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頭區

坡頭區

坡頭區,廣東省湛江市轄下的一個市轄區。位於雷州半島東北部、湛江海灣東岸,地處東經109°20′0″-110°38′18″、北緯21°5′29″-21°26′57″之間;東接吳川市,南臨南海,西靠湛江港灣,與赤坎區、霞山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隔海相望,北連廉江市。中國海洋石油西部公司總部設在城區內。 坡頭區以駐地坡頭鎮命名,坡頭因地處一山坡高處而得名。總面積42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38萬人(2010年)。區人民政府駐南調街道。坡頭區三面臨海,海岸線長200公里,有大片可供開發利用的沙灘和可供養殖的淺海灘涂。 ( )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坡頭廣州灣法國公局舊址 坡頭廣州灣法國公局舊址

先秦時期坡頭屬 百越諸部之 南粵,《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坡頭轄地屬象郡。

漢高祖元年(公開前206年)屬南越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合浦郡高涼縣。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屬高涼郡。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屬廣州高涼縣。

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屬高涼郡平定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屬吳川縣;歷唐、宋、元、明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均屬吳川縣。

清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公元1899年11月16日),法國殖民者脅迫清政府簽訂《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將今坡頭、南三、乾塘3個鎮及麻斜、南調2個街道辦事處轄地劃入廣州灣租界範圍;今龍頭鎮和官渡鎮仍屬吳川縣。

民國初期,龍頭、官渡分別為吳川第四區和第八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施行自治兩級制,縣為一級,鄉鎮為一級。吳川在坡頭設龍頭、石門2個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日本侵占廣州灣,轄區內原屬法國租借地陷入日本侵略者統治。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收復廣州灣,1946年設湛江市。

1949年12月,湛江市解放,龍頭(包括官渡)屬吳川縣第七區;坡頭(包括乾塘、麻斜、南調)與南三合稱郊區的濱海區。

1952年4月,撤銷濱海區,轄地劃歸吳川縣,分為坡頭、南三2個區,坡頭區為第八區,南三區為第九區。但南三的調東和麻斜仍屬湛江市郊區。1952年底,湛江市設定雷東縣。1953年12月,南三(包括調東、北涯鄉)劃歸雷東縣管轄。

1958年9月,撤銷雷東縣,南三改屬湛江市郊區。同月,吳川縣公社化,龍頭命名為超英公社、坡頭稱為紅旗公社。同年10月,坡頭(包括乾塘、南調)、龍頭(包括官渡)從吳川縣劃歸湛江市郊區。

1970年8月,撤銷郊區,南三、坡頭、龍頭歸市革委會直轄。1973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批准恢復郊區,坡頭轄區的4個公社劃歸郊區管轄。

1983年9月,地市合併,實行市管縣體制。原郊區轄地的坡頭、龍頭、官渡、南三、乾塘5個區建置新的坡頭區,為市轄區建制。

1984年,麻斜、麻新2個鄉從郊區的海頭區劃出歸坡頭區。1985年5月,設麻斜街道辦事處。1985年10月南調街道辦事處從坡頭區(區公所)分出建立。  

坡頭區海灣暮色 坡頭區海灣暮色

行政區劃

• 區劃沿革

明代,坡頭轄地屬高州府吳川縣南一都、南二都和南三都。

南一都:麻斜、萬屋、九有、路西、水流石、塘博、珊珠岱、秀乾、甲進。

南二都轄:茂暉、乾塘、米稔、黃竹宜、埡塘、珊園、大坡、塘寧、吳村、博立、調高、麻水、麻登、藍村、周埇、東灶、莫村、滿州。

南三都轄:地聚、新灶、麻澗、麻水、胡村、特呈、謝桐、新溝、新場、風輦、地頭、麻弄、麻練、田頭、清州、廣州灣、北涯、木渭。

1.

南一都:麻斜、萬屋、九有、路西、水流石、塘博、珊珠岱、秀乾、甲進。

2.

南二都轄:茂暉、乾塘、米稔、黃竹宜、埡塘、珊園、大坡、塘寧、吳村、博立、調高、麻水、麻登、藍村、周埇、東灶、莫村、滿州。

3.

南三都轄:地聚、新灶、麻澗、麻水、胡村、特呈、謝桐、新溝、新場、風輦、地頭、麻弄、麻練、田頭、清州、廣州灣、北涯、木渭。

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1984年9月1日,湛江市坡頭區成立,為縣建制的級市轄區,坡頭區下屬區劃設定有坡頭、龍頭、官渡、乾塘、南三等5個區公所、48個鄉、3個鎮(小鎮)(不包括燈塔街、南油一、二、三、四、五生活區)、336個村民委員會、778條自然村。區直轄:麻斜、麻新。

坡頭區公所轄10個鄉(鎮):坡頭鎮、高山、博立、前進、五合、民有、岑霞、麻登、塘博、新塘;

龍頭區公所轄8個鄉(鎮):龍頭鎮、莫村、鄧屋、路西、上蒙、上圩、 石窩、龍頭鎮、綠水;

官渡公所區轄8個鄉(鎮):官渡鎮、山咀、高嶺、黃桐、碑頭、石門、大垌、麻俸;

乾塘區公所轄6個鄉(鎮):乾塘鎮、三片、高嶺、南寨、沙城、三合窩;

南三區公所轄10個鄉(鎮):田頭圩、新南、燈塔、光明、白沙、南米、五里、巴東、東湖、南滘;

1.

坡頭區公所轄10個鄉(鎮):坡頭鎮、高山、博立、前進、五合、民有、岑霞、麻登、塘博、新塘;

2.

龍頭區公所轄8個鄉(鎮):龍頭鎮、莫村、鄧屋、路西、上蒙、上圩、 石窩、龍頭鎮、綠水;

3.

官渡公所區轄8個鄉(鎮):官渡鎮、山咀、高嶺、黃桐、碑頭、石門、大垌、麻俸;

4.

乾塘區公所轄6個鄉(鎮):乾塘鎮、三片、高嶺、南寨、沙城、三合窩;

5.

南三區公所轄10個鄉(鎮):田頭圩、新南、燈塔、光明、白沙、南米、五里、巴東、東湖、南滘;

1984年,麻斜、麻新2個鄉從郊區的海頭區劃歸坡頭區管轄。

經市人民政府批准,1985年7月,設立麻斜街道辦事處;同年10月,南調從坡頭區公所分出,設立街道辦事處。南調街道辦事處轄4個鄉:麻東、南調、林口、麻西;麻斜街道辦事處轄2個鄉:麻斜、麻新。

1987年3月,藍田從白沙鄉劃出設定藍田鄉,麻弄從南米鄉劃出設定麻弄鄉,海豐從光明鄉劃出建置海豐鄉;同月撤區建鎮,設定村(居)民委員會。坡頭區設5個鎮人民政府和2個街道辦事處,48個村(居)民委員會和6個居委會。

1987年10月,石門村委會分為石門、嶺尾、新村3個村民委員會;大龍從麻俸析出建置大龍村民委員會。

1988年6月,高山從山咀村民委員會分出建置高山村民委員會,隸屬於官渡鎮。

1989年9月,米稔從乾塘村民委員會析出建置米稔村民委員會。隸屬乾塘鎮。

1989年11月,麻新、張屋、黃屋合併為麻新村民委員會,隸屬於麻斜街道辦事處。

1990年,鎮下設管理區。坡頭區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共設管理區57個、村民委員會553個。

1991年5月,前進管理區分為前進、梧村、塘尾3個管理區,均隸屬於坡頭鎮。1992年8月,龍頭居民委員會從龍頭管理區劃出建置。

1995年1月,經市人民政府同意,龍頭鎮設定移民管理區。1996年6月,山塘從綠水管理區析出建置,設定山塘管理區。

1996年,坡頭區轄5個鎮2個街道,62個管理區,602個村。

1998年6月,經坡頭區人民政府批准,設定海東居民委員會,隸屬於南調街道辦事處。

1999年7月,泉井從莫村村民委員會分出設定泉井村民委員會,隸屬於龍頭鎮。

1999年,實行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撤銷管理區,重新設定村民委員會。坡頭區共設59個村民委員會、5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5月,經區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官渡、龍頭、坡頭、海東、麻斜等5個居委會,設定官渡、龍頭、坡頭、海東、麻斜等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設定南三社區居民委員會;三合村民委員會與三窩圩合併設定三合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2年,坡頭區轄的5個鎮2個街道,共設村民委員會5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  

• 區劃詳情 

2012年,坡頭區下轄2個街道、5個鎮:南調街道、麻斜街道、坡頭鎮、龍頭鎮、乾塘鎮、南三鎮、官渡鎮;共8個社區;51個居民小組;58個村;791村民小組;782條自然村。  

2012年坡頭區村(社區)設定情況表(單位:個)
街/鎮駐地社區
官渡鎮 官渡嶺 12個:高山、山咀、高嶺、黃桐、埤頭、新村、嶺尾、大垌、大龍、麻俸、東岸、三角 1個:官渡社區
龍頭鎮 龍頭圩 11個:路西、上蒙、石窩、鄧屋、龍頭、上圩、山塘、移民、莫村、綠水、泉井 1個:龍頭社區
坡頭鎮 坡頭圩 11個:新塘、塘博、麻登、岑霞、民有、五合、前進、博立、高山、梧村、塘尾 1個:坡頭社區
乾塘鎮 三窩圩 6個:米稔、乾塘、三片、大仁堂、南寨、沙城 1個:三合社區
南三鎮 白沙圩 13個:海豐、光明、新南、燈塔、藍田、白沙、田頭、麻弄、南米、南滘、巴東、五里、東湖 1個:南三社區
南調街道 南調路 3個:麻東、林口、南調 2個:海東社區、麻西社區
麻斜街道 麻斜街 2個:麻斜、麻新 1個:麻斜社區
註:參考資料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湛江市坡頭區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雷州半島東北部,湛江海灣東岸,地跨東經109°20'~110°18',北緯21°5'~21°26'。東接吳川市,南臨南海,西是湛江港灣,與赤坎區、霞山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遂溪縣隔海相望,北連廉江市。坡頭區東西最大橫距20.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0公里,陸地總面積61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92公里。

地形地貌

坡頭區由一個半島和一個海島組成,半島部分東、西、南三面臨海,地勢較為平緩,無明顯峰谷,坡度3~5度,在大片緩坡地之間有水田、小溪或沖刷溝等切割。

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北部多為混合岩、花崗岩台地,分布於北部龍頭——高嶺、路西、新屋地。台面標高一般20~50米,以海拔172米的尖山嶺為最高。第二高點為筆架嶺,海拔100.4米。地勢微微向五里山港溺谷和南部傾斜。除花崗岩分布地區尖山嶺和石山嶺有基岩露頭或轉石形成石蛋地形外,其餘大部分基岩表層均風化為幾米至十幾米厚的殘積土。丘頂圓渾,丘坡平緩,地形呈微波狀起伏。

東南沿海土地為平原,海拔2~20米之間。南三島內地勢平緩,中部較高,四周稍低,屬濱海平原和濱海台地。濱海平原海拔2~20米,濱海台地海拔20~30米,全島最低海拔2米,最高的大嶺海拔30.5米。南三島由10個大小不等的群島在建國前後經過人工築堤逐步連島,於1958年10月聯成1個大島。

東南沿海為海成地形,包括海蝕階地、海積平原、海風成砂堤砂地。海蝕階地分布在坡頭、南三。階面標高一般小於20米,地勢低洼,地形平坦,階地由玄武岩、混合岩、侵入岩和湛江組組成,曲折迂迴海岸附近。海積平原分布在麻斜至萬屋和乾塘至塘尾、南三島圍嶺,形態多為不規則的帶狀和樹枝狀。

氣候

坡頭區 坡頭區

坡頭區處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地區,三面臨海,終年受海洋氣候調節,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冬暖夏涼氣候溫和。

氣溫:據湛江氣象台資料統計,1951~1990年40年的測定,年平均氣溫23.1℃,最高為7月,28.3℃~28.9℃;最低為1月,14.9℃~16.2℃。1991~2004年,年平均氣溫23.3℃~24.0℃。

濕度:據歷年紀錄計算,年平均相對濕度82%~84%,春季多濕,2~4月份相對濕度在89%以上,冬季較乾燥,11~12月濕度為75%~78%之間。

雨量:據1951~1990年40年紀錄,坡頭區年平均降雨量為1598.3毫米,年降雨量最少是1955年743.6毫米,降雨量最多是1985年2411.3毫米,4~9月份為雨季,夏秋之間降雨量多,冬春之間降雨量少。月降雨量8月份最多,曾出現過283.9毫米,12月份降雨量最少,曾出現過19.1毫米。在降雨量中,颱風雨占很大的比重,每年7~10月份的雨量有60%~68%是颱風雨,歷年颱風雨占同期雨量的50.8%左右。1991~2004年,年平均降雨量1417~1802毫米。

蒸發量:由於位於低緯地區,日照強烈,蒸發量大,據1951~1990年40年計算記錄,年平均蒸發量為1760.6毫米,稍大於年平均降雨量。最大蒸發量是1963年達2069.5毫米,最小蒸發量最是1985年僅為1376.3毫米。1991~2004年,年平均蒸發量稍大於1760毫米。

日照:據歷年日照記錄統計,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930.8小時,日照率為45%。日照最長的月份是7月,215.2~246.3小時,平均每天6.9~7.9小時;日照最短的月份是2月,66.1~98.2小時,平均每天2.4~3.5小時。

風速:地處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盛吹東南風和東風,地面平均風速7.8米/秒。常態風速以春季風速最大,達5~25米/秒。

水文

湛江城區外貌 湛江城區外貌

坡頭區地勢平緩,境內河流少,主要河流有4條。

新圩河:發源於廉江平坦鎮,流經官渡鎮的新圩、山嘴、鴨屋、官渡圩後注入湛江海灣,區境內全長24公里,集雨面積72平方公里。

隴水河:又名上圩河,發源於龍頭鎮境內。上游2個自然小河在上圩匯合後,流經水阜、蘆村、莫村、肖坡注入湛江海灣,全長6公里,集雨面積63平方公里。

鑒西江:原稱乾隆江,位於坡頭區東南部的乾塘鎮,屬於鑒江水系,起源於吳川黃坡鎮,流經三柏入坡頭區境乾塘鎮,區境內全長4.5公里,集雨面積36平方公共里。

石門河:發源於化州笪橋,流經廉江良垌進入官渡鎮,入五里山港至石門橋注入湛江海灣。

1.

新圩河

2.

隴水河:

3.

鑒西江:

4.

石門河:

其他13條小河是:官渡河、黃桐河、肖坡河、油路水、古流河、上車河、三槎河、埡塘河、滘仔江、五里涌、北涯涌、南海涌、光明河。這些小河涌多是季節性的,流量小,有的乾枯期較長。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坡頭燈塔公園 坡頭燈塔公園

1984年底,坡頭區土地總面積507平方公里。1992年底,完成區土地詳查統計,坡頭區總面積547平方公里(折合820500畝),其中農業用地494758畝,占土地總面積60.3%;建設用地91711畝,占11.2%;水域206653畝,占25.2%(水域面積不包括已歸農業用地的15065畝坑塘面積);未利用地27378畝,占3.3%。2004年,坡頭區總面積562平方公里。  

2012年底,坡頭區土地總面積 56498.65 公頃,其中農業用地37680.39畝,占土地總面積66.7 %;建設用地9082.13公頃,占16.1 %;水域100.48公頃,占0.2%(水域面積不包括已歸農業用地的 9469.19 公頃坑塘面積);未利用地9635.65公頃,占17.1%。  

水資源

坡頭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較為充沛,但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冬春雨量少而蒸發量大,地表水源的利用率較低。境內除少數季節性小河外,沒有大河湖川的地表水源,降雨是主要地表水源,多年平均降雨量1601.2毫米,徑流深656毫米,年徑流量為3.33億立方米。  

青年運河過境客水0.52億立方米和鑒西江過境客水0.16億立方米,地產水量0.66億立方米,總徑流量為4.2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1527立方米,為全省人均水量3500立方米的43.6%,為全國人均2700立方米的56.6%。按土地面積平均每畝擁有水量678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每畝水量180立方米的3.7倍。  

坡頭區的地表水徑流年際變化大。據1951—1980年資料統計,最大年降雨量為2274毫米,最小年降雨量的1955年僅為648毫米,相差近3.5倍。豐水年平均徑流深852毫米,徑流量達4.32億立方米,但利用率僅20%;枯水年平均徑流深439毫米,利用率為80%。豐水年與枯水年相差1倍多。每年汛期的4—9月徑流平均占全年徑流量的80%以上,枯水期10月至次年3月的徑流量只占全年的20%。  

礦產資源

• 金屬礦產

坡頭區內探明的金屬礦產種類少、儲量不多。主要有濱海砂礦、鈦鐵礦、獨居石、磷釔礦和鋯英石礦等,主要分布在南三島東北部沿海地帶和乾塘鎮東部沙城等沿海地帶。據1985年勘探,鈦鐵礦儲量26766噸,獨居石儲量2498噸,磷釔礦儲量1060噸,鋯英石礦儲量19836噸,經過多年的無序開採,至2012年上述金屬礦產儲量已大為減少。  

• 非金屬礦產

坡頭區內非金屬礦產主要有高嶺土及瓷土、磚瓦黏土、玻璃砂、石英砂和花崗岩石料。  

高嶺土及瓷土礦:高嶺土主要分布在龍頭鎮、官渡鎮。據1986年普查勘探,儲量約1984多萬噸,在全市各縣(市、區)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龍頭鎮山岱高嶺土礦床,屬中型規模,儲量1170萬噸;上圩高嶺土礦點儲量為37.14萬噸;禾侖高嶺土礦點儲量53.61萬噸;蘇屋高嶺土礦點儲量97.8萬噸;節村高嶺土礦點儲量39.11萬噸。瓷土主要分布在龍頭鎮、官渡鎮,蘊藏量較為豐富。  

磚瓦黏土礦:分布在坡頭鎮高嶺仔、麻登、塘邊和沙田村,龍頭鎮莫村及官渡鎮等地,儲量87.64萬立方米。其中坡頭鎮35.21萬立方米,龍頭鎮30.52萬立方米,官渡21.91萬立方米。經多年的開發利用,至2012年儲量大為減少。  

玻璃砂、石英砂礦:分布在乾塘鎮的乾塘—米稔一帶,中型規模,連片面積有2700畝,儲量670萬噸以上。  

花崗岩石料:龍頭圩附近儲量290萬立方米,尖山嶺儲量621萬立方米,官渡白石洞儲量45.6萬立方米。  

能源礦產:區內能源礦產主要有褐煤礦、天然氣。  

褐煤礦:南三島至麻章區太平鎮礦床、礦點,屬低級褐煤,或未炭化的木材,呈紅褐色,塊狀或混土狀,厚0.2—0.6米,離地面10—30米深,儲量45.71萬噸,尚未開發利用。  

天然氣:南三島內,儲量1.9萬立方米,開採價值不大。  

人口概況

坡頭區 坡頭區

2012年,坡頭區常住總人口339460人,戶籍人口397992人,出生7056人,出生率16.61‰,死亡2096人,死亡率4.92‰,人口自然增長率11.69‰,總戶數110075戶。非農業人口62922人,占總人口397992人的15.80%。坡頭區人口密度649人/平方公里。坡頭區男性211766人,女性186226人,男女性別比為113.71:100。坡頭區社會勞動者人數209922人。按產業分,第一產業102602人,占48.9%;第二產業53950人,占25.7%;第三產業53370人,占25.4%。  

經濟發展

綜述

坡頭區風光 坡頭區風光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艱巨的恢復與建設,轄區經濟穩步發展。1953年開始對國民經濟實行計畫管理,工農業增產較快。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1953~1957年),農業平均年增6.5%。1980年轄區工農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9%。  

1984年建區之初,坡頭區生產總值7611萬元,人均生產總值331元。1985年,坡頭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是年,坡頭區生產總值8288萬元。1986年,生產總值12840萬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54.92%。1989年,在國家“治理整頓”的巨觀經濟環境下,生產總值比上年只增長6.05%。1990年,坡頭區工業企業發展到668家,比1984年建區時增長4.2倍;生產總值28743萬元、工業總產值31347萬元、農業總產值21344萬元,分別增長1.5倍、5.7倍和85.9%(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兩水一牧”效益顯現,是年漁業和畜牧業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7.8%和19.8%。  

1993年,坡頭區經濟成長回落到10.8%;1994年,回升至13.6%,比“七五”時期增長1.5個百分點。“八五”時期,坡頭區經濟平均年增18.2%。1996年,生產總值117628萬元,比上年增長12.3%,突破10億元大關。“九五”計畫時期的後四年中,除1998年坡頭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0.3%外,其餘3年增長率均為負數。2000年,五大農業基地初步建成,水產養殖10萬畝,禽畜存欄量500萬隻(頭),優質水果4萬畝,蔬菜2萬畝,花卉5000畝。是年農業總產值7.32億元,工業總產值5.64億元。  

2012年,坡頭區生產總值298億元,增長7.1%,其中區屬50.6億元,增長13.9%;工業總產值331.2億元,增長4.3%,其中區屬52億元,增長14%;區屬三產比例由上年的28.8∶43.6∶27.6調整為27.3∶42.9∶29.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首次突破3億元,增長49.8%,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52.8億元,增長27.5%;外貿出口總額9286萬美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億元,增長14.4%。  

2016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92.1億元,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62.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億元,增長13.5%。  

2017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01.3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28.8億元,增長13.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增長1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3億元,比調整預算增長16%;外貿進出口總額5.52億元,增長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0元,增長8%。  

第一產業

坡頭區產業 坡頭區產業

2012年,坡頭區農業總產值219556萬元,增長3.7%;完成農業增加值135434萬元,增長3.7%。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4.36萬畝,減少882畝,增長-0.36%;糧食總產量7.3萬噸,增加1546噸,增長2.2%。蔬菜種植面積5.5萬畝,增長7.3%;蔬菜產量7.0萬噸,增長3.4%;。水果總產量3.13萬噸,增長13.5%。全年畜牧肉類總產量2.19萬噸,增長4.5%。全年水產品產量8.9萬噸,增長4.3%。  

第二產業

燈塔公園 燈塔公園

按在地統計口徑計算,2012年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3379024萬元,增長4.3%,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32.9%。坡頭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家,新增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26541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30138萬元;按原統計口徑計算,全年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56252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48915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4628萬元。  

2012年,坡頭區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情況:天然原油401.4萬噸,天然氣649075萬立方米;飼料131386噸;飲料酒20074千升;塑膠製品2540噸,商品混凝土480255立方米;瓷質磚42萬平方米;電飯鍋1174萬隻;檯燈81萬隻。  

2012年,坡頭區資質以上建築企業6家,實現產值182573萬元,同比增長15.6%。建築企業房屋施工面積263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91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86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坡頭區 坡頭區

明代以後,坡頭境域已有商業活動。清朝後期,坡頭、龍頭等圩集商業已比較興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後,法國租占的廣州灣闢為自由貿易港,大批洋貨和土特產由此進出口,一躍成為中國南方主要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坡頭境域是租界內除西營(今霞山)、赤坎外最大的集市,商業已具相當規模。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香港、廣州等沿海港口相繼淪陷,廣州灣尚可正常開展對外通商,坡頭同西營、赤坎一樣,成為西南後方物資進出口的商業重鎮。當年,坡頭圩有商鋪和住戶300多戶,田頭圩有商鋪和住戶近70戶,巴東圩有商鋪和住戶近50戶。民國後期,由於當局濫發鈔票,財團炒賣黃金、外幣,貨幣急劇貶值,苛捐雜稅繁重,導致民生凋蔽,商業蕭條。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加速發展國營商業和積極扶持供銷合作事業,對關係國計民生的主要商品,如糧食、食油、棉布等先後實行統購統銷,市場物價穩定;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斷開拓商路,擴大經營網點,商業日漸繁榮。1958~1962年間,由於體制多變以及工作中的某些失誤,加上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國家經濟困難,坡頭市場商品匱乏。  

“文化大革命”初期,小商販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遭撤、並、改,加之商品缺乏,布、火柴、煤油、糖、肥皂、電池、臉盆等許多商品都要憑票供應。1970年後,在“抓革命,促生產”方針的推動下,坡頭境域集體商業陸續恢復營業,農貿商場重新開辦,商業又活躍繁榮起來。  

2004年,坡頭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238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7522萬元。  

2012年,坡頭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0403萬元,增長14.4%。分行業零售額中,批發業21287萬元,增長15.7%;零售業157417萬元,增長13.1%,住宿業6732萬元,增長3.2%;餐飲業34966萬元,增長22.6%。按城鄉分,城鎮170015萬元,增長22.5%,鄉村50388萬元,負增長6.4%。   2012年外貿出口總額9286萬美元,增長15.1%。實際利用外資金額287萬美元。  

交通事業

坡頭海岸距離湛江港不足3海里;區內有中國海洋直升機場,廣湛高速公路、325國道貫穿全境;連線湛江海灣東、西海岸的湛江海灣大橋已於2006年底通車,坡頭至湛江市區僅需10分鐘車程,至規劃中的湛江新機場僅需半小時車程。  

坡頭區境內調順跨海大橋、調順跨海隧道、海東快線、沿海大道、麻乾觀光大道、乾龍公路、汕湛高速連線線(湛江環城高速東環線)已全線貫通。  

社會事業

• 教育事業

2012年,坡頭區在校學生53346人,增長-8.6%。其中:普通高中10054人,增長-8.3%;普通國中17248人,下降11.9%;職業中學675人,下降-40.1%;國小18375人,下降-12.4%;幼稚園在園幼兒6994人,增長7.5%。  

•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底,坡頭區有“農家書屋”8家,坡頭區有文化館1個,圖書室191個,有線電視通村(居)65個;有線電視用戶45000戶。坡頭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個,農村文化室達到149間。  

• 衛生事業

2012年,坡頭區飲用衛生清潔水人口覆蓋率達98%,自來水普及率達67.7%,衛生戶廁普及率達69.8%。坡頭區擁有醫療衛生機構141個(含診所),其中衛生院9個。實有床位674張,其中衛生院實有床位448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903人,其中,醫生317人,註冊護士351人,衛生防疫人員29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0.44‰,嬰兒死亡率0.26‰,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9.9%。  

民俗風情

方言

坡頭區是漢民族居住區,使用語言為漢語。主要流行吳川話(粵語次方言)、湛江白話(屬粵語系)、雷州話(屬閩南語系)三大方言。  

坡頭區內的坡頭鎮、乾塘鎮、南調街道的全部村(居)民,南三鎮、麻斜街道大多數村(居)民,龍頭鎮、官渡鎮小部分村(居)民講吳川話。

坡頭區內的南三鎮巴東村委會的南興村、地聚上村、中村、下村和東湖村委會的北涯頭,麻斜街道麻斜村委會的渡仔村、西山村、赤後村和麻斜居委會的炮台村、新屋仔村(居)民講雷州話。

坡頭區內的官渡鎮、龍頭鎮除靠近坡頭鎮和吳川市一些村莊外,大部分村(居)民講湛江白話。

1.

坡頭區內的坡頭鎮、乾塘鎮、南調街道的全部村(居)民,南三鎮、麻斜街道大多數村(居)民,龍頭鎮、官渡鎮小部分村(居)民講吳川話。

2.

坡頭區內的南三鎮巴東村委會的南興村、地聚上村、中村、下村和東湖村委會的北涯頭,麻斜街道麻斜村委會的渡仔村、西山村、赤後村和麻斜居委會的炮台村、新屋仔村(居)民講雷州話。

3.

坡頭區內的官渡鎮、龍頭鎮除靠近坡頭鎮和吳川市一些村莊外,大部分村(居)民講湛江白話。

20世紀70年代,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在坡頭轄區建立基地,講國語的居民不斷增多。區內大部分人既曉地方方言又懂國語。  

風景名勝

坡頭區的主要景點有:南三島、坡頭燈塔公園、南油街心公園等。

廣東行政區劃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千米,海島面積1600平方千米。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5%,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廣東省轄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三)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 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