州中學”、“浙江省溫州市第一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溫一中溫一中
創辦於1902年,全稱“浙江省溫州中學”。曾用名“溫州府學堂”、“溫州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浙江省立溫州中學”、“浙江省溫州市第一中學”。1953年被確定為省重點中學。1981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首批辦好重點中學。1993年被評為浙江省文明單位。1995年被確認為浙江省首批一級重點中學。1998年被授予“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學校”稱號。2001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群體先進單位。2002年再次評為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學校。現為溫州市十大現代化名校之一,是溫州市涉外參觀的重要視窗。
目前有46個班級,近2300名學生,在職教職員工227人,特級教師3名,高級教師82名,省市級優秀教師和教壇新秀三十人以上。校園占地338畝,建築面積7.67萬平方米。環境幽美,設施齊全,融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為一體。
學校創辦以來,名師薈萃,精華雲集,嚴謹求實之風代代相因。匯聚了孫詒讓、金嶸軒、劉紹寬、陳叔平、朱自清、賈祖璋等先輩和名師,湧現了鄭振鐸、夏鼐、蘇步青、楊忠道、谷超豪等一大批馳名中外的專家學者。其中,尤以培養數學人才眾多,而享有“數學家的搖籃”之美譽。近年來,學校堅持“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打好基礎”的育人目標,強化“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努力營造寬鬆環境,全面提高辦學水平。新的世紀,在現代寄宿制模式下,隨著改革的深化,學校不斷拓寬辦學途徑,最佳化理科實驗班,新開國際教育部,正努力不懈地朝著“把學校建設成為溫州市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龍頭學校、浙江省同類學校中的高層次學校、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中等教育名校”的目標前進。

發展過程

溫一中溫一中
溫州中學創辦於清廷推行“新政”時的晚清。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國學大師、教育家孫詒讓(1848-1908)商請溫處道童兆蓉和溫州知府王琛,將溫州府屬中山書院改為溫州府學堂。府學堂後改名溫州府中學堂、浙江第十中學堂、浙江第十中學校、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溫州地方當局決定以舊校士館為址創建溫州師範學堂。時任溫處學務分處總理的孫詒讓親操籌辦。1908年學堂建成。師範學堂後易名溫州師範學校、浙江第十師範學校。
1923年(民國十二年),教育部新學制(壬戌學制)要求將各地省立師範學校併入當地省立中學。於是十師和十中合併,校名仍是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1933年學校改名浙江省立溫州中學。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1945年間,溫州三次淪陷,學校數度遷址,先後在青田水南、村頭、南田和泰順江口等地辦學。抗戰勝利後,1946年省浙東第三臨時中學歸併溫中。
1949年5月溫州解放,學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開始全面的改造和建設。
解放初期,學校按照“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改造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體系,教師進行思想改造,學生實施智、德、體、美全面發展教育。1953年,學校被確定為全省14所重點中學之一。
1954年,學校基本完成向新民主主義教育的轉變,著手按社會主義原則實行進一步改造,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8月,校名改為浙江省溫州第一中學。學校由完全中學改為高級中學。
1958年,學校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指引下,探索社會主義辦學新路,學校工作在探索中曲折前進。1959年,全省調整重點中學,本校為全省16所重點中學之一。
1961年,學校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試行《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
1963年,省教育廳挑選基礎較好的17所中學為“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以與高一級學校形成“小寶塔”,本校名列其中。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學校帶來災難性的破壞。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學校進行撥亂反正,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規。1978年,學校重新被確定為省、市重點中學。
1981年被定為省首批辦好的18所重點中學之一。有關部門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提高學校辦學水平。
1985年,學校復名“浙江省溫州中學”,並再次由完全中學改制為高級中學。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校舍、設備進行系統配套建設,教學手段現代化進程加速進行。1992年,學校被評為省先進學校,1993年,學校評為省文明單位(以後仍保留文明單位稱號)。1995年,學校被批准為省一級重點中學。
2002年秋,為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學校整體遷移到占地338畝、投資約2億元的梧埏新校舍。全體師生將在這所現代化的寄宿制的新校里,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2006年起,由中央撥款千萬元資助學校創建新疆班,籌建中的新疆班為溫州中學民族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選址在溫州中學現校址的南部,計畫占地63畝,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溫中新疆班計畫從明年起啟動對新疆地區國中畢業生的招收錄取工作,招生規模為4個班160名學生,新疆學生將在溫州完成一年預科和三年高中的學習,畢業後就地參加高考。新疆班為新疆的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條件,有利於促進東西部的平衡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棟樑之才。

優良傳統

溫一中溫一中
學校富有民主愛國的革命傳統。解放前,溫中是浙南地區傳播民主思想和革命火種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後,師生首起回響,策動獨立運動。五四運動時,學生踴躍組織進步會社,宣傳新思想和新文化。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土地革命中,本校校友和學生均曾作出出色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溫中是浙南學運的中心。解放戰爭中,進步師生始終站在反內戰、爭民主、迎解放的前列。解放後,廣大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和建設,為振興社會主義祖國而勤奮學習和工作,發揚光大了學校光榮革命傳統。

學校教學一貫嚴謹求實。解放前,教師除個別外均畢業於高師或大學,學有專長,許多全國知名的學者、專家都曾來校任教過。解放後,省教育廳6次確定或調整省重點中學,本校均名列其中。學校一直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辦好重點中學的關鍵,調配和培訓工作抓得很緊,師資整體水平較高。八十年代以後,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廣大教師敬業愛生、教書育人,治學嚴謹,作風紮實。教學不僅重視傳授知識,而且注意發展培養良好學風。近二十年來,學校大量增加新教師,中、青年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他們繼承優良傳統,學習研究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學手段,茁壯成長,呈現了“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可喜局面。

學生富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廣大學生以“英奇匡國,作聖啟蒙”為訓,嚴格要求自己。解放前,大多數學生刻苦讀書,力求上進。即使在抗日戰爭艱難困苦環境中,學校仍能弦歌不輟。解放後,學生更胸懷大志,努力學習,課業成績,一直居地區各校前茅;課外學習,學術探討,第二課堂,體育文藝和社會活動,也都播譽全省。早年學生出版的《中國文學》曾被中科院列為學術期刊論文索引篇目;近期的《籀園春草》又多次評為全國中學生優秀社刊。學校致力於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進一步提高,創造性、靈活性進一步增強,優良學風得到進一步發展。
治校富有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建校之初,孫詒讓對課程進行大膽革新,開創了改革先風;立校不久,劉紹寬大力整理學務,制定全面的管理規章,奠定了嚴謹治校的基礎;五四運動時期,黃式蘇、姜琦等帶頭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校園民主愛國風氣;洪彥遠、朱章寶等提倡學術研究,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推動了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學風的形成;金嶸軒主校時間最長,他廣聘人才,嚴謹治校,尊師重教,愛護學生,以身作則,無私奉獻,德高望重,為校長之楷模。解放後歷任領導都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管理改革。“文革”前的17年,著重改造舊學校,確立新的辦學原則,探索新的辦學路子,開展教材教法改革。八十年代以來,學校加大了改革和創新的力度,逐步建立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系;最佳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環境;健全保證教育質量的評估體系,完善實施高效管理的校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教工聘任制和結構工資制。
教育改革中,學校努力營造寬鬆的教學環境,建設豐富多采、昂揚向上的校園文化,嘗試研究性學習和探究式教學,新的教學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經過長期的努力,幾代人的奮鬥,學校早已成為浙江的名校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加強了對重點學校的支持,加大了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學校的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現在,學校有較雄厚的師資力量,較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較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較科學的管理規章,較合理的組織機構,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為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辦學條件

近幾年,市政府對教育的投資大幅度增長,溫中新校舍建設被列為市重點工程,學校現代化建設列為全市基礎教育十大工程之首。學校除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外,還開闢民眾投資教育的渠道,1984年起,學校開始招收部分自費生,其收益主要用於改善辦學條件。許多校友和其他社會人士也熱心捐資助學。
現在,新校園占地338畝(其中水域約占30%,綠化占地面的40%)。校舍建築面積共7.67萬m 2,其中有13738m2的教學樓,5699m 2的科學館(內有天文氣象台),4319m2 的實驗樓,5936m2的圖書館(含學生電子閱覽室),7884m2的體育館,2901m 2的藝術樓(內含校史館),400米塑膠8跑道的田徑運動場和1158m 2的看台,19078m2的學生宿舍,3940m 2的教師休息樓,7732m2的食堂,4319m 2的行政辦公樓。
學校電教、實驗、勞技設備,體育器材和衛生器械、藥品配備,均按省一級重點中學的Ⅰ類標準配置。圖書館有藏書99713冊,本年雜誌225種,報紙55種。
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有教育信息中心、校園網路系統、CATV系統、校園公共廣播系統和多媒體教學系統等。

教育成果

溫一中溫一中
辦學百年來,據現有名冊統計,學校畢業、肄業共40193人。其中:解放前的舊制中學1316人,師範學校655人,國中4079人,高中2070人;解放後國中13324人,高中18749人。先後在學校工作過的教工約2000人。
校友分布全國各地和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大多數校友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骨幹力量。
解放前,許多校友投身革命救國,據現有材料統計,至少有260名校友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其中在校時即參加共產黨的70多人(見附四)。在革命和建設中,有40多人成為革命烈士。學生參加革命隊伍、在校入黨及成為革命烈士人數之多,均居浙南各校之首。
校友中文化科學人才如林,科技界、教育界、文藝界、醫務界、新聞界、法學界、史學界……,工農商學兵各條戰線上都有一批傑出人物。其中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的有9人,評為教授、研究員等正高級職稱的約500人。數學家中擔任過國內外知名大學數學系主任或數學研究所所長的不下30位,因而溫中被稱為“數學家的搖藍”。
年青的校友人才輩出,其成就更是喜人。許多人成為各條戰線上的精英和新秀,不少人在新興學科前沿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據已收到的校友登記卡統計,八十年代以後畢業的校友中,具高級職稱的上百人。
廣大校友情系母校。許多校友經常回訪母校,向師生作專題講座,不少校友為改善母校辦學條件出資出力,還有的校友為在校師生設立各種獎學金,幫助母校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見附六)。百年校慶籌備期間到目前為止,已有兩千多名校友共送贊助款近二百萬元,支持慶典活動(校友贊助名單另行刊印)。

校歌

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歌
劉良永
雁山2雲影3,甌海4潮淙5。看鐘靈毓秀6,桃李7蔥蘢8。懷籀亭9邊勤講誦10,中山精舍11坐春風12。英奇匡國13,作聖啟蒙14。上下古今一冶15,東西學藝攸同16。
1923年
——《朱自清全集》第五冊125頁
箋注
1、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歌:1923到1924年,朱自清先生在這裡任教,寫了這首校歌,期間還創作了《溫州的蹤跡》。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前身為中山書院,1759年由溫州知府李琬創建,地址在現在的實驗中學(倉橋巷)。1902年晚清大儒、教育家孫詒讓改其為溫州府學堂,後改為浙江第十中學堂。1912年改名為浙江省第十中學校。是浙江省溫州中學的前身。
2、雁山:泛指溫州雁盪山。雁盪山分南北兩山。南雁盪山在平陽縣,北雁盪山在樂清市。北雁盪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成盪,秋雁長來棲宿,故稱。
3、雲影:白雲投射下影子。言天高氣爽,景色明媚;又言其變幻多姿。
4、甌海:舊縣名。這裡指代溫州。
5、潮淙:潮水淙淙。白居易《草堂前新開一池》:“淙淙三峽水,浩浩萬傾陂。”這句說甌江潮水之氣象萬千。甌江江心嶼江心寺有南宋王十朋對聯:雲朝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散,朝(潮)長長(漲)長長長(漲)長長(漲)長消。此兩句描寫了雲起雲散,潮漲潮落的景致,正代表了溫州壯麗奇妙的景色。淙,流水聲音。
6、鍾靈毓秀:鍾,匯聚。毓:養育。凝聚了自然的靈氣,養育出優秀的人物。這裡指溫州自然靈秀之氣培育俊才。宋朝張明中《賀新郎》:“卓犖歐陽子,是江山毓秀鍾靈,異才問世。”
7、桃李:比喻所教的學生或所培育的人才。《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
8、蔥蘢: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郭璞《江賦》:“潛薈蔥蘢。”這句形容培養的人才極多。
9、懷籀亭:在浙江省第十中學校高中部(今道司前西首)。為紀念孫詒讓而築。孫詒讓字仲容,號籀。故曰懷籀亭。
10、講誦:都是兩種讀書方法,前者相當於說,後者相當於背誦。(見朱自清全集三《論誦讀》)這句說同學們在努力學習。
11、中山精舍:中山,浙江省第十中學校國中部(今倉橋巷實驗中學校址)後面的小山名。晚清中山書院就設在這裡。這裡指代第十中學校。精舍,舊指書齋、學舍,集生徒講學之所。《後漢書·包鹹傳》:“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
12、坐春風:比喻受到良師的教導。《二程全書·外書十二》:“朱公來見明道(程顥)於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這句說學生們受到良師的教導。
13、英奇匡國:英,傑出的。《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奇,罕見的。英奇,這裡指罕見的傑出人物。《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匡國:挽救國家。匡,救助護正。《左傳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災患。”
14、作聖啟蒙:聖,聖人,即道德和智慧型極高的人。作聖,做聖人。啟蒙,開發蒙昧。這裡指通過教育,使後進的人們接受新事物而得到進步。
15、上下古今一冶:把各行各業的古今知識熔為一爐。
16、東西學藝攸同:攸,助詞,無義。同,聚集。《詩經·小雅·車攻》:“我車既攻,我馬既同。”這句說把中外的學術技藝集於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