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派

清華學派

清華學派,始於1920年代中葉,終於1990年代末葉,時間跨度達70餘年,其最主要的載體乃是清華國學院和清華文學院;文學院中,尤以文史哲諸係為最,清華學派才學之全,造詣之高,影響之大,都是極為罕見的,其基礎乃是清華本身的精英教育優勢,穩定的名師隊伍,年輕的教授團隊,優質的精英培養,寬鬆的文化氛圍,為“清華學派”的發展奠定了無與倫比的基礎。

基本信息

概述

清華學派.清華學派.

清華學派,這是中國大學教育的變遷、乃至政治文化嬗變的一個特寫和縮影,不僅與清華有關,更涉及到幾乎所有的一流名校和一流文人學者。清華學派始於1920年代中葉,終於1990年代末葉,時間跨度達七十餘年,其最主要的載體乃是清華國學院和清華文學院,文學院中尤以文史哲諸係為最,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清華學派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譜系,而這一譜系又以特定的學思傳承而形成了精密的網路,只是在既有的研究中對這一譜系的代際界分尚不明朗,而沒有對基本譜系的把握,就無法對其脈絡有基本的了解。

歷史緣起

1、自二十世紀末以降隨著“聯大熱”的興起,對晚近大學教育的研究漸成顯學,加之對知識分子的研究的繼續升溫,“清華學派”亦漸為人所關注,陳平原、趙敦恆、黃延復、齊家瑩、徐葆耕諸先生在其大作中均已提及此點,且都強調了其重要性。
2、清華學派由於涉及到某些政治歷史的因素,要研究晚近學術史和教育史,這又確實繞不過這一重要的歷史存在,因為這是大學教育的變遷、政治文化嬗變的一個特寫和縮影,這不僅與清華有關,而且涉及到幾乎所有的一流名校和一流文人學者,而沒有相當的史料爬梳、史實考辨、要知其大略已屬不易,要有所創穫更是難上加難。
3、有學者認為所謂清華學派是指清華文科的教學和學術風格,此一說法自有其道理,但若質言之它可能有著更豐富多義的內涵,清華學派是一個特定的學術文化流派,一種治學為文的風格取向和文化氣質,一種教育模式和辦學理念。
4、所謂文科也就不是一個專業意義上的範疇,而是一種素養、識見意義上的標尺。因此清華學派確以文科為主但又不絕然限於文科。就此而言,“清華學派”也就隱然標示了一種新的辦學模式(通才教育)和教育理念(精英培養)。

歷代代表

1、清華學派始於1925年清華學校研究院的創立。當時由吳宓負責籌備,並先後聘請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和陳寅恪四人為導師,李濟為講師,趙萬里和浦江清為助理教授。同年朱自清也從浙江兩級師範來到清華中文系任教。

數代師承成就“清華學派”數代師承成就“清華學派”

2、1928到1935年,陸續從外校延攬了大批著名教授,包括文學方面的楊振聲、劉文典、俞平伯黃節聞一多等;歷史學的蔣廷黻顧頡剛雷海宗等;哲學方面的張申府馮友蘭等;社會學方面的潘光旦、陳達、吳景超等。他們構成了清華學派的二代中堅。
3、第三代以清華自身尤其是研究院培養的王力(趙元任弟子)、吳其昌、蔣天樞、劉節(以上為陳寅恪弟子)、賀麟、陳銓(以上為吳宓弟子)、高亨、羅根澤、姜亮夫等為代表。
4、第四代以30年代清華學生為主力,如文學院“四才子”錢鍾書夏鼐吳晗、朱湘,“清華四劍客”李長之林庚季羨林吳組緗,以及曹禺楊絳、楊聯升、費孝通王瑤馮契何炳棣等。
5、第五代多為聯大時期的學生,包括殷海光王浩季鎮淮、任繼愈、朱德熙、李賦寧、許國璋楊周翰、王佐良、卞之琳、汪曾琪、穆旦鄭敏等。

主要特徵

1、清華學派既有國學根底又深切了解西方文化

2、清華學派既不是衛道士,又不是西方文化的搬運夫;

3、清華學派有一大批中西會通的著作。

發展歷程

1、1925年清華學校研究院創立,吳宓親主其事,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四大導師先後登台,清華研究院開始運作,同年朱自清離浙北上落戶清華,朱於五四前後(1920年)在北大畢業,僅有本科學歷。且主事新文學創作,而無突出學術成果。朱以中學教員身份出任清華教授(年僅二十七),足見清華不以門戶、學歷為限,勇於吸收新鮮血液,接受新文化的薰陶。自此“儒林”與“文苑”開始攜手並存於清華。

2、1928年羅家倫出長清華,力行“四化”(學術化、民主化、紀律化、軍事化),清華脫離外交部而直屬國府管轄擴大了辦學自主權,至此清華初具現代綜合性大學的格局,其文科建制日臻完善,此後大批文科名師持續湧入清華,並保持了長期穩定的教職,如楊振聲、蔣廷黻、潘光旦、黃節等等。其中多數是甫入清華便徑評為教授,而按慣例教授受聘他校後最初只能是副教授,其氣魄之大冠居全國。

3、1937年日寇橫行、抗日軍興、眾校西遷、清華與北大、南開三強合一,組成西南聯大。

4、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地處天子腳下的清華首當其衝,由一個綜合性大學改造成一個多科性工業大學,學科建制的根本性嬗變,極大地紊亂了其文化生態,失去學科支撐的“清華學派”元氣大傷,頹勢日顯。

4、文革期間清華學派不僅學科建制蕩然無存,且一大批“老清華”大受衝擊,離開文化崗位或老死或病逝或被邊緣化或被捲入政治,如陳夢家自殺(1966年)、李廣田去世(1968年)、吳晗自盡、陳寅恪逝世(皆在1969年)馮友蘭、周一良等加入“梁效”等等。

5、1990年代前後大批“老清華”年事漸高,政界、文界的“老清華”大都漸漸淡出歷史舞台,如政界之姚依林蔣南翔和文界之王瑤俞平伯吳祖緗曹禺季鎮淮、錢鍾書、韋君宜等均告去世,“清華學派”走向終結。

特徵影響

1、譜系極完整,延續性極好。“清華學派”在歷史上出現與特有的人才機制有關:領導求賢若渴,教師愛才如命;一方面“培養優秀人才”(學生),另一方面“留住一流人才,吸引傑出人才”(教師)。因此,師生共進,人才輩出。但這有賴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清華學生凝聚力強,有共同氣質;二是清華教師重視教學,隊伍穩定──這在教師流動性極大的民國時期,其穩定性可能是獨有的。1920年代中葉,“五四”落潮後的北大有大量名師南下滬寧穗漢諸地,而清華文科建制日進,規模日壯,處於上升階段,大量名師湧入清華,極少有人舍清華而取他處。而且這種“有進無出”的態勢一直維持了數十年,直到後來才橫生逆轉。名師的雲集,使其學派極為完善。陳寅恪等人影響了幾代學人,特別是國學院的幾乎每一屆學生,且對此後的錢鍾書、季羨林與周一良影響亦深;身為國文系主任的朱自清更是重視教學,數十年如一日,先後指導了蕭滌非、王瑤諸人;聞一多不僅培育了季鎮淮,還提攜了此後的朱德熙等;吳宓、陳福田門下除了二三十年代的“龍虎豹”而外,還直接培養出李賦寧等人,而李氏又為數十年後中國外語教學的發展貢獻巨大。

清華學派.清華學派.

2、以年齡言之,具有年輕化趨勢。一般而言,在早期的清華,學生入校時多為15歲左右,七八年後20齣頭即放洋深造;數年後即獲得碩博學位,學有所成後即回國,此時仍年未而立。一流的本土教育,一流的歐美訓練,造就了一流的學人。因此,他們大都成為年約30的教授,如早年放洋的胡適、聞一多、梁實秋等,這批人皆為人傑,屬學界一時之選。在改行新制的清華大學,學生入學時多為十七八歲,但學制僅4年,多數畢業生仍可在20齣頭就留洋,“海歸”後也不過30來歲,很快可以晉身教授。如:李濟27歲始任教授;葉公超1929年初抵清華就任教授,年僅25;賀麟歸國後任北大教授,年僅30齣頭;張蔭麟歸國後為清華教授,年僅三秩晉一;沈有鼎與張蔭麟同時晉為教授,年僅28;陳銓升為教授時,年僅而立;“本土派”張清常升任教授時,年僅29;至於錢鍾書,更是在28歲就受聘為教授;邵循正、任華等人也都在30歲左右升為教授。甚至“本土派”的余冠英、蕭滌非也在30多歲就獲得了教授。對外校出身的也一視同仁。出身東大的陳夢家號曰“史學天才”,也在30齣頭榮升為教授。毫無疑問,這樣一批30來歲的教授確保了“清華學派”持續強勁的後勁。因此在全國範圍來說,“清華學派”擁有一批最年輕、敬業的實力派教授,這就類於“五四”前後的北大,擁有一批年輕才高(平均30來歲、有留洋背景)的教授,當是最有活力的。所不同者,只是當時北大的“五四”青年熱衷於“談政治”,“讀書不忘救國”;而清華少壯派則是安心於“做學問”,“救國不忘讀書”。
3、以學風論,兼顧文理;兼修文(化)體(育);兼資人文社科;兼通古今中外。要求既嚴,素質亦全。這在清華的課程設定上就可得到反映。清華極重文理的交融和文(化)體(育)的兼顧(如梁實秋就因體育未及格而推遲一年畢業,錢偉長也因體弱而差點被拒收)。文科學人多才多藝,如聞一多擅書法和金石篆刻;不少以理科為業的學人也兼擅文史,如華羅庚、顧毓秀等,這也並非罕見。清華重新學而不輕舊學,興西學而不廢國學。例如早年清華教育中對外語要求之嚴,是素享盛譽的,加之早年只招一二百人,所以往往只有極少數外語極好的學生才能入讀清華。老一輩的陳寅恪、趙元任、湯用彤,稍後的梁實秋,更年青的邵循正、錢鍾書、季羨林(甚至周一良)等人,都兼通六七門甚至20餘門外語。這種現象,作為個案的出現可能有其偶然性,但作為普遍的現象,也許就有其體制上的必然性。當然,重西學的同時,也不輕“國學”。這種文化氛圍和辦學模式鑄就了一大批通才和大家。執教清華的教師中,橫跨學科的人亦不為少,如陳寅恪長期兼跨國文系與歷史學系,還曾一度兼課於哲學系;錢端升25歲則兼事外文與歷史學兩系;張蔭麟29歲就兼任哲學系與歷史學系教師。“本土派”本科畢業的李長之,20餘歲就在一流名校中承擔了文史哲藝、中外文的教學;吳澤霖亦曾兼任社會學與人類學兩系教授。於今而言,兼通文理,精通外語,幾乎是成就大家的必備條件。這就可以解釋,為甚么此後數十年中,成就卓異大家中,幾近半數都出自老清華。
4、兼盛文藝與學術。清華國學院草創之初,即強調要“研究高深學術”,此與北大(“研究高深學問”)相近。如果說最初的(留美)預備部還多有“預備”性質的話,那么稍後創立的大學部(本科及大學院)則貫徹了這一宗旨。大學之要乃是研究學問(學術),但多才多藝的“清華學派”成員,卻並不以“學術”自封。他們不僅是精於學思,而且是才學兼勝;既精於學問,亦長於詩文。事實上,清華研究院及清華文學院的多數人物都盛產詩文,且品質不低。此中自以中文系最盛,數十年中歷任系主任幾乎皆為文章大家,吳宓、楊振聲、朱自清、劉文典、聞一多、李廣田大都如此。吳學兼中西,文章亦好;朱一直專事創作,在“五四”前後已是新文學名家;劉既是文史大家,亦是古文高手;聞早年已是清華才子,後為新詩名手、“新月”派悍將。日後出長清華的李廣田雖說學歷略淺,創作、評論卻是成就頗豐,散文尤工。國文系的教師們亦復如此:俞平伯不僅以古典文學研究見長,年方弱冠即為知堂門下之才俊,與廢名等人並為“四弟子”,與朱自清同為新文學名手;放洋歐西、復又任教清華的王力亦是隨筆名家,曾同時為數刊物開專欄;陳夢家與張蔭麟並稱“史學天才”,早年即與聞一多同為“新月派”巨子,20歲便出詩選,後又以古文字學名世。出身清華、供職別處的曹葆華、端木蕻良亦是此中代表,不僅長於創作,亦頗有研究。身兼文史二系教授的陳寅恪,則尤善古詩;張蔭麟治史極有創穫,早年已是與錢鍾書齊名的文論奇才;年青才俊的吳晗深研明史亦工於雜文。外文系陳銓精於德文,卻於翻譯、文論、政論無不擅長;卞之琳等更是年歲輕輕而久享文名。當年“清華四劍客”(季羨林等),在數十年後都成為有數的才學兼勝的大家。吳宓門下的弟子多有通才,不僅長於創作、亦精於翻譯。當然,文學院的“才子”錢鍾書,也是罕有的奇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