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府署

淮安府府署

淮安府府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總督漕運部院以北,面積超過500平方米。

簡介

淮安府署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總督漕運部院以北。其大堂體量為全國之最,面積超過500平方米。

時間介紹

淮安府署的建築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現存衙門原為南宋五通廟,元為沂郯萬戶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總管府府署(現漕運總督部院處)加以修葺為府署。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選址,結果選中了上坂街以北南宋五通廟和元沂郯萬戶府,便加以修建改造,作為淮安府的新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
淮安府署是淮安歷史地位的象徵和見證,其規模宏大。衙內有房屋50餘幢、600餘間,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東路為迎賓游宴之所,西路為軍捕廳,大門外有石獅,照壁、牌 坊等。
此外,據地方史料記載,尚有志清堂,在府治後,為宋楚州守臣孫虎臣書額;籌邊堂,在府治內,亦宋時建,據說當年“輪奐鮮明,甲於鄰郡”。藤花廳後為廚房,廚房工為四桂堂,當為饌堂。
府署內後部,有一園,原名“偷樂園”。知府陳文燭《淮上詩》中有《三月三日 偷樂園》,其序云:“園在公衙後,有亭池、菜畦、修禊之辰,命兒子均圭約其師費以方飲焉。因讀麗水終年公壁間碑:‘水亦憂,旱亦憂,太守之樂偷矣’”。張公名敦仁,嘉靖二十九年任淮安知府。他作過一篇《偷樂園記》,記中說:“堂之北有署,署之內有亭,亭有池,池之上有橋,亭之左右有檜、有槐”。“偷樂”之名即他所取,並立匾額於其中,其《偷樂園記》亦刻石其間。天啟年間,淮安知府宋祖舜認為“偷”字不雅馴,改為“余樂園”。上坂街一酒樓卻因襲了這一園名。
府城與府署
淮安府城有著2200年的建城史。清光緒二十四年,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就誕生在淮安府城駙馬巷內。這裡是中國淮揚菜的重要發源地,歷代為軍事重地 ,有“鐵打的淮城”之美譽,曾並稱淮揚蘇杭為“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淮安自古人文薈萃,城內名勝古蹟星羅密布,淮安府署作為全國僅存之一的古代府級官衙,更是顯其歷史地位。
明清時期的淮安府城,為漕運咽喉,商業十分興盛。城區位於運河岸上,水域廣闊,老城的西部和城北都是多水地區,只有城的中部南北一線地勢較高 。淮安府署就設定在府城中部偏北地區,總督漕運部院設在全城的中部,府學試院、督學部院和山陽縣署則設在中部偏南地區,漕運刑部大堂設在城西南隅。 居中而指揮,形勢有利。
淮安府署曾審理過竇娥案、李毓昌(《天下糧倉》)案等著名案件,文化內涵豐富。辛亥革命後,淮安府署為淮安縣政府所在地,解放後一直為工廠占用。
改革開放後,江蘇經濟飛速發展,淮安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已集重彰顯。 到目前,經過保護性的修繕和周遍環境美化,淮安府署與其前方的總督漕運部院、鎮淮樓連為一體, 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古代官衙景區,雄居古城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