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一中國戰爭

清軍入關

吳三桂降清

1644年三月明亡之時,吳三桂等撤入關內的遼東官員卻很快決定接受大順政權的招降。作出這一決擇首先
山海關
是因為吳三桂等人獲悉大批明朝文官武將都歸附了大順,其中不少人(如唐通、白廣恩)在過去遼東戰事中曾同吳三桂共事,大順政權已是眾望所歸,頗有統一天下之勢;其次,大順政權同明王朝一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政權,吳三桂等遼東官紳軍民更易於接受;第三,吳三桂所部遼東官兵一直處於同清軍對峙的地位,而同大順軍並沒有多大恩怨,即如史籍所說:“以清兵仇殺多次,不欲返顏,乃修表謀歸李賊。”第四,就個人前途著想,吳三桂雖有一部分親屬降清,但他的父母等直系親屬居住在北京已處於大順政權控制之下,歸降或敵視大順政權必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命運。何況,曾在遼東共事的總兵白廣恩、姜瓖、馬科、唐通等人都已躋身於大順朝新貴之列,唐通兵力遠遜於己,三月間才投向大順就受封為定西伯,由他出面勸降,“盛夸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對吳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正是由於以上原因,吳三桂、黎玉田、高第迅速決定投靠大順政權。山海關防務由李自成派來的唐通接管。
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張貼告示,有“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等語,證明他已率領部下兵馬前往北京準備接受李自成的新命了。三月二十六日左右,吳軍行至河北玉田縣,離北京已經不遠了,吳三桂突然改變主意,由投降大順轉持敵對態度。
吳三桂的叛變,使山海關地區頓時彤雲密布,籠罩著一片緊張的戰爭氣氛。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叛變占領山海關的訊息後,經過緊張的商議,決定一面安撫吳襄,以吳襄的名義寫信規勸吳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變計;一面作好武力解決的準備,出兵平叛。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劉宗敏親自統率大軍向山海關進發。隨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晉王、秦王和吳襄等人,這說明李自成仍希望通過君、親之義招降吳三桂。然而,由於吳三桂同清方勾結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不復存在了。

清軍出動

聯絡大順軍共同滅明的圖謀既未達到,多爾袞等清廷統治者也決不肯放過擴張自身利益的良機。這年三月,
對清軍入關起關鍵作用的多爾袞
清廷決定大舉伐明。出師之前,范文程上書攝政諸王,指出明朝滅亡的大勢已定,“竊惟成大業以垂休萬世者此時,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蓋以為明勁敵者我國也,抑則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這就為多爾袞等人用兵提供了總體戰略方針。四月初,傳來了大順軍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訊息。多爾袞決定趁大順軍立腳未穩,迅速出兵。當時在清都瀋陽的朝鮮使者向本國報告說:“頃日九王(指多爾袞)聞中國本坐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四月初九日,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統領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聲炮起行”。動員兵力之多連清方人士也說“前後興師,未有如今日之大舉”。清廷這次出兵同崇禎年間三次入口大不一樣,戰略目的已由掠奪財物子女變為進取中原。因此,多爾袞接受范文程、洪承疇的建議,嚴格約束軍紀,規定“有抗拒者必加誅戮,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軍民秋毫無犯”。進軍路線則採納了洪承疇的意見,準備由薊州、密雲破邊牆而入,避免頓兵山海關堅城之下。

山海關鏖戰

四月二十日,多爾袞接信知道形勢緊迫,為了防止大順軍占領山海關,下令兼程前進。次日,清軍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軍於當晚到達距關城十里的地方駐營。這時,大順軍與吳三桂、高第部關、遼兵正在激戰之中。
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

為了明白山海關戰役的勝負,分析一下參戰各方兵力情況是必要的。大順軍開赴山海關時留下了老弱兵員一萬守北京,隨李自成、劉宗敏前往平叛的兵馬大約為近十萬名;吳三桂、高第的關、遼兵合計約為五萬;而清軍當時的全部兵力為十萬,除了攝政鄭親王濟爾哈朗率領滿、蒙八旗軍隊三分之一留守瀋陽一帶外,多爾袞所統滿、蒙、漢軍隊大約為七八萬人。自然,在三支軍隊中清軍戰鬥力最強;吳三桂部是原明朝官軍中的精銳;大順軍是自1641年(崇禎十四年)迅速擴展起來的隊伍,大部分兵員素質不如清方,但是,他們是一股新興勢力,紀律嚴明,富於朝氣,不像明朝官軍那樣腐敗。由此可見,集結在北京地區的大順軍擊破吳三桂、高第部原明朝關、遼兵是綽有餘裕的;很可能李自成入京之時調集的兵力也僅滿足於此。而介於順、清之間的吳三桂部則具有舉足輕重之勢:降順則李自成的兵力約為來犯之清兵一倍,而且山海關要隘不致拱手讓敵,即便在同清軍作戰中局部失利,大順政權可徵調的增援兵力較清方要大得多;吳三桂叛投清方,雙方兵力對比和態勢就顛倒過來,清、吳聯軍在數量上也占了優勢。大順政權在政治、軍事上的失策,導致了山海關戰役的失敗和北京、畿輔、山東等地的易手。
四月十三日晨,大順軍由北京向山海關進發。行至三河縣遇到了吳三桂派來的使者,謊稱吳三桂仍願意投誠,請求緩師。在這關鍵時刻,李自成又一次受騙了,他派明朝降官密雲巡撫王則堯以兵政府尚書的官銜去山海關同吳三桂談判,隨即放慢了進軍速度。從北京到山海關大約五天可達,大順軍卻在八天之後即四月二十日才進抵關西。這時,才知道王則堯已被拘押,吳三桂和高第的軍隊在關內沿石河一線做好了作戰準備,除了武力解決,沒有招降餘地了。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時(約為八時),山海關戰役開始。李自成為了全殲關遼兵,防止吳三桂部被擊敗後引殘部出關降清,作出用兵部署:把主力放在石河西,另外派遣部分軍隊包抄至關內外,進攻山海關的東羅城、西羅城、北翼城。雙方激戰一晝夜,到二十二日上午吳三桂軍已有不支之勢,據守北翼城的一支吳軍向大順軍投降。吳三桂見情況危急,親自帶領部分兵馬和當地鄉紳衝出關門,請清軍立即參戰。多爾袞統率的清軍二十一日晚駐營距關城十里,二十二日晨進至離關城僅二里的威遠台(在名叫歡喜嶺的小丘陵上,今名威遠城,實誤)觀戰。經過幾天的使者往返和親身考察,多爾袞對吳三桂的處境和降清誠意已洞然於心。吳三桂到後當即“賜坐賜茶,面諭關門為第一功”。他對吳三桂等官紳說道:“汝等願為故主復仇,大義可嘉。予領兵來成全其美。先帝時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我兵進關,若動人一株草、一顆粒,定以軍法處死。汝等分諭大小居民勿得驚慌。”接著又吩咐吳三桂:“爾回,可令爾兵以白布系肩為號。不然,同系漢人,以何為辨?恐致誤殺。”說完,讓吳三桂立即回關準備接應,同時下令清軍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進關。

清兵入關

清兵進關後,見大順軍從北山至海邊排列成一字長蛇陣,多爾袞即令清軍沿近海處鱗次布列,吳三桂軍排列
清軍入關時的疆域
於清軍的右邊,採取重點突破戰術。這時正值大風揚塵,能見度很低,清軍得以從容布陣。少頃,風止,多爾袞一聲令下,清軍呼嘯出擊,萬馬奔騰,飛矢如蝗。大順軍雖拚死抵抗,但強弱易形,兵員同吳三桂軍已鏖戰一晝夜,面對以逸待勞的清軍很快就被擊敗,陣容大亂,大將劉宗敏也負了傷。李自成立馬小崗阜上見敗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時,李自成決定將吳襄處斬。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殺吳三桂家屬三十四口,可見李自成對吳三桂的勾引清兵、叛變欺詐極為痛恨。而吳三桂卻在山海關戰役剛剛結束就率領關遼軍民剃髮降清,由多爾袞承制封為平西王。
山海關戰役是明清之際直接影響全國局勢發展的一場關鍵性戰役,對於推翻明朝後究竟是由大順朝廷還是清朝廷統治全國關係重大。戰役的結果是清勝順敗,根本原因在於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目光短淺,政策和戰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錯誤。山海關戰役的意義標誌著:一、大順軍的歷史使命從此由推翻明王朝轉變為抗清鬥爭;二、清廷統治者夢寐以求的入主中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三、以吳三桂為倡首在漢族官紳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擁清派。

平定農民軍

主詞條:清滅大順之戰、揚州之戰、潼關之戰清滅大西之戰
李自成大順軍於山海關戰敗後,被迫撤離北京,退往豫、陝,以西安為都,組織山西河南陝西湖北各地大順軍抗清作戰。順治元年十月,多爾袞命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兵3萬餘,經山西入陝;命豫親王定
清世祖順治皇帝
國大將軍多鐸率兵2萬餘,由河南趨陝,兩路合攻西安。十二月,多鐸部從孟津渡過黃河,連破洛陽、靈寶等地,進逼潼關。大順軍於潼關設重兵防守,力圖拒清軍於關外。清軍在潼關連戰十餘日,後調來紅衣大炮攻關。二年正月,攻占潼關,直指西安。此時,阿濟格部亦已由山西渡過黃河,攻占綏德延安等地。為脫離腹背受敵的危局,李自成主動放棄西安,率部退入豫陝鄂三省交界的商洛地區,繼續抗清。清廷見大勢已定,便抽調多鐸部轉兵東南,命阿濟格部繼續追擊大順軍。五月,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大順政權亡。清軍相繼攻占豫、陝、鄂。大順軍餘部在李過、郝搖旗、高夫人等率領下,後與南明聯合繼續抗清。
大順軍占領北京後,腐集在江南的明朝官僚於五月間扶植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擁兵數十萬。朱由崧命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督師揚州,總兵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高傑分守江北,企圖保住半壁河山,與清朝分南北而治。然而,弘光政權建立伊始便陷入激烈的黨爭,同室操戈,無暇防務。唯有史可法忠於職守,積極備戰。二年正月,多鐸由西安轉兵東南,進攻弘光政權。三月,清軍攻占歸德(今河南商丘);四月,分兵進攻徐州、亳州(今安徽亳縣),兵鋒直指兩淮。明督師史可法於揚州指揮軍民拚死抵抗,堅守l0天,後城破被殺。此後,清軍幾乎未遇抵抗。五月,清軍渡過長江,占領南京,在蕪湖(今屬安徽)俘獲朱由崧,弘光政權亡。由於清廷強制推行“薤發”政策,江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剃髮鬥爭,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多爾袞先後調兵24萬,鎮壓了江陰號稱40萬軍的反抗;鏇又三次屠殺上海嘉定抗清民眾,史稱“嘉定三屠”。不久,清廷改變政策,在分兵掠地的同時,派兵部尚書洪承疇經略江南,以漢治漢,實施摺撫,方安定了江南局勢。

定鼎北京

主詞條:清廷遷都北京
當清軍占領北京,開始向大順軍進攻時,張獻忠於當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控制四川,威脅
北京皇宮午門
陝、鄂。二年十一月,江南已定,多爾袞命駐西安的內大臣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並派固山額真巴顏等率部相助,由陝西往攻大西政權(參見清滅大西之戰)。該部清軍在漢中地區遭到大西軍攔阻,進川未果。三年(1646年)正月,清廷命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擊敗漢中農民軍,於十一月入川(參見豪格平川陝之戰)。張獻忠率眾數十萬北進西充,豪格命鰲拜、準塔等為先鋒,自率主力隨後,於二十七日黎明追及大西軍,張獻忠被射殺。接著,清軍分兵出擊,連破大西軍營130餘處,殺傷數萬人,占領四川。大西政權亡,餘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等率領,轉入雲、貴地區繼續抗清。

攻滅南明

主詞條: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滅弘光政權

弘光政權被消滅後,明唐王朱聿鍵於二年閏六月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魯王朱以海稱監國於紹興。浙、閩
清朝武士
地區抗清鬥爭日益高漲。三年二月,清廷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率部進攻浙、閩。五月,清軍至杭州,陳兵錢塘江上。朱以海沿江設防連綿數百里。六月,清軍渡江,占領紹興,朱以海逃亡海上,魯王政權亡(參見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清軍占領浙江大部。八月,博洛兵分兩路,由衢州(今浙江衢縣)、廣信(今江西上饒)進攻福建(參見博洛平福建之戰)。操縱隆武政權的鄭芝龍秘密降清,撤除入閩關口仙霞嶺(今屬浙江)之防守。博洛部長驅而入,二十八日攻占汀州(今福建長汀),俘殺朱聿鍵,隆武政權亡(參見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九月,清軍占領福州,分兵撫定全閩。

滅隆武、永曆政權

主詞條:孔有德平湖南之戰清平雲南之戰
隆武政權滅亡後,當年十一月,廣東建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朱聿建稱監國於廣州,年號紹武;桂王朱由榔肇慶繼位,年號永曆。二者互爭帝統,相煎火併。此時清廷已命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率部進攻湖廣兩廣。命佟養甲、李成棟領兵由閩南攻廣東。十一月,李成棟攻占潮州(今廣東潮安)、惠州,十二月占領廣州,朱聿?自縊身死。紹武政權亡。時大順軍餘部李過郝搖旗等及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等,先後與南明聯合抗清,軍勢大振,與清軍在贛、湘、兩廣地區展開拉鋸戰。激戰四年,清軍孔有德部攻占廣西尚可喜部重占兩廣地區。
這時,孫可望,李定國率大西軍餘部兩路出師,進攻湖廣、四川,數月內拓地數千里,迫定南王孔有德自盡,又陣斬敬謹親王尼堪,局勢為之一變。十年五月,洪承疇受命經略湖廣、雲、貴等省,制定了嚴防重鎮,互為犄角,先安湖廣,後平雲貴的方略,基本上停止了大規模的攻勢作戰。雙方相峙近四年,後孫可望與李定國內訌,孫可望於十四年九月戰敗降清。清軍乘南明內亂,人心未定之機,發動大規模進攻。十五年四月攻占貴陽,隨定貴州全省。九月,清信郡王鐸尼奉命至貴州主持西征軍務,分北、南、中三路向雲南進攻:北路由吳三桂率領,自遵義七星關;南路由卓布泰率領,自乎浪(今都勻)經安隆所;中路由鐸尼親率,自平越經關嶺鐵索橋。十六年正月初三,三路會師占領昆明永曆帝逃往緬甸。十七年八月,清廷以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統兵往雲南,會同吳三桂等部追擊永曆帝。十八年九月,清軍分兩路,右路由愛星阿、吳三桂率兵5萬出隴川、勐卯(今瑞麗);左路由馬寧、王輔臣率兵2萬出姚關。十二月,吳三桂部至緬甸境,索獲朱由榔,班師昆明。永曆政權亡。

肅清東南沿海

主詞條: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鄭成功抗清之戰清收復台灣之戰
在東南沿海,永曆政權的另一支柱鄭成功部,以福建金門、廈門為基地,先後三次北伐,屢與清軍作戰,互有勝負。此時亦進軍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建立抗清基地,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部降清。

夔東十三家軍抗清

李來亨抗清

順治七年冬,大順軍忠貞營由李來亨及黨守素率領,從廣西輾轉至夔東,與先期進駐該處的劉體純、郝搖旗、袁宗第、塔天寶、馬騰雲等大順軍餘部會合,逐步聯合南明王光興、賀珍、楊啟明及地方反清武裝首領譚
康熙帝
文、譚詣、譚宏等共13部,奉南明永曆年號共同抗清,謂“十三家軍”。最盛時眾至20餘萬,活動範圍以興山縣(今屬湖北)茅麓山為中心,地跨大巴山、武當山、巫山、荊山四大山系、20餘縣。劉體純、袁宗第等部駐於巴東及夔州地區,稱西線;郝搖旗等部駐於房縣為中心的地區,稱北線;李來亨等部駐於興山茅麓山區,稱東線。為鞏固這一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的抗清基地,十三家軍安撫百姓,恢復生產,組織屯墾,發展貿易,解決物質困難,為長期堅持鬥爭創造條件。十三家軍接受永曆朝廷封爵官職,有時在戰略上也與永曆朝廷的主要支柱大西軍餘部相互支援。由於地域阻隔和派系之爭,各部之間缺乏統一指揮。儘管如此,十三家軍建立的抗清基地,扼控長江航道,使清軍只能從陸路北經陝西或南經廣西進兵西南,抵禦了清軍武力圍剿,有力地牽制了南下清軍。
康熙元年(1662),以大西軍為主體的西南抗清鬥爭失敗,東南沿海抗清勢力也因鄭成功病卒而削弱。同年九月,清廷集中兵力,三路圍攻夔東十三家。東南路由湖廣提督董學禮統兵3萬,西北路由陝西提督王一正統兵3萬,西路由四川總督李國英統領。二年正月初三,李國英率軍渡大寧河(今四川巫溪東),袁宗第被迫放棄大昌(今屬四川),撤入深山茶園坪。據守大寧(今巫溪)的賀道寧率部出降。清軍乘機進攻茶園坪。袁宗第寡不敵眾,傷亡2000餘人,率餘部轉入鄂西同郝搖旗部會合。與此同時,董學禮部攻占長江通道香溪口(今湖北秭歸西)。正月上旬,王一正率軍進攻郝搖旗部,占領竹山、竹溪。二月,郝搖旗部在房縣赤土坡、鄧川峪兩次作戰失利,被迫於六月間放棄經營12年的房縣基地,轉入川、鄂交界的吳家垣子同劉體純部會合。

劉體純、郝搖旗抗清

劉體純、郝搖旗在清軍三面進逼、基地逐漸縮小的處境下,決定聯合李來亨部對清軍實施反擊。七月廿三,
清朝前期疆域
李、劉、郝三部出清軍不意,合力奮擊,大敗進至興山縣的董學禮,迫其率殘部逃回夷陵(今湖北宜昌)。李、劉、郝諸部乘勝聯舟西上,反擊李國英部。八月廿五,李來亨等率軍造雲梯,挖地道,進攻巫山城,數日未下。九月初七黎明,與出城的李國英部決戰失敗,傷亡將士7000餘,次日被迫撤退。十三家軍活動餘地越來越小,處境日趨不利。是年秋,清廷又增派滿洲八旗兵參戰,命西安將軍傅喀禪統駐防兵由陝入川;以穆里瑪為靖西將軍、圖海為定西將軍統京師勁旅萬人往湖廣。十二月下旬,劉體純在巴東縣陳家坡連遭失敗後自縊。接著,郝搖旗、袁宗第在黃草坪作戰中被俘殺。是年冬,王光興、馬騰雲、黨守素、塔天寶相繼降清。李來亨部被20萬清軍重圍於茅麓山,同外界聯繫隔絕,相持數月,糧草不濟,於三年夏兩次突圍未成。八月初,李來亨拒降,合家自焚,所部大多戰死。
此戰,歷時14年,十三家軍主動出擊,流動作戰,多次粉碎清軍圍攻。但因力量懸殊,加之各部之間缺乏統一指揮,被清軍各個擊破而告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