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賀之最

源賀之最

魏太安元年(455)十一月,源賀改封為隴西王,出任冀州(今河北省)刺史,為征南將軍。

基本信息

源賀

魏太安元年(455)十一月,源賀改封為隴西王,出任冀州(今河北省)刺史,為征南將軍。在赴任之前,他又上書道;“臣聞人之所寶,莫寶於生命;德之厚者,莫厚於宥死。然犯死之罪,難盡以恕,權其輕重,有可矜恤。今勁寇遊魂於北,狡賊負險於南,其在疆場,猶須戍防。臣愚以為自非大逆,赤手殺人之罪,其做贓及盜與過誤之愆應入死者,皆可原命,謫守邊境。是則已斷之意,更受生成之恩;徭役之家,漸蒙休息之惠,刑措之化,庶幾在茲。”意思是說;他認為不是非殺不可之人,有罪者皆可以免死而讓他們戍守邊境,立功贖罪,既有益於個人,也有益於國家。高宗又很高興地採納了這一建議。之後許多定死罪者恕死徙邊,為國出力。這兩次改革,免死的何止是萬千。源賀寬刑仁政功德之大,真是莫可估量。
後來高宗對群臣說;“昔源賀勸朕,宥諸死刑,徙充北籓諸戍。自爾至今,一歲所活,殊為不少。濟命之理既多,邊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賀,朕臨天下,復何憂哉!”群臣鹹曰:“非忠臣不能進此計,非聖明不能納此言。”

源賀早年

源賀到了冀州以後,“鞫獄以情,,徭役簡省,清約寬裕,甚得人心。”但是,源賀的行為遭到了他人的忌恨。有一個叫石華的人在源賀下屬撈不到便宜,便誣告說源賀和和尚道可欲圖勾結謀反。有司將此情況上奏給高宗,高宗根本就不相信,說;“賀誠心事國,朕為卿等保之,無此明矣。"乃精加訊檢。之後搞清了事實,石華一誣告罪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高宗一面派人慰勉源賀”卿以忠誠穎至,著白先朝,以丹青之潔而受蒼蠅之汗。朕登極研檢,已加極法,故遣宣意。其善綏所蒞,勿以囂謗之言致損慮也。”一面對群臣說;“以賀之忠誠,尚致其誣,不若是者,可無慎乎!"時考殿最,賀治為第一,賜衣馬器物,班宣天下。意思說:“不久,考察全國官員的政績,源賀被評為第一,高宗賜給源賀衣馬器物,並大加表彰宣傳。源賀上表請求回朝,朝議以後源賀得民情,無人可代,遂不許其請,源賀在冀州任職七年,政績卓著。
魏獻文帝天安元年(466)三月,源賀被召拜太尉,位極一品。皇興四年(470)八月,漠北柔然來犯北魏邊境,獻文帝御駕親征征討,大破敵軍,並都督諸軍屯於漠南。次年八月,獻文帝不想作皇帝,準備將其位讓給叔父京兆拓跋子推,乃派人馳往漠南,向源賀徵求意見。源賀按照傳統的父終子及的禮儀堅決表示不可,意識馳驛入長安,向獻文帝正色諫阻,最後獻文帝聽取源賀意見,將位傳給兒子元宏。於是元宏登極稱帝,改元延興,是為孝文帝。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源賀在朝野是何等的有威信。
四月,居牧於河西走廊的敕勒部由於不堪忍受壓迫,舉旗反魏,殺死北魏殿中尚書胡莫寒和高平鎮將假奚陵,魏派大將鎮壓,卻遭摻敗。於是在十月,派太尉,隴西王源賀又率兵征討,大破叛軍,降其部落2000餘,接著倍道兼行,追擊叛酋郁朱於到抱罕(今臨夏),斬首3000餘級。前後斬首5萬餘級,奪得人口1萬餘,雜畜3萬餘頭,並將其餘部遷徙到冀州,定州,相州,等地為營戶。一舉擊滅敕勒族,稱得起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

源賀老年

源賀凱鏇後,以年老辭職,孝文帝不許,命其親自出漠南,都督三道諸軍御邊。按當時北魏的軍事慣例,每年秋冬時,派軍三道並行北上,以防柔然等乘秋熟時犯邊,至仲春時撤回。源賀認為,這種秋出春回並不是長久御邊之計,而且也浪費人力物力,於是建議,從各州鎮召募勇敢之士3萬人,不但免其徭役,而且厚家賑恤,將這些人分為三部,派大將統領,出塞長期屯田戍邊,在那裡築城三座;每座1萬人,“給強弩三百張,武衛三百乘,弩一副給牛六頭,武衛一乘給牛二頭”,並且多儲造馬槍及各種器械。冬則講武,春則中植,並戍並耕,同時在防線南邊設三處倉庫,平時從附近州買糧充實,以備戰時急用。這樣,足食足兵,既可防止不虞,又可不必年年興師動眾。這本來是很有遠見的秒策,可惜其時北魏由盛轉衰,孝文帝等沒有採納。
源賀在漠南數年,年紀已高,逐幾次上書孝文帝,稱年高病篤,乞還骸骨。因其事情詞懇切,允許還朝休息。但朝中有大事,都向源賀徵求意見。太和元年(477)二月,源賀病重,孝文帝送其到溫湯(今陝西臨潼)治療。孝文帝曾多次命人探看病情,派太醫去治疾。終因病情加重,送回長安。
太和三年(479)秋,源賀自度在世不多時了,邊遺訓諸子;“吾頃以老患辭事,不悟天慈降恩,爵逮於汝。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吾終之後,所葬時服單櫝,足申孝心,芻靈明器,一無用也。"這正式一篇字字擲地有聲的遺囑,勤奮國事,廉潔淡泊的情懷溢於字裡行間,聞者無不感動。
同年九月庚申日,一代名臣源賀逝世,享年七十三歲。孝文帝贈侍中、太尉、隴西王印綬,謚曰宣,賻雜彩五百匹,賜輬車及命服、溫明秘器,陪葬於金陵。
源賀生前曾依照古今兵法以及先儒舊說,略采至要,撰寫軍事著作《十二陣圖》一書,受到魏獻文帝的好評。
源賀後代的確遵循遺訓,為國貢獻甚多,因此屢屢榮顯於北魏隋,唐數朝。源賀長子源延,官侍御中散,賜爵武城子,卒,
贈涼州刺史、廣武侯,謚曰簡;次子源懷,官至驃騎大將軍,卒謚惠公。源懷子源紹,曾為隴西郡開國公。另一子源子雍封樂平縣開國公,卒賜車騎大將軍,諡號莊穆。其餘諸子皆居要職,源子雍之子源延伯因功進爵浮陽伯。源子雍之弟源子恭官贈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空公等,諡文獻。源子雍的另一個弟源纂因功官至太府小卿,卒贈散騎常侍,征北將軍,贈臨潁縣伯。源子恭之子源彪入齊朝而官至儀同大將軍。源彪之子源師入隋官至刑部侍郎。源纂之子源雄入隋亦以功進上大將軍,上柱國。直至唐代,源代仍為朝延顯族,如源乾曜,源光裕,源郁,源休等皆官要職。源氏家族在正史有傳的就多達20餘人。所以《北史》作者贊道:“源賀堂堂,非徙武節。觀其翼佐文成(拓跋浚),廷抑禪讓,殆乎社稷之臣。懷於略兼舉,出內馳譽,繼跡賢孝,不墮先業。子雍立功夏方,身亡冀野。彪著名齊朝。師,雄官成隋代,美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