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市

清江市

清江市古稱清江浦,本為清河碼頭至山陽淮城之間的運河名,有耕地83.6萬公頃(其中市區1.6萬公頃)。產稻、麥、棉、油料等。

基本信息

概述

清江市古稱清江浦,本為清河碼頭至山陽淮城之間的運河名。清江浦一帶明清屬淮安府山陽縣,清後期作為新縣城由山陽劃入清河,先後為江南河道總督、淮揚道治所所在。1912年,清河縣更名淮陰縣,1951年析淮陰縣城清江浦一帶置清江市。1958年縣市合併,改稱淮陰市。1964年縣市分開,復稱清江市。1983年改清江市為淮陰市,為地級市。2001年改為淮安市。境處江淮平原。河流有淮河京杭運河、蘇北灌溉總渠等。境內洪澤湖
清江市
全國第四大淡水湖。屬北亞熱濕潤性季風氣候與南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過渡區。年均降水量約960毫米,年均溫14.2℃ 。古有七省咽喉之稱,今為蘇北水陸交通樞紐。京杭運河通航,北至徐州、南抵杭州。20世紀50年代興建了淮陰水利樞紐工程。新長鐵路貫通 ,連線隴海鐵路 。有耕地83.6萬公頃(其中市區1.6萬公頃)。產稻、麥、棉 、油料等 。為全國重要商品糧與副食品基地之一。工業有食品、輕紡、化工 、農機、冶金等。礦產有鹽礦、玻璃礦砂、凹凸棒土等。特產茶饊、白酒、新淮豬、螃蟹等。名勝有慈雲寺 、清江浦樓等。

歷史

在淮安,上了年紀的市民對“清江市”這一地名都不會陌生。至今,我們還可以在街巷看到諸如清江中學、清江影都等以清江命名的單位或建築。“這些遺留下來的名稱,我們不會再輕易變更,因為它們保存著我們這個城市曾經的歷史記憶。”市政協文史委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清江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它的名字與清江浦一樣久遠,清朝就曾築清江城以抗擊捻軍。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近現代中國的歷次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都在這座蘇北重鎮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1945年蘇皖邊區政府成立時它就作為邊區政府的首府和直轄市。市政協副主席荀德麟主編的《淮陰五十年史》表明,新中國清江市成立於1951年1月1日。經政務院批准,以原淮陰縣清江區為基礎,設清江市,隸屬於淮陰專署領導。清江市下轄10個鎮。沈樵楓任中共清江市委首任書記兼市長。據當年在清江團市委工作的孫智萍老人回憶,成立大會在城南公園(今清晏園)舉行,近3萬人參加大會。地委、專署也派人參加,整個會場彩旗招展,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清江市成立之初,主要工作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支持抗美援朝、開展三反五反運動、鎮壓反革命和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
1952年9月16日,清江市召開萬人公審毒販大會,判處大毒販徐文伯死刑、桑步雲有期徒刑8年。至10月30日,全區共逮捕毒犯371名。據市黨史辦提供的史料記載,1951年8月11日至16日,清江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出席會議代表200名(正式代表182名,特邀代表18名)、列席代表20名。會議討論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和市委工作建議,作出回響抗美援朝總會三大號召,發展工商貿易,加強市政建設和開展民主建政等四項決議。會議選舉成立了清江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選舉沈樵楓為協商會議主席,陳天馬等為副主席,選舉產生委員13人。1952年9月6日至12日,清江市召開第二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202名(正式代表195名,特邀代表7名)、列席人員21名。本次會議經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會議作出四項決議:(1)擁護政府一年來各項工作報告;(2)贊成和擁護“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及“三反”、“五反”運動情況報告;)(3)擁護清江市委的今後工作建議;(4)贊同提案審查委員會關於提案審查工作報告及提案處理意見。1954年,清江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普選產生的137名代表出席了會議,1人缺席。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工作報告和市選舉委員會關於普選運動初步總結報告。中共清江市委在會上作了《在總路線光輝照耀下,動員全市人民為完成1954年任務而奮鬥》的報告。會議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葛暉為市長,吳運華、陳天馬為副市長,張樓五等16人為市政府委員。
1951年3月15日,清江市舉行兩萬多人的反美遊行大示威。為了積極回響和落實抗美援朝總會號召,做好增產捐獻工作,清江市提出了“工廠是戰場”的口號,開展“愛國增產勞動競賽”。在清江市捐獻的“清江號戰鬥機”中,淮海印刷廠、華新捲菸廠、光華化學廠、大眾牙刷廠等4家工廠捐獻4億多元(舊幣,下同),占購買該戰鬥機總金額的四分之一以上。清江市烈屬朱冠清夫婦,捧著一副白金耳環來到捐獻台前。朱冠清說:“我們唯一的兒子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現如今剛過上太平日子,美國鬼子又侵略朝鮮,又要進攻我們國家,我們不能到前線去打仗,捐副耳環買槍炮去打敵人,盡一份責任。”類似的動人事跡不勝枚舉。
1951年7月13日,清江市政府對400戶攤販進行整頓,並頒發了攤販管理辦法。1952年1月18日,清江市工商界聯合會召開全市工商業者大會,動員開展反行賄、反欺詐、反暴利、反偷稅漏稅運動。會上,市工商聯主席王君實和市長沈樵楓分別作了動員報告。2月上旬,中共中央《關於在城市限期展開大規模的堅決徹底的“五反”鬥爭的指示》傳達後,清江市工商界的“四反”運動即轉入“五反”運動,即開展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竊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和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鬥爭。到1952年7月,歷時半年的清江市“五反”運動,經過準備、檢查和核實定案處理三個階段,勝利結束。全市1953戶工商業戶中,1217家被定為守法戶,523家為基本守法戶,194家為半守法半違法戶、19戶定為嚴重違法戶,沒有完全違法戶。據1952年底統計,清江市工業生產總值(包括手工業)已達到1573.4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56倍。1956年1月,清江市共改造商戶計3345戶,占總數的92.14%。私人運輸業的18輛汽車全部併入國營運輸公司。清江市資本主義工業、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7月1日,清江電廠成立,是江蘇省第一個地方國營電廠,建廠時有職工142人,當年發電量134萬千瓦時。
史料記載,1951年淮陰農校在清江市北郊重建,定名為蘇北淮陰農業技術學校,當年招生120人,分農林、桑蠶、畜牧三科,1953年學校更名為江蘇省淮陰農業學校。1952年底,清江人民劇場改名為清江電影院,成為全區第一家國營電影院。1951年清江市江淮劇團成立。清江市各項體育活動由人民體育場負責,市政府每月支付事業費300萬元。清江市初級中學、清江市保健站和防疫站等也陸續建立起來。
1956年9月3日,清江市和淮陰縣調整區劃。根據江蘇省人委8月20日關於同意調整清江市和淮陰縣行政區劃的批覆,自當日起,清江市的王營鎮劃歸淮陰縣領導,淮陰縣的機場、缽池、太平、韓城4鄉劃歸清江市領導。
1958年9月,經報國務院批准,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為淮陰市。9月25日,成立中國淮陰市委,書記方振,市長王子安。10月1日,《淮海報》和《清江報》合併,定名《淮海報》,為中共淮陰市委機關報。1964年8月,奉國務院之命,撤銷淮陰市建制,恢復淮陰縣和清江市建制,淮陰縣政府駐清江市,縣委書記王子安、縣長周文忠;清江市委書記章化農,市長顏一平。10月,《淮海報》改為中共清江市委機關報。
1966年7月,清江市召開聲討所謂“反革命分子大會”。1967年1月3日,《淮海報》停刊。1月22日,清江市81個“造反派”團體共3萬多人,在城南體育場聯合舉行所謂“粉碎資產階級反動派路線新反撲誓師大會”。會上,“造反派”代表批判了中共清江市委書記江季緹的所謂“罪行”。1968年6月26日,清江市革命委員會成立,主任陳敬毅。12月,清江市革委會把4月份復刊的《淮海報》改為淮陰地區革委會機關報,並更名為《新淮海報》。1969年4月19日,清江拖拉機廠的技術人員,團結協作,刻苦攻關,試製成功淮陰地區的第一台“東風——40型”拖拉機,為農業機械化作出了積極貢獻。9月6日,清江市光學儀器廠試製成功新型垂線觀測儀。這是一種用來測量大型閘壩位移和變形的重要儀器,為我國光學儀器方面填補了一項空白。1970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共清江市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清江市第四屆委員會,郭斌(軍代表)為市委書記。1976年9月,中共淮陰地委、駐淮部隊、清江市、省農墾局在城南公園舉行追悼大會,沉痛哀悼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約3萬人與會。
新時期的清江市開始進入了它的高速發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8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江蘇省實行市領導縣的新體制,並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淮陰地區,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管轄淮陰、淮安、灌南、沭陽、宿遷、泗陽、泗洪、洪澤、金湖、盱眙11個縣和原清江市改建的清河、清浦兩個區。至此,“清江市”這個符號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過去式,但是這塊土地所孕育的人民卻依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道上進行著不懈的探索。
1970年,淮陰專區改稱淮陰地區,專署駐清江市,轄清江市及灌雲、灌南、沭陽、宿遷、泗陽、漣水、淮陰、淮安、洪澤、泗洪縣1市10縣。
1971年,原六合地區所屬盱眙、金湖2縣劃入淮陰地區,轄1市12縣。
1975年,淮陰縣政府由清江市遷駐王營鎮。淮陰地區轄清江市及灌雲、灌南、沭陽、宿遷、泗陽、盱眙、漣水
清江市
淮陰、淮安、洪澤、泗洪、金湖縣1市12縣。
1983年,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由省直轄。撤銷淮陰地區,將灌南、沭陽、宿遷、泗陽、漣水、淮陰、泗洪、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劃歸淮陰市領導,將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領導。市區設清河、清浦2個區。淮陰市共轄11縣2區。
1987年12月起,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宿遷、淮安縣,改設宿遷、淮安市。淮陰市共轄2市9縣2區。
1996年,宿遷市升格為地級市。將淮陰市的沭陽、泗陽、泗洪3縣劃歸宿遷市管轄,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管轄。調整後的淮陰市轄淮陰、漣水、金湖、洪澤、盱眙5個縣和清河、清浦2個區,代管淮安市。 2000年12月21日,國務院批准: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市人民政府駐清河區;同時撤銷縣級淮安市,設立淮安市楚州區,以原縣級淮安市的行政區域為楚州區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淮城鎮;撤銷淮陰縣,設立淮安市淮陰區,以原淮陰縣的行政區域為淮陰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王營鎮;地級淮安市轄盱眙縣、漣水縣、金湖縣、洪澤縣、清河區、清浦區和新設立的楚州區、淮陰區。將盱眙縣東陽鄉的永豐村、瓦地村及馬壩鎮的樓莊村劃歸金湖縣戴樓鄉管轄。淮安市共轄4縣(市)4區

人口、交通、經濟

人口

戶籍人口534萬(2009年),常住人口485萬(2009年),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111萬(2009年)

經濟

2000年以後,韓國資本韓泰輪胎進駐淮安。2007年以後,台資富士康、達方電子、宏盛箱包等企業陸續來此投資建廠,使得該市成為台資新的聚集區[3]。
2009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2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129元(按常住人口),按匯率折算為3453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08元,經濟總量和人均經濟水平在全國及蘇北地區居於中等水平。

交通

水運:
淮安是京杭大運河與淮河的交匯點,也是一個因水運興起的城市。
公路:
G2高速(舊稱京滬高速,北京-上海)、G25高速(舊稱寧淮連高速,長春-深圳)、G2513高速(徐-宿-淮-鹽)、G205國道在此交匯,形成放射形高速公路網的中心,並在市區外圍形成環線。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3.48公里。
鐵路:
新長鐵路
淮揚鎮鐵路(待建)
宿宿淮鐵路(在建)
航空:
淮安漣水機場位於淮安市北22公里處,2010年9月26日投入使用,現已開通北京、上海等航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