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溪鎮

淤溪鎮

江蘇省姜堰市淤溪鎮,位於泰州市東北郊,鎮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4.8萬人,耕地面積5萬畝,水域面積3.8萬畝。交通發達,泰東河、魯汀河流經境內,興泰公路經境內8.6公里,鎮南首有328國道、有規劃建設中的寧啟鐵路,淤紅公路連線328國道至寧鹽高速公路、淤葉、沈馬、淤港公路四通八達。農業以稻、麥、棉、油、蔬菜為主,副業以養殖業為主,千畝漁場2個,萬畝河溝養殖,有河蚌育珠、太糊銀魚、青蝦、蟹、甲魚等特種養殖;工業以機械製造、冰櫃空調及配件、電子儀表、太陽能熱水器、玻璃製品、服裝繡花、照明器材、醬菜醬品等生產門類為主。

基本信息

淤溪鎮淤溪鎮內建築
江蘇省姜堰市淤溪鎮,位於泰州市東北郊,鎮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4.8萬人,耕地面積5萬畝,水域面積3.8萬畝。交通發達,泰東河、魯汀河流經境內,興泰公路經境內8.6公里,鎮南首有328國道、有規劃建設中的寧啟鐵路,淤紅公路連線328國道至寧鹽高速公路、淤葉、沈馬、淤港公路四通八達。農業以稻、麥、棉、油、蔬菜為主,副業以養殖業為主,千畝漁場2個,萬畝河溝養殖,有河蚌育珠、太糊銀魚、青蝦、蟹、甲魚等特種養殖;工業以機械製造、冰櫃空調及配件、電子儀表、太陽能熱水器、玻璃製品、服裝繡花、照明器材、醬菜醬品等生產門類為主。

氣候

淤溪鎮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積溫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059小時;無霜期215天。作物生長季較長,日平均氣溫高於10℃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3天,高於15℃喜溫作物生長期172天。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農業氣候條件優越。

主要企業

淤溪鎮江蘇淤溪龍溪工業園
江蘇淤溪龍溪工業園

江蘇淤溪龍溪工業園2003年6月開園,位於泰州市東北郊,興泰公路東側,園區規劃面積1500畝,註冊資金756萬元。目前基礎設施已投入800萬元,進園企業11家,全部建成後,固定資產投入達到2億元,將極大地促進資本和產業集聚,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促進經濟的騰飛。

江蘇信成電器總廠

江蘇信成電器總廠內引外聯。發展成為家電生產、機械製造、電子儀表集一體的江蘇省重點成長型企業。擁有“信成”牌系列空調、虹明牌太陽能熱水器、工藝配管、冰櫃蒸發器等10多種系列產品.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員200餘名,擁有美、德、日等世界一流硬體設施測試中心,自行研製開發的新一代“一拖多”系列“信成”空調器獲國家專利,在國內同行享有較高的聲譽。
無公害標準化水產品養殖示範基地

全鎮水域面積3.8萬畝,精養魚塘9600畝,精養、半精養河溝12000多畝,近年來,該鎮立足本地特色,做大做強水上文章,註冊“龍溪”牌系列無公害系列水產品商標,建成了5000畝無公害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確保水產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

旅遊景點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靳潭古亭馬莊法華庵靳潭古亭位於靳潭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主祀鎮水之神真武大帝,是蘇北里下河地區廟會文化的生動見證.以雕刻為主的木質古亭構思精巧,獨具匠心,在中國建築史上堪稱精品。馬莊法華庵位於馬莊村,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嘉道年間重修,現庵內大殿保持清代風格,存有緬玉精雕而成的主祀佛光觀音.法華庵第十三代傳人了中法師現為台北善道寺住持、玄奘大學創辦人、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2001年2月5日法華庵被姜堰市政府批准為佛事活動點,成為泰州市北郊佛事活動中心、旅遊觀光景點。

靳潭古亭

淤溪鎮淤溪鎮古亭
姜堰市淤溪鎮靳潭村保存著的一座完好古亭,其設計製作特色,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清、奇、古、怪。

清,並非單純因為它是清代作品,更主要是另有所因:其一,整座亭從台柱腿腳到飛檐翼角,無論是雕樑畫棟亦或是斗拱昂枋乃至門窗隔扇、滴水瓦當,還有裝飾的人物山水、走獸飛禽,一應數以萬計的部件,皆用清一色柏木精製而成。其二,亭體設計秀麗玲瓏、清瘦挺拔。且看那廊腰漫回、檐牙高啄、昂頭翹首、圍角飛張,宛如窈窕少女,亭亭玉立;再評木作結構,清一色榫鉚企口,其斗角勾心,鑲嵌無縫,渾若天成。細賞花板裝飾:雖圖案古拙、用刀粗曠,卻線條優美、舒展流暢。觀其亭如品清茶一盞,似聆幽樂一曲,清香雋永、回味悠長,大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之意境,故為清。

奇:該亭從製作精美的飛檐翹角,到別具匠心的抬梁式樑柱,以及纖細多姿的斗拱昂枋,加上精雕細刻的金獅圍廊欄桿,都生動地寫出了清代華麗而略顯煩瑣的建築裝飾風格特色。所奇的是,在亭子的台基上,卻又出現了佛教的蓮瓣卷草花紋的須彌座。撐砥基座的老虎爪,做得簡潔精悍,體現的是明代木作簡練的特點。還有那古拙的圖案、古典的題材,都在告訴人們,兩百年前的藝人竟然已經明白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道理,是為奇。

古:亭正面的兩尊粗曠的盤柱金龍,它們張牙舞爪、上下翻飛,活脫一對古樸的漢代龍圖騰。也許為了表現真武大帝的遠古、威嚴,作者又匠心獨運地在亭子的頂尖處安置了一尊古吉祥物———“四不像”(傳說中姜子牙曾騎四不像指揮了周伐商湯的戰爭。大概在藝人心中真武大帝和姜太公系同代人吧)。但無論是何目的,這一設計輕易地將人們的思路拉回到二三千年以前的遠古時代。以此稱之為古。

淤溪鎮淤溪鎮古亭
怪:此亭嚴格說來並非是亭。其上部像亭,下部則又像家具。若稱家具又不確切,其中部留有像轎子一樣的抬槓穿孔,可由八人或十六人肩抬以出遊展示。雖如是,但又絕不是轎。似乎可稱為龕,因為裡面常年供奉著真武大帝神像,形怪。

亭底座的虎爪、虎臉充分體現了老虎的疾惡如仇和八面威風。而兇猛的虎臉上方不是雕刻的王字花紋,卻一下子演變成了金獅捲毛發,頓給人帶來祥和平安的氛圍。觀其上方,兩層十二角飛檐上,各鑲嵌著一尊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出海蛟龍,似乎欲騰飛而去,卻又幻化成躍龍門的鯉魚。寓意深刻,用心良苦。隔扇板以及裙板上雕刻的栩栩如生的明、暗八仙,其雅俗共賞之美自不必說。且看正門上本應是五福臨門的圖案,藝人不知是因為疏忽還是因為匆忙,竟然刻成了四福。

該亭從構思、製圖、選料、木加工、雕刻到油漆、裝金,全出自一人之手,作者技藝大全,足以證明。

該藝人傾畢生之精力只完成了兩座半作品,第三座完成一半時,作者即騰龍西飛,留下半座殘缺作品,成了永久的遺憾。

馬莊法華庵

淤溪鎮法華庵
淤溪鎮的西北部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因該村的地形似馬,所以命名馬莊,又叫馬家莊。馬家莊的東南首有座古老的宗教建築法華庵。法華庵三面環水,東側水面開闊,遠遠望去,水天一色,很有氣勢;西側是村中的一條南北幹道,古今人流熙攘。真所謂左青龍右白虎,應了自然環境的得天獨厚。該庵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約400年。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幾經修繕,依舊保持明代建築風格。上世紀初再次大修,有文字準確記載修繕年代,留下清代中晚期營造法則的不少信息。除了梁架結構的美侖美奐,法華庵還存有不易多得的珍貴文物。

香爐燭台

爐燭台的底座原本是經幢的主要構件,用天然大理石精雕而成。人們現在見到的大理石設施多種多樣,五光十色,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與之相比。先說質地,現時不少的人因為缺少了解,總以為現代建築或構築工程中,選用的所謂大理石材料顏色中看,表面很有光澤,手感非常光滑,因而覺得是高級材料。其實不然,現代所用的大理石都是人工合成的,大批量的生產,五花八門,多的是,但究其質量,遠遠比不上天然大理石理想。古人之所以看中大理石,主要是出於三點:一是質料構成的緊密度高,經得起敲擊磨擦;二是表面色澤柔和滋潤,如清風朗月一樣柔美,又似碧水沉璧一般光潔;三是質料里外一個樣,通體的都是表里如一,刀劈鏨鑿,火星迸濺,顯露出來的內質仍如其表。天然大理石,因為是天作地合,更耐久、更美觀。

經幢

淤溪鎮經幢
法華庵經幢並不全,只剩下三塊構件。村上的老人說,原先的經幢有7塊構件,堆疊起來形成完整的形象,比現在剩下的要高得多。經幢俗稱石塔,整體結構分為3部分:上部是剎蓋,中部為塔身,下部墊有台座。整體高度約為3米,大體與鎮江茅山法華庵差不多,但比揚州的石塔要高得多。姜堰白米鎮西遊村也有一座石塔,其高度與馬莊的這座大略相等。

能看到的雖是經幢構件,但也很值得用心保護。其文物價值主要為兩點:一是歷史價值,二是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明朝末年,萬曆皇帝明神宗任意玩樂,不理朝政,二十多年不接見大臣。國家政治混亂和財政危機達到很尖銳的程度。當時的泰州地區,平民儒學受到京城皇帝的肯定和重視,湧現出了以“泰州學派”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淮南王氏三賢”王艮、王棟、王襞的學術思想和業績不斷深入民心。“百姓日用即道”、“格物致知”等主張得到廣泛傳播,有效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王氏三賢”影響很大,百姓十分景仰。“泰州學派”的創始人大都是學官,作為當時社會的學官,管理宗廟祭祀是其職務的主要內容之一。“泰州學派”倡行“有教無類”的“會學”方式,門生弟子大都是普通百姓,灶丁、樵夫、陶匠、農民等下層社會人群都能受到教育,有益於社會安定。那時,在“泰州學派”賴以產生的蘇中水鄉,寺廟道觀如雨後春筍,成為“會學”的極好場所。聽老人們介紹,老祖宗當年到法華庵上香,能寫字的都帶上紙和筆,到“廟”里聽課很受規矩。這應該是“會學”的雛型記憶,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泰州學派”在中國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法華庵的經幢遺存並不是一般的冰冷石塊,而是鄉土歷史的生動見證。

浮雕

石鼓四周的側面上浮雕二龍戲珠圖案,兩條龍蟠石鼓而踞,龍身對稱平衡毫無差錯,足見開鑿前硃砂繪筆的功底不同一般。龍首之間的火焰珠用高浮雕予以特寫。火焰珠呈半球形,就差滾落下來,體現了高浮雕工藝的操作艱難;火焰珠周圍的五出火焰苗蓬勃向上,左右兩邊的四出火苗尖相互對稱,中心的一出較大,形狀也有變化。火焰珠灼灼燃燒,在祥雲中自在地滾動,引得二龍嬉戲一爭高下。龍的形象很典型,嘴似豬、眼似蛙、須似羊、尾似魚、爪似鷹、四足,全身有鱗,明顯表現為明代龍形象的特點。龍身的線條流暢,淺浮雕、高浮雕結合自如。“高”中有“淺”,更顯龍的赫赫聲威,倒海翻江、興風雨、駕雲霧。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