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憲宗

清憲宗,愛新覺羅·溥儀(1906.2.7-1967.10.17),清朝皇帝,清宣統(末)皇帝,通稱宣統皇帝,或末皇帝,也被尊為清遜帝,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姓名:愛新覺羅·溥儀
年號:宣統
廟號:憲宗(恭宗)
諡號:襄皇帝(愍皇帝)
在世:1906年—1967年(61歲)
在位:1908年—1912年(4年)
簡介

溥儀墓

愛新覺羅·溥儀(1906.2.7-1967.10.17),清朝皇帝,清宣統(末)皇帝,通稱宣統皇帝,或末皇帝,也被尊為清遜帝,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之意。英文名henry,滿族。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鹹豐帝之弟淳賢親王)之孫、載灃(醇親王)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榮祿之女)。光緒(伯父)死後繼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改造成為新公民,後因患腎癌而去世,享年61歲。火葬後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側室,時任總理周恩來指示移放於正室,後又移葬華龍皇家陵園
年輕的溥儀
宣統帝溥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正月十四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胞弟載灃的長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大臣將此事告知光緒皇帝後,因為溥儀是自己的親侄子,又讓自己的親弟弟監國,光緒皇帝十分滿意。接著,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初次登上了清朝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即位時僅3歲。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但保留非統治皇帝的名義,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宣告了清朝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
1917年,溥儀來到天津。6月,張勛帶領辮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保皇黨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儀復辟。12日,在全國一片聲討中,溥儀再次宣告退位。復辟期間曾有一架共和飛機在紫禁城上空投下小炸彈而導致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溥儀被逼宮後,日本各大報章都刊登出同情溥儀的文章,為以後建立偽滿洲國造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八國聯軍的時候派兵最多,打得最狠的就是日本。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
滿洲國政權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執政,溥儀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滿洲國執政,建年號為“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3月1日登基,是康熙和德宗光緒的縮稱,意在紀念,並寄託了續承清朝基業之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二戰後,溥儀被定性為戰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受到了約十年的“革命教育”與“思想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始終未能留下後代。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民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曾榮獲1988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候。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逝世。
也有說法,溥儀因癌症逝世,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規火化,而不是他的祖先的遺體所採取的的土葬。火化後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1980年5月29日,即溥儀去世13年後,中國政府為溥儀舉行了追悼會。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儀的遺孀獲準將他的骨灰入葬位於清西陵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華龍皇家陵園位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崇陵旁邊,距離崇陵後圍牆僅200米,華龍陵園是一個由個人經營的商業性的公墓。
溥儀生前就有入土為安的願望,清西陵也是溥儀生前就確定了的葬身之所。溥儀葬入此陵園,是他的第五個妻子李淑賢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賢親自主持辦理的。

溥儀墓

1997年6月9日李淑賢女士去世。
關於溥儀的廟號和諡號: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的稱呼都是宣統帝或者清廢帝、末代皇帝、遜帝等,因為他沒有廟號和諡號,畢竟清朝被製取了,繼承它的中華民國及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給他上廟號和諡號。
但溥儀畢竟是末代皇帝,貨真價實地做過三年的清朝皇帝,所以愛新覺羅家族在台灣的後裔在台灣的後人在1967年給溥儀上了廟號“憲宗”和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宣國公(此人身份有待進一步核實)”的建議下,於2004(一說是2002年)重新給溥儀上了廟號和諡號,廟號曰:清恭宗;諡號曰: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尊骨灰奉安處(在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為“獻陵”, 尊婉容為“孝恪愍皇后”,譚玉齡為“明賢皇貴妃”,李玉琴為“敦肅福貴妃”,李淑賢為"孝睿愍皇后".
按諡法,行善可記曰憲 ,在約純思曰憲 ,聖能法天曰憲, 聖善周達曰憲 ,創製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 ,文武可法曰憲 ,聰明法天曰憲, 表正萬邦曰憲 ,懿行可紀曰憲,儀范永昭曰憲, 表正萬邦曰憲,博聞多能曰憲 ,賞善罰惡曰憲;闢地有德曰襄, 甲冑有勞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 ,執心克剛曰襄 ,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知過能改曰恭,遜順事上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使民折傷曰愍 ,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 危身奉上曰愍,在國遭憂曰愍, 在國逢艱曰愍 ,禍亂方作曰愍 ,使民悲傷曰愍。從諡法解釋來看,後一個廟號和諡號還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溥儀的一生。
溥儀的五位妻子
1994年,原籍山東泰安的海外華人張世義在易縣西陵境內投資修建陵園,命名為華龍皇家陵園。並與溥儀的第五位妻子李淑賢聯繫,商議將溥儀骨灰遷葬於陵園內,李淑賢女士為了完成溥儀的遺願表示同意。兩廂情願並簽署協定書。李淑賢返京後即到八寶山辦理遷葬溥儀骨灰的手續,並確定在1995年1月26日將溥儀安葬清西陵。
溥儀選妃時,一共看了四個人的照片,他覺得“每位都有個像紙糊的筒子似的身段……實在也分不出俊醜來”。婉容成為皇后,把文繡擠成妃子,是皇太妃鬥爭的結果。婉容猜嫉、排擠、詛咒文繡,雖然得逞,卻使溥儀心生反感。其後婉容與下人李體育、祁繼忠私通並生下一女,此令溥儀大為惱怒,讓人將新生兒填進鍋爐燒化。後來,婉容由於吸毒導致病弱不堪,於日本投降的第二年病死在長春。
文繡不到十四歲就來到溥儀身邊當“宮妃”,後來文繡衝破禁錮,歷經艱難,與溥儀實現離婚。這種“休夫”的膽氣和行為,在中國封建史上恐怕是唯一的例子。《我的前半生(全本)》中首次披露“文繡離婚與清室立約”的圖片。
溥儀為了懲罰婉容,把新貴人譚玉齡“像一隻鳥似的養在宮裡”。後譚玉齡因其天真直率的性格,贏得溥儀好感。譚玉齡的突然病死,到底是得傷寒而死,還是為關東軍所害,至今還是個謎。《我的前半生(全本)》中披露了溥儀在譚玉齡照片背後的題字“我的最親愛的玉齡”。
福貴人李玉琴,是溥儀堅決不要日本血統妻子的產物。李玉琴曾經在關東軍大崩潰時,與溥儀一起共同逃亡。後來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期間,李玉琴曾多次探望溥儀,通了許多信件。最後,李玉琴還是向溥儀提出了離婚。
婉容、文繡是合法而有名份的皇后、皇妃,且同時入宮,生活內容交叉。譚玉玲和李玉琴是溥儀在偽滿當“康德皇帝”時期冊封的偽貴人,我們雖然不能承認她倆在偽宮中的名份,卻不能不把這兩位女士看作是溥儀的妻子。還有溥儀特赦後戀愛結婚的妻子李淑賢。這幾位女士,卻共同經歷了溥儀生平中那一段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作為清朝的皇后和皇妃,作為按清朝禮儀制度冊立的偽貴人,她們的婚姻家庭生活不能不表現清朝的遺風,不能不留有愛新覺羅皇族的深深印痕,婉容、文繡和譚玉齡都出身名門望族,在清朝是被認為具有“高貴血族”的女性;李玉琴雖然生在平民之家,卻曾長期生活在破落的皇族家庭里,她們是在中國興旺了將近三百年而終於走向衰亡的愛新覺羅皇族的最後一批代表人物,我們研究皇族的敗落,她們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證。
作為具有皇帝身份的男人的妻子,她們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了幫助丈夫實現清朝帝國的中興而做了種種努力,同時也在實踐中逐步認清了日本軍閥的嘴臉。婉容在鬼域中掙扎過,文繡因政治裂痕而跟溥儀分手,譚玉齡在枕邊給丈夫講述日寇的殘暴,李玉琴在溥儀受日本窩囊氣的時候給他唱歌、講故事……她們生活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和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在她們的生命的日曆上寫下了日本導演偽滿的事實。
作為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皇妃、“貴人”和妻子,她們各自的生平道路都交叉在溥儀人生途程的最本質、最深刻的一段上,所以從她們的經歷中不但能找到最真實、最可靠、與普通人一樣食人間煙火的溥儀,而且能找到擅於在複雜形勢中變幻臉譜的溥儀的真正政治面妃。因此,研究溥儀的生平也離不開他的五位妻子的生平。
作為具有某方面典型意義的婦女界名人,她們的喜悅和哀怨,她們的理想和結局,無不可以歸放到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當中,婉容、文繡和譚玉齡都是從血淚中走過來的,一個瘋了,一個跑了,一個死了。她們的悲劇既是由封建社會道德觀念釀成,也是外來侵略勢力刺激、催化的結果,因此不能說這只是一些弱女子的個人悲劇而是民族歷史上一幕軟弱怯懦、任人宰割的悲劇。李玉琴因與溥儀保持婚姻關係的十二年橫跨兩個時代,她才在經歷痛苦與坎坷之後被新中國改變了命運;李淑賢則是作為公民的妻子而給溥儀送終的,他們夫婦間溫馨的感情構成一幕永恆的喜劇,被這喜劇折射著的,當然是全新的時代、全新的社會和全新的觀念溥儀被特赦之後,作為普通公民的溥儀與普通公民李淑賢結婚。這是溥儀最後一位夫人,這段婚姻一直延續到了溥儀去世。
清朝皇帝近親結婚惹下絕後之禍
光緒帝前朝皇帝載淳,二十歲死去,身後沒有留下一男半女。認為皇帝死時皇后阿魯特氏已懷有龍種的,只是野史之說,正史未見確鑿材料。滿州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結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晉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於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舉行大婚典禮,因得性病死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單從大婚之日算起,他與眾多的后妃宮女生活了兩年零三個月時間,居然沒有留下一點骨血,已屬不可思議。
光緒帝本人三十八歲死去,身後竟然也沒有留下一男半女。這太不正常了!
光緒帝娶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兩名,身邊還有成群的妙齡宮女。他於光緒十四年十月(1888年11月)大婚,至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囚禁瀛台,近十年時間,雖然政治上難以伸展手腳,基本上是個傀儡皇帝,但性生活還是有較大自由度的,尤其與他寵愛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稱甜美。
光緒帝被幽禁在瀛台期間,皇后葉赫那拉氏還是伴著他。光緒帝住涵元殿,皇后住在對面的扆香殿。葉赫那拉氏入主後宮幾十年,光緒帝對她幾乎沒有興趣,但也絕不是沒有碰過半個指頭,史家說“承幸簿”很少留下光緒帝與皇后的性生活記錄,“很少”不等於沒有,儘管極有可能這是皇帝受“親爸爸”所懾的逢場作戲。不幸的是,皇后也未能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雖然她為此想得心酸,想得發狂。
光緒帝,他的后妃們,慈禧太后,都渴望得到龍子,或者得個鳳女也好,然而心都盼酸了,希望終於變成絕望。
愛新覺羅氏皇族悲哀連連。據史料記載,光緒帝繼位人宣統帝溥儀,活了六十二歲,也是絕後。
接連三朝皇帝都沒有留下一男半女!是不是忘了記載?相信史學家們不至於疏忽到這等地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入主中原二百餘年,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的愛新覺羅氏皇族,必以皇帝有生育能力為榮。如果沒有長大成人的皇子,即使曾經有過夭折的兒子,哪怕有過夭折的女兒,史學家們都會不吝筆墨給予鄭重記檔的。皇帝有生育能力,這是至尊皇帝全部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史官膽敢將其疏忽,他有幾個腦袋?
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三朝皇帝個個絕後。人們不禁要問:愛新覺羅氏皇族到底怎么啦?清朝到底怎么啦?
對此,廣泛涉獵有關史書、傳記,未見研究結果。探討這三位皇帝為什麼沒有生育能力,雖然對研究清史,尤其對研究清朝皇權統治具有重要價值,但難度顯然很大。主要是皇帝本身早就過世,那個時代的御醫不敢探究此事,沒有留下直接的醫學資料,研究很難下手。於是,為何連續三位清帝都未生育,成為一團疑雲,浮懸於史海上空。
從現代醫學角度對其透視分析,能依稀看到相當重要的緣由。
可以說,清代三朝皇帝都絕種,與滿洲皇族的婚姻習俗有關。
按照滿洲皇族的婚配傳統,丈夫死後,允許妻子轉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轉嫁兒子或侄輩。這種原始的婚俗,把女人當做一種財富和交配工具。努爾哈赤死前曾囑咐:俟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福晉是指努爾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有人認為,努爾哈赤所說的“收養”,是指自己死後將嫡妻歸兒子代善所有。皇太極時代,莽古爾泰貝勒死後,他的眾多妻子分別分給侄子豪格和岳托;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類貝勒死後,其眾多妻子中的一個被第十二子阿濟格納為妻。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極的親弟弟,論輩分多爾袞是豪格的親叔叔。但豪格娶的嫡妻博爾濟錦氏,是叔叔多爾袞其中一個妻子(元妃)的妹妹。侄子豪格死後,其嫡妻博爾濟錦氏在叔叔多爾袞逼迫之下,被多爾袞納為妻子。
皇太極及其兒子順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建州女真的領頭人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的女兒為側妃,開與蒙古部落聯姻之先河。後來,他的四個兒子都娶蒙古女子為妻。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為了對付強大的明朝,積極推進滿蒙聯姻。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後,冊封的五宮后妃都來自蒙古博爾濟錦家族,其中三位漂亮的后妃論輩分乃是姑侄。先是姑姑博爾濟錦氏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嫁給時為貝勒的皇太極,後尊稱為孝端文皇后,生了三個女兒;接著,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僅十三歲的侄女又嫁給當時仍為貝勒的皇太極,後被封為永福宮莊妃,生了順治帝福臨,還生了三個女兒,後被尊為孝莊文皇后;之後,天聰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個二十六歲的侄女,也就是莊妃的親姐姐,也嫁給了繼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極,被封為宸妃,生過一個兩歲即夭的兒子。有人統計,皇太極在位期間,滿洲貴族僅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就達十八次之多。皇太極之子順治帝與其父親一樣,也是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孝莊文皇后的兩個侄女,都嫁給了順治帝,一個封為皇后(即孝惠皇后,後被廢降為靜妃),另一個封為淑惠妃,順治帝娶的這兩個妻子,是他同一個親舅舅的兩個女兒,都是他的表妹;後來,孝莊文皇后的一個侄孫女,又嫁給順治帝為妻,後被封為孝惠章皇后。這就是說,順治帝不僅娶了兩個表妹,還娶了表侄女為妻。而從蒙古科爾沁部首領莽古思的角度來講血緣倫理,他將女兒(孝端文皇后)嫁給了皇太極,又將兩個孫女(孝莊文皇后、宸妃)嫁給了皇太極,後又將兩個孫女(靜妃、淑惠妃)、一個曾孫女(孝惠章皇后)嫁給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福臨。順治帝福臨又搶了自己親弟弟的老婆,為此還逼死了親弟弟。
電影《末代皇帝》
片名:The Last Emperor
中文:末代皇帝
出品: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
年份:1987
簡介
末代皇帝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技巧精湛的史詩巨片。
故事從1950年冬天開始講述起: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 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準備接位。
在香菸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他在監獄裡遇見了他的胞弟溥傑,於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養心殿院中,溥儀和溥傑玩得正起勁。他已長到7歲,但還在吃乳母的奶。他已經懂得手上握有無上的權力,並開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監們。這時傳來訊息,辛亥革命成功,溥儀被廢黜,他只是“紫禁城內的皇上”了。
1919年,英國教師莊士敦受聘入宮,14歲的溥儀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在莊土敦任教的4年裡,溥儀不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發生改變:學會了騎腳踏車,戴上了眼睛,剪掉了辮子,穿上了西服,學會了跳舞、打網球,並且朦朧地嚮往西方的民主政治。儘管他在1922年仍按舊制娶了婉容為“皇后”,文繡為“皇妃”,但他的心已飛向英國,飛向牛津大學。
鏡頭又閃回監獄。溥儀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歷史:1924年夏天,一隊馮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圍了故宮,迫令溥儀遷出紫禁城。溥儀在莊土敦陪同下,帶著婉蓉和文繡第一次進入了宮外的世界。在日本人的庇護下,溥儀到了天津。不久後,文繡恥於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日本人加緊了對溥儀的控制,一個名叫東寶的女特務被派駐在婉容身邊,莊土敦也不得不於1931年離開了溥儀。1934年,日本侵吞了東北三省後,便要求溥儀出任所謂“滿洲國”的皇帝。一心想復辟的溥儀不顧婉容,陳寶琛等人的勸戒,以“中國背棄了我”為理由自願去長春登上了“滿洲國皇帝”的寶座。婉容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越來越遠,當她和司機的姦情敗露,私生的孩子被燒死後,她精神失常,被日本人送走了。溥儀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岡的監護下,嘗夠了當兒皇帝的屈辱滋味。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滿洲國”解體,溥儀出逃未遂,在長春機場上被蘇軍俘獲,才結束了他的醜惡的“前半生”。
在溥儀交代他的罪惡歷史時,鏡頭不時回到監獄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關押期間,溥儀已從一個連衣服都不會穿的“皇上”鍛鍊成一個能自理生活並從事一些輕微勞動的平民。1959年,溥儀被特赦了。
溥儀獲釋後在北京植物園任職。8年後的某一天,“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生活中的一切秩序,甚至連紅綠燈的含義也都被顛倒了過來,溥儀在騎腳踏車回家的路上忽然遇到了一隊被五花大綁、紅衛兵押著遊街的“牛鬼蛇神”。溥儀無比驚訝地發現,在那頭戴高帽、脖上掛著名牌的一群人中,居然有當年戰犯管理所的所長。溥儀急忙上前告訴紅衛兵說:“同志,你們一定弄錯了,我認識這個人,他是好人。”紅衛兵回答說:“他是皇帝的走狗,修正主義分子,死不改侮的右派。”被攪糊塗了的溥儀獨行來到故宮博物院。這裡已沒有遊人。他獨自登上太和殿,告訴在那裡守衛皇帝座位的兒童紅衛兵說,“我是中國的皇帝”。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從寶座的座墊下掏出了50年前從陳寶琛那裡取來的蟈蟈籠子。在紅紅的夕照下,一隻蟈蟈從籠子裡爬了出來。
今天,每天都有無數的人來參觀這個過去皇帝的宮殿,在雄偉的太和殿前幾乎每個導遊都會向他們的遊客介紹:“這是太和殿,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3歲的時候在這裡登基,1967年10月17日,他在北京逝世……”
《我的前半生》
末代皇帝、公民愛新覺羅•溥儀於10月17日病逝北京,身後留下了一本極具價值的著作《我的前半生》 。如今已再版40餘次,國內總發行量近187萬冊的這部著作,在溥儀謝世40周年之際,因其著作權、繼承權、專有出著作權紛爭又起,遂至再生波瀾。
在當代出版史上,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問世43年以來,印刷21次,累計印數186.3萬餘冊,而且仍然有長盛不衰的趨勢。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調即“我罪惡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懺悔性質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從家世寫起,一直寫到1957年溥儀參加戰犯管理所組織的社會參觀。溥儀從一個末代皇帝、戰犯到自覺悔罪成為一個新人,思想轉變過程雜亂不清,史實方面也有很多地方敘述得不準確。由於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重視,由於有關方面負責人的積極回響,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獲得了出版的機會。該次出版對歷次出版有所增補,刊發了大量以前未經發表部分。

[編輯本段] 登基到退位

清十二帝最後的一位皇帝,宣統皇帝。宣統皇帝在清朝這十二個皇帝當中,有五個特點,一是十二個皇帝當中最後的一位皇帝,二是登基時年齡最小的一位皇帝。三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四是沒有廟號諡號的皇帝。五是沒有皇陵的皇帝。所以說宣統皇帝在清朝的十二個皇帝當中,有這么五個特點。
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成為清朝國的皇帝其實是歷史的偶然。在光緒帝去世前,皇儲並非是溥儀。
在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想著廢掉光緒,光緒又沒有兒子,程式上怎么做,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就是既繼承同治又繼承光緒,並且傳話,第二年大阿哥和光緒之間要搞一個儀式,就是光緒皇帝要舉行禪位大典,同時舉行大阿哥登極大典,這個時候,發生了義和團事件,載漪就是大阿哥的父親,支持義和團,說義和團是益民而不是亂民,義和團衝到了東交民巷使館區,殺了日本駐華使館的叫杉山彬,還殺了德國公使克林德,事情鬧大了,接著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在慌亂之中帶著光緒西逃,載漪和大阿哥溥儁隨駕西逃,慈禧在逃到大同的時候,懿旨載漪為軍機大臣,又往西走,走了不遠,慈禧變卦了,說義和團和八國聯軍這場亂子,禍首就是載漪,革去載漪軍機大臣職務,遣戍新疆,第二年就是光緒二十七年,慈禧迴鑾,迴鑾的路上,還沒到北京呢,慈禧宣布大阿哥溥儁的父親載漪有了過錯已經進行了處罰,他的兒子不應該再做大阿哥,就廢除“大阿哥”這個名號,回到北京之後,這個大阿哥溥儁就不能在皇宮裡了,歸宗,還歸到載漪名下,這樣“大阿哥”就廢掉了。廢了以後,慈禧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了,光緒又沒有兒子,慈禧和光緒的關係又不好,光緒被囚在中南海的瀛台,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光緒病重,慈禧就又傳下懿旨,讓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將來入繼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

末代皇帝溥儀明信

宣統登基到他退位只有不到四年的時間,他從3歲到7歲,雖然時間不長,朝內朝外發生大事件很多,僅僅《宣統政紀》就寫了一本大書,我想,這三年的時間事情千頭萬緒就是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先生當選為總理,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光緒三十二年,慈禧太后準備做一點改革,但是又說,民智未開,老百姓覺悟不夠,還要往後推推再說,光緒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宣統元年,宣統二年,連續爆發了各地的起義,但是,都失敗了,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公曆1911年10月10日,武漢新軍發動起義,勝利了,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歷史上就稱作“辛亥革命”,接著湖南等各省紛紛回響,不久在南京召開臨時會議,推選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紀年改用公元紀年,廢除宣統年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接著就和清朝政府談判,孫先生決定讓袁世凱接任他的大總統,南北達成了一個協定,就是宣統退位。
宣統退位有一個詔書,這個詔書起草之後,袁世凱看過,隆裕太后看過,最後正式發布,這個很重要,它大意是這樣的:“前因民軍起事,各省回響,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位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遣經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有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國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這么一個重大歷史變革,用了很輕鬆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條件,當時是有條件的,我把這個條件說一下,第一《關於清帝優待條件》,大意是:“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我簡單解釋一下,第一條皇帝的尊號不變,還照稱,但限在宮內,有點像日本的天皇,就一直保持下來了。第二條是錢,每年給四百萬兩銀子,供你們生活費。第三,你們住在故宮裡頭,將來再搬到頤和園住。第四,宮裡頭所有的宮女太監服務人員一律不動,但是不許再招太監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來的財產由民國政府保護,作為辛亥革命,一場革命來說這五條是比較優厚的。
溥儀這一生一共有五個夫人,第一就是“皇后”,郭博勒氏,婉容,達斡爾族人。溥儀跟她結婚的時候,已經不是宣統皇帝了,是民國的國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后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繡,文繡和婉容同一天和溥儀結婚,這個時候溥儀也不是宣統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後來改姓譚名玉齡。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年在長春和溥儀結婚,後來離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賢,李淑賢是1962年結婚的,後來故去了。
溥儀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我們中華兩千年帝制的最後一個皇帝。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到1912年2月12日,總計2134年,溥儀是最後一個皇帝。
兄弟姐妹
弟弟妹妹
溥儀有三個弟弟,七個妹妹,分別如下:
二弟 溥傑(1907—1994年),字“俊之”。娶嵯峨浩,生兩女,享年88歲。
大妹 韞媖(1909—1925年),嫁郭布羅·潤良,無子女,享年17歲。
二妹 韞和(1911—2001年),改名“金欣如”;嫁鄭廣元,生一子三女,享年91歲。
三妹 韞穎(1913—1992年),改名“金蕊秀”;嫁郭布羅·潤麒,生兩子一女,享年80歲。
四妹 韞嫻(1914—2003年),改名“金韞嫻”;嫁趙琪璠,生一對子女,享年90歲。
三弟 溥倛(1915—1918年),四歲夭折。
五妹 韞馨(1917—1998年),改名“金蕊潔”;嫁萬嘉熙,生三子一女,享年82歲。
四弟 溥任(1918年—),字“友之”,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三子兩女,現年92歲。
六妹 韞娛(1919年—1982年),字“芯多”,改名“溥韞娛”;嫁王愛蘭,生一子四女,享年64歲。
七妹 韞歡(1921—2005年),字“芯笑”,改名“金志堅”;嫁喬宏治,生兩子一女,享年85歲。
堂弟
愛新覺羅·溥聰(1956年—),台灣知名政治人物、學者,馬英九重要之幕僚,溥儀的堂弟之一,現年54歲。
堂妹
川島芳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