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社會交往

準社會交往是指客群將大眾傳媒中的人物當作真實人物做出反應, 並與之形成一種準社會關係, 這一關係類似於面對面交往中建立的人際關係。

“準社會交往”( Para-social interaction, 也有人譯成“類社會交往”或“擬社會交往”) 是指客群將大眾傳媒中的人物當作真實人物做出反應, 並與之形成一種準社會關係, 這一關係類似於面對面交往中建立的人際關係。
1956年心理學家霍頓和沃爾(Horton & Wohl)在《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準社會交往”概念(Para-social Interaction , 以下簡稱PSI) ,用來描述媒介使用者與媒介人物的關係,即某些客群特別是電視觀眾往往會對其喜愛的電視人物或角色( 包括播音員、名人、虛構人物等) 產生某種依戀,並發展出一種想像的人際交往關係,由於其與真實社會交往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霍頓和沃爾將其命名為“準社會交往”。霍頓和沃爾最早是在電視的收視情境中發現準社會交往現象的,他們觀察到當地方新聞播音員在節目結束時說“晚安”時,很多觀眾會不由自主地回答“晚安”,就如家庭成員在睡前互道晚安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