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總包發售”明信片

清“總包發售”明信片

清“總包發售明信片”俗稱躉售明信片。指以比原售價低的價格成批出售的清代第一次、第二次明信片。加蓋"Sold in bulk"(總包發售)字樣。

內容

清“總包發售”明信片清“總包發售”明信片

清“總包發售明信片”俗稱躉售明信片。指以比原售價低的價格成批出售的清代第一次、第二次明信片。加蓋"Soldinbulk"(總包發售)字樣。

歷史來源

清一次片發行後,使用者大多是在華的外國人,從目前存世的清一次實寄片來看, 絕大多數是寄往國外的。其中蓋有德國遠東派遣軍軍郵站戳的實寄片較為少見。1900年 庚子事變,德國參戰,自膠州灣向天津增兵。因戰事頻仍,軍人用郵量增多,德軍郵片 不敷使用,便以清一次片補充。郵寄時一次片的郵資無效,須蓋軍郵站戳方予交寄。大 清郵政的郵資明信片,被八國聯軍的德軍作軍郵片,改變了其民用的性質。國家主權的 喪失,其郵政用品更遭踐踏,斯為歷史見證。

清一次片的印製費用雖然便宜,但質量與同時期的歐洲明信片相差很多。由於卡紙 薄而鬆軟,今天見到的一次片,四個角幾乎都磨禿而變圓,即使新片也難見到四角尖尖 的上品。紙色灰色灰暗,又使桃紅色的圖文失去鮮艷,更顯陳舊。當初,作為日本築地 印刷所駐華代表的費拉爾,為築地攬下這筆業務,築地回給費拉爾多少好處,雖未見史
料記載,但從費拉爾的郵政職業品行不端的史實來看,作如是揣測並不過分。

1899年大清郵政發行第二版郵資片,俗稱“清二次片”。此片改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 司印製。當初籌印一次片時,赫德就想在英國印製。在1896年郵政總辦葛顯禮給總稅務 司的呈文中可見“我知道你傾向於在英國印製郵票和明信片,但是……在英國印刷不能 不賠錢”的字句。可能是赫德對一次片的質量不滿,印製二次片寧可多花錢,也要拿到英國印。

二次片的紙面光滑,紙厚而硬,刷色鮮艷,質量確比一次片強得多。同時還發行了 雙片,這是我國第一枚雙郵資片。雙片的正片印有“如回信須寫於副片”幾個字,副片 附於正片之左,豎連,在郵資圖上面印有“回信”二字。二次片還有一個特徵,在框下 面印有一行小字 “Waterlow&Sons,Limited,LondonWall,London,E,C”(倫敦華德路公司)。中國郵資明信片上印有廠銘的大概僅此一例。

清一次、二次片的圖文均為紅色,為了符合萬國郵聯的有關規定,郵資須為綠色。 此時,一、二次片尚有庫存,銷毀可惜,於是決定集中起來加蓋後打折出售。1907年9月 ,郵政總辦通知各地郵局,將各局庫存的一、二次片退至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福州五大郵局,由這五個郵局用手戳加蓋英文“SOLDINBULK”,即“整批銷售”。由於 加蓋片每次購買不得少於1包50枚,所以一些書刊史料記為“總包發售”。總包發售的一次片食慾僅為原面值的十分之一,二次片則打五折出售。加蓋“總包發售”,杜絕了一些人以打折價買進再按面值價賣出的牟利行為。

內容

加蓋的子由5個郵局自行刻制,其規格形式、字型大小、加蓋位置、加蓋顏色都不 統一。因此,識別“SOLDINBULK”出自哪個郵局,成為清代郵資片研究的一個課題。 現已認為的是:漢口加蓋,斜蓋在郵資圖上,紫色;天津加蓋在明信片左下部,紫色; 廣州加蓋戳多一個長方形的框,黑色;上海加蓋字型較粗,黑色,位置在明信片的上部 或下部。由於加蓋不規範,許多集郵者忽視了它的性質,裨上它和所有的加蓋改值郵資票品一樣,自成一個種。“總包發售”戳記雖沒有面值,這只不過是加蓋改值(貶值 )的形式不同而已。

價值

清二次片的發行量單片為69萬枚,雙片為40萬枚。其中加蓋“總包發售”的單片40.6萬枚,雙片5.6萬枚。在今天的海內外市場上,二次單片較常見,新片價約500-600元 之間;相連的雙片很少見,新片約1000元左右1枚。二次單片有近三分之二加蓋了“總包發售”,但市場上卻很少,賣價高於未加蓋的原片。清一次片在1907年加蓋時已使用了
10年,庫存很少,加蓋“總包發售”者較為難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