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陵

清初三陵

清初三陵,是清朝入關前在遼寧省的三座陵墓:永陵、福陵和昭陵。

清初三陵

正文

朝入關前在遼寧省的三座陵墓:永陵福陵昭陵。昭陵於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陵遼寧新賓縣, 原稱興京陵順治十六年(1659)改稱永陵。它在三陵中規模最小,建築規劃簡單,為數祖合祭的陵寢。陵園平面呈南北稍長的凸字形,由紅牆圍成三進院落。前院內並列著肇祖興祖景祖顯祖四座碑亭。中院內中央是面闊五間的正殿啟運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和焚帛爐。主要建築皆為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殿後,即凸出的高台上環列五個墓塚寶頂,葬帝肇祖孟特穆、興祖福滿、景祖覺昌安、顯祖塔克世和其他皇室祖先。
福陵瀋陽東郊,俗稱東陵,是末稱帝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建於天聰三年(1629),占地19萬平方米。大紅門前東西設石碑坊下馬碑華表石獅子。門內神道兩側有望柱和五對石生。隨地勢升高,在山腰平台上布置重檐歇山頂的神功聖德碑樓,後面為一矩形城台,城上雉堞周環。城南門為隆恩門,城樓三層,城牆北面為方城明樓,城四角建有十字脊頂的角樓,與隆恩門明樓相互呼應。城北接寶城,寶城之下為地宮,外觀和雕飾顯然不同於明清官式建築。
昭陵瀋陽市區北部,俗稱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興工於崇德八年(1643),占地18萬平方米,較福陵略小,地勢平坦,後有隆業山。陵園前部是一座四柱三樓的石碑坊,神道略短,大紅門內兩側用六對石象生,其他建築與福陵相似。但昭陵的石象生和石構件的雕飾,較為精緻。

清初三陵清初三陵
昭陵福陵的規制明顯地受明陵的影響。其中昭陵神道石生排列成梯形,利用透視錯覺增加神道的長度感,是其建築處理上值得注意的特點。

配圖

清初三陵清初三陵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