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陳枚扇面畫松林採藥圖

清陳枚扇面畫松林採藥圖

清陳枚扇面畫松林採藥圖,故宮博物院藏。畫面描繪的是師徒三人在松林中採藥的場景。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清代畫家陳枚的繪畫具備傳統功力又兼參西洋畫法,所作的山水、人物用筆精妙且形色俱備。他能於寸紙尺絹中繪群山萬壑。如以放大鏡觀之,則峰巒林木、屋宇橋樑、往來人物都歷歷在目、色色俱備,其用筆之妙能與巨幅同工。

深山中樹木粗大,松葉疏疏朗朗。山石裸露,只是在石縫間還留有一些植被。微風吹過,松枝輕吟,萎草拂動,蕭蕭瑟瑟,秋意頓生。除凹凸不平的石徑外,似乎無路可尋,突出了深山的野逸與凋敝。尤其是那幾棵高大的老松占據了畫面的主要位置,支撐著扇面的整體構圖。粗糙的樹幹,骨節直露,而且樹皮多已脫落,可見樹之古、林之蒼,更見山之深。然而雖是老樹蒼枝,但仍展示出挺拔向上的勃勃生機。那古松枝如蟹爪鹿角,相互盤曲、交錯、糾纏著,樹根則半露半嵌於石縫中。這種虬勁的姿態讓人不禁聯想到生命的頑強和自強不息。採藥三人一老兩幼,應該是師徒關係。兩個徒弟在師傅的引領下,沿著石徑小路緩緩走來,正穿梭於這深山古松之中。那位在前引路的老者應該是師傅。他頜下留有白須,應早已過了花甲之年。而對於一位老者來講,爬上這荒山野嶺,踏著如此崎嶇不平的山路,應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但從圖中看不出他有絲毫的疲憊和倦怠。他昂著頭,目光直視前方,手握拐杖,憑藉豐富的上山經驗在前引路,帶領著徒弟穿梭於這深山古林中。雖所到之處植被已蕭疏,但各種治病良藥一定藏匿於這深山老林之中,老者堅定的目光已經告訴我們對尋求良藥的渴望與期盼。當後面兩個徒弟邊走邊聊時,老人仍是頭也不回地向前尋覓著,其執著的精神和不懈的毅力真是讓人佩服。

全圖以深山、古松為背景,採藥人點綴其中,以“採藥”貫穿主題,不僅使全圖在寧靜荒僻的氣氛中顯現出幾絲動感,而且把大自然中蘊藏著的頑強生命力和人類對生命的渴望與追求完美地組合起來,顯示了更深刻的含義。此刻,我想老者所要採集的應該是更為珍奇的治病良藥——那便是宇宙萬物生命不息的精神和意志吧。畫面注重遠近層次關係,結合了西洋繪畫中近實遠虛的透視方法,具有強烈的空間感。在樹木的表現技法上,勾、皴、擦、染相結合,勾畫中層次分明、穿插自然。樹幹、枝葉、墨色運用濃淡有致,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山石有皴有染,淡赭色的暈染使荒疏的自然景致淋漓地顯現出來,再加之石徑邊雜樹叢草的稍加點綴,更突出了深山的野逸。人物表現以勾為主,皮膚略施赭色,形體雖微小,但刻畫生動細緻、形神兼備,包括三人的音容笑貌、不同氣質都表現得惟妙惟肖。畫面從整體來看,在表現手法上輕鬆而不失穩重,可以說,這是畫家借鑑西畫之長又兼取宋、元畫法而別具一格的作品。

作者簡介

陳枚,生卒年月不詳。字殿掄,號載東,晚號枝窩頭陀,婁縣(今上海松江)人。雍正初年,其兄陳桓以寫生名揚京師一帶,陳枚便赴京依兄學畫。當時有御前待詔畫師陳善,聲望更高,陳桓欲令陳枚拜陳善為師。陳枚答應後未去,只是閉門下苦功。凡古代名畫,刻意臨摹,於是畫技大進,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一次,陳枚在外裝裱作品時,正被陳善所見。善驚讚不已,遂與陳枚訂交,並推薦於朝廷。陳枚在康熙、雍正時供奉內廷,宮內務府員外郎。陳枚主攻山水、人物,其畫宗宋、元,始學宋代諸名家,後學唐寅,自出機杼。其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鴉飛馬健圖》、《月曼清游圖》等。其中,作品《月曼清游圖》,共12幅,按12個月描寫宮廷妃嬪在不同季節的遊樂活動,較真實地反映了宮廷婦女的生活,既繼承了前代院體畫的傳統,又吸收了郎世寧等西洋畫家的技法。此圖深受乾隆帝喜愛,命刻成牙雕屏風,親自題詩其上 (今藏故宮博物院)。另外《清明上河圖》是他在清乾隆時期(1736年後)奉旨摹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作品,乾隆御筆為其題字。因作此畫後已傷目,乞假歸,居杭州西溪以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