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鷂式戰鬥機

海鷂式戰鬥機

海鷂式戰鬥機,是英國研發的多用途噴氣式垂直-短距起落戰鬥、偵察和攻擊機,該型機是從鷂GR.MK3改型而來,專供海軍艦載使用。該機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製,1978年8月首飛,1979年6月開始裝備英國海軍。英國海軍共裝備67架。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研製過程

1

1957年,英國原霍克飛機公司布里斯托航空發動機公司(即後來的英國航宇公司)在法國工程師克爾·威布勒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開始研製P.1127垂直-短距起落攻擊機,這一計畫後來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1960年6月,英國政府與公司簽訂了試驗原型機的研製契約,共研製6架原型機,都以一台“飛馬”推力轉向渦扇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第一架P.1127原型機於1959年開始製造,1960年10月開始系留懸停試驗,隨後又進行了自由懸停和常規試飛。第二架原型機裝推力60千牛(6120公斤)的“飛馬”發動機,於1961年9月首次完成懸停到向前飛行的過渡飛行試驗。同年11月失事墜毀。最後一架P.1127於1964年2月參加試飛。

裝備型號

1959年鷂開始進行原型機製造,1960年第一架原型製造完成出廠。問世30年來,鷂可分為三個系列:第一個系列是對地攻擊型,包括鷂GRMK1、GRMK1A和GRMK3,1969年4月開始裝備空軍。第二個系列是雙座教練型,包括鷂TMK2、TMK2A、TMK4、TMK4A和TMK8N等型號,1970年7月開始投入使用。第三個系列是海軍型和出口型,包括鷂MK50、GRMK5、MK52、MK54、MK55、MK60以及海鷂FRSMK1和FRSMK2等。到1993年6月,英國海軍尚擁有37架這種飛機,其中包括2架MK2型。

作戰任務

皇家海軍給海鷂式戰鬥機的作戰任務是:遠程海上巡邏和艦隊防空(高空最大作戰半徑為740公里);對海上和地面目標進行攻擊(最大作戰半徑約450公里);偵察和反潛(低空能飛行1小時,搜尋海域70000平方公里)。海鷂”在每側機翼下保留兩個掛架,機身中心線下一個掛架。機身下裝兩門30毫米“阿登”機炮或新的25毫米機炮組,也可裝先進中距空-空飛彈掛架。

技術參數

以FRS.MK1型為例:

參考數據
機長 14.5米
翼展 7.7米
機高 3.17米
最大起飛重量 11880千克
載油量 3630千克(短距起飛)、2270千克(垂直起飛)
動力系統 一台“飛馬”MK104推力可轉向渦扇 發動機
搭載武器 兩門30毫米“阿登”機炮 5顆453.6千克自由墜落或慢降炸彈 5束集束炸彈 6束“馬特拉”115/11668毫米火箭彈 8顆“波弗斯·萊帕斯”箔條彈 4枚“響尾蛇”、“魔術”飛彈或先進中距空-空飛彈, 2枚“海鷹”空-地飛彈, 或2枚ALARM反輻射飛彈。
參考性能
最大速度 1.25馬赫
巡航速度 0.8馬赫
起飛滑跑距離 305米
作戰半徑 750公里( 高空截擊作戰3分鐘)、 463公里( 對面攻擊)、750公里( 偵察搜尋)
乘員 1人
升限 16,000米

設計特點

動力設計

海鷂式戰鬥機海鷂式戰鬥機
海鷂式戰鬥機之所以能垂直起落,關鍵是其設計獨特、性能優秀的英國羅·羅公司的一台飛馬MK104推力可轉向渦扇發動機。當飛機垂直起飛時,飛馬發動機前後四個噴管轉到垂直向下的位置,在噴氣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產生向上的推力,使飛機垂直上升;短距起飛時,噴管水平向後產生向前的推力,使飛機滑行加速,然後噴管迅速向下旋轉60度,再藉助機頭甲烷噴嘴的作用,使飛機路離地面起飛;此外,四個噴管還可以從向下的垂直位置再向前偏轉8度,這時如果是在地面著陸滑行就可以產生反推力剎車,而如果是在空中飛行就可以使飛機倒退飛行了。機上多個甲烷噴口共同控制和調整飛機的姿態,實現在垂直起落和懸停時對飛機的操縱。

武器掛載

海鷂式戰鬥機武器基本與GR.MK3相同,更改了外掛架,採用了新的彈射投放裝置(ERU),在翼下外側掛架可掛4枚AIM-9“響尾蛇”空-空飛彈(印度海軍型帶馬特拉公司的“魔術”飛彈)。可攜帶兩枚“海鷹”或“魚叉”空-艦飛彈。FRS.MK2還可攜帶2枚ALARM反輻射飛彈。其它配合使用的標準武器還有113.4千克、226.8千克和453.6千克LDGP自由墜落炸彈,113.4千克和226.8千克“蛇眼”慢降炸彈,LAU-10A、LAU-68A和LAU-69A火箭發射器,MK77燃燒彈、APAM集束炸彈/MK7集束彈箱,以及PMBR教練彈掛架。

航電系統

在所航電系統中,加裝“藍狐”雷達是保證海鷂多用途能力的關鍵措施。“藍狐”雷達實際上是為韋斯特蘭“山貓”艦載型直升機研製的“海浪”雷達的發展型,具有4種操作模式:搜尋模式;空對空攻擊模式;空對面攻擊模式;孔徑模式。作為一種直升機雷達的派生型,“藍狐”雷達的性能好不到哪裡去,和現代戰鬥機的高性能PD雷達相比,它可以說是相當簡陋的。但皇家海軍認為,這種雷達緊湊、重量輕(因此可以由輕型的海鷂搭載),廉價,可以滿足任務需要。

機載設備

海鷂式戰鬥機包括兩台柯林斯公司的RT-1250A/ARC超高頻/甚高頻通信電台,R-1379B/ARA-63全天候著陸接收機,RT-1159A/ARN-118塔康,RT-1015A/APN-194(V)雷達高度表,霍尼韋爾公司的CV-3736/A通信/導航/識別數據轉換器,本迪克斯公司RT-1157/APX-100敵我識別器,利頓公司的AN/ASN-130A慣性導航系統,加雷特航空研究公司CP-1471/A數字式大氣數據計算機,史密斯工業公司SU-128/A雙層玻璃平視顯示儀和CP-1450/A顯示計算機凱撒公司的IP-1318/A數字式陰極射線管顯示指示器,費倫第公司的地圖顯示器。

主要改型

“海鷂”FRS.MK1,英國海軍的多用途噴氣式垂直和短距起落飛機。其飛行性能與“鷂”GR.MK3大體相同,能在速度為59.5公里/小時的風中從152米長的平面甲板上攜帶全部作戰裝備起飛。
“海鷂”FRS.MK2,“海鷂”FRS.MK1的改進型。加長了翼梢,加長了機身、改裝了天線和外掛物。改裝了新型“藍雌狐”脈衝都卜勒雷達,具備全天候下視/下射能,能實施多目標攻擊,大大加長了飛彈發射距離,改進了電子反干擾性能。

實戰服役

海鷂式戰鬥機海鷂式戰鬥機
在很多人眼裡,“海鷂”戰機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處於很尷尬的位置,雖然具有垂直起降的特點,但續航力差,火力弱的缺點卻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幸運的是,馬島之戰從某種意義上卻成為“海鷂”戰機的“正名之戰”。1982年在英阿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對抗中,總共28架“海鷂”攜帶美國提供的AIM-9空空飛彈,出動2376架次,以無一損失的紀錄擊落阿根廷包括法制“幻影”在內各型戰鬥機21架(但“海鷂”因地面炮火和事故損失了6架),創下了空戰史上的空前紀錄,也使得“海鷂”戰鬥機從此一舉成名。阿根廷空軍飛行員無不恐懼地把“海鷂”戰鬥機稱為“空中黑色魔鬼”。但真正讓“海鷂”取勝的英雄應該是AIM-9L“響尾蛇”近距空空飛彈,為“海鷂”戰鬥機打贏空戰奠定基礎。
1983年,印度購買了英國的“赫姆斯”號航空母艦,為了滿足航空母艦的需要,先後訂購了23架單座型FRS.MK1和4架雙座型T.MK51。

總體評價

總的來說,海鷂是一個生逢其時的福將。它的出現,是皇家海軍為了保住自己的戰略打擊能力(藉以維護政治地位)而與政府所作的妥協,而實際作戰能力與皇家海軍的期望並不相符。在政府決心裁撤海軍航母時,又被阿根廷推了一把(如果沒有馬島戰爭,航母大概半年後就會開始退役),得以繼續生存。馬島艦隊防空本來效果不好,但因為阿根廷空軍編成結構不適應遠海作戰送給了海鷂21架戰績,結果一舉成名
海鷂式戰鬥機作戰半徑有限,所以總體作戰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這種獨特的起飛方式和降落方式有利於在小型航母上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