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智計畫

海智計畫

中國科協 “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畫”(簡稱“海智計畫”)建設的國內第四個工作基地。自2004年2月啟動開始實施的“海智計畫”,五年來碩果纍纍,並在國家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新篇章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開始發揮中國科協作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視窗的作用。

概況

海智計畫海智計畫

2000年,美國《紐約時報》一篇長篇報導說,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一個新的“人才回流”時代業已開始。據統計,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21.2萬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1978年到1989年,留學回國的只有2萬多人。到了2007年底,留學回國人數已達32萬人。從2萬到32萬,“細流”成為浪潮。

確實,在新世紀之初,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增多,同時,還有不少由於種種原因旅居海外。但是,海外留學人員的心態發生著變化,他們更加迫切地希望參與祖國的建設,願意通過各種途徑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幹。

針對這種情況,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把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作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之後,中國科協適時推出“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畫”(簡稱“海智計畫”),成為回響國家人才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舉措。

2004年2月18日,中國科協印發《關於啟動和實施“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畫”的通知》,成立海智計畫領導小組,提出通過促進與境外的民間科技團體交流與合作,從引進海外智力入手,通過專題研討、短期兼職、項目合作、考察交流、技術培訓和諮詢以及中介服務等方式開展工作,為旅居海外的科技人員回國創業、為國服務搭建平台。

成果

海智計畫海智計畫

中國科協“海智計畫”一經推出,就得到一大批海外科技團體的支持和回響,特別是海外專家、各地科協及有關參與單位,都積極推動“海智計畫”的實施。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重點依託17個分會,開通了“2008北京奧運會海外體育科技資助和服務通道”,開展“2008年北京奧運與運動員心理訓練”項目,直接聯絡並邀請海外中國學者回國參加2008年奧運會心理訓練和心理諮詢工作。  

吉林省,2004年以來,長春、吉林、延邊等主要城市和地區以及一汽集團等大型企業,先後啟動實施了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畫,逐步形成了以“學術報告,主題沙龍,項目對接,簽約服務”為特色的“海外智力服務吉林”品牌活動。截至2008年,吉林省共入選中國科協“海智計畫”項目73項,涵蓋理、工、農、醫等多個領域,內容涉及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生物製藥、光電子信息技術、數碼科技、全民科學素質培養、海內外智力交流及福祉民生等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幾年來,“海智計畫”的工作內容主要有兩類,一是科技項目,一是科技諮詢。海智計畫的工作方式是由海外學子從自己專業和工作領域出發,提出優勢所在,國內基層科協和單位提出需求。 

在2008年中國科協海外智力為國服務團項目洽談會上,海外專家們為洽談會帶來了29個項目,通過洽談,當場簽署了3份項目合作意向書。其中,全日本中國人博士協會副會長趙鳳濟博士與泉州市鐵通電子設備有限公司簽訂的《關於PV移動視頻監視儀合作的意向》,經共同努力,雙方於12月10日正式簽署合作協定。

藉助中國科協海智計畫的平台,海外科技團體、專家學者針對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意見。2008年7月,根據青海省政府提出的“生態立省”發展戰略,青海省科協邀請“海智計畫生態環境專家組”赴青海省,針對三江源地區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與景觀多樣性、青藏高原生態草甸系統、青海省資源產品的深加工、水資源保護等,為青海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諮詢服務,為青海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建言獻策。  

海智計畫海智計畫

旅日同學總會副會長、日本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徐會連博士向甘肅省武威市、四川省涼山州等地推廣先進的實用生物有機農業技術,得到當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受到當地農民的歡迎。該項目已經在武威市成功簽約,進入合作生產階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遼寧省彰武縣隆江牧業公司作為2008年度海智項目的實施單位之一,承擔了徐會連博士em益生菌項目的推廣實驗。徐會連博士及其技術代表兩赴隆江牧業公司開展授課培訓與技術指導。隆江牧業公司在近10個月的生產實踐中,通過使用EM益生菌在種鵝餵養、雛鵝孵化、圈舍除臭和種豬發酵床等項目中進行不同類型的試驗,取得了明顯成效。

美中科技促進會會長、海智專家馬啟元教授自2000年以來,帶領美國紐約地區一批科技、管理、金融、法律界旅美專業人士回國創業,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建立“海外科技創新園”,組建了風險投資公司——時代創投並任董事長,積極吸引海外基金投資中國科技初創公司。目前時代創投已直接投資並參與組建了8家留學生科技公司,並成為微電子行業國內風險投資的引導者。他首創的創投與孵化器結合的“張江模式”已獲得海內外同行認可,被評為“2002年度中華海外留學生歸國人員十大創業人物”,以及2003年國務院僑辦“第三屆海外華僑創業交流會”六個創業典型之一。  

旅居美國科技團體美華學社高煒博士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合作,參加國家科技部973項目“海河流域水循環演變機理與水資源高效利用”,任“海河流域遙感參數反演及生態過程模擬預測”專題負責人。他還參加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大項目課題“西線工程對調水區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及綜合調控技術”,以及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  

海智計畫海智計畫

近年來海外科技團體、專家學者針對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意見,涉及生態、資源、環境、教育、醫療衛生、科技發展、企業創新等諸多領域,其中不乏熠熠生輝的真知灼見和切中時弊的辦法對策。為慶祝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中國科協海智辦在2008年編輯出版了《海外專家諮詢建議專輯》,匯集海外專家提出的80多項建議。 

“海智計畫”還建立了“海智計畫工作基地”,以深入推進該項工作。2005年,依託“海智計畫”,旅居美國科技團體美華學社高煒博士及其團隊與新疆大學共同成立的國際乾旱半乾旱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為新疆人才培養、開展學術交流提供了多種形式的為國服務活動。這是第一個“海智基地”,到目前為止,每年進入基地服務的海外專家學者達數十人次。

此後,“海智計畫”又先後建立了北京市科協海智計畫“首都工作基地”、長春海外學人創業園。  

五年來,“海智計畫”已結出累累碩果。截至2008年11月,共有64家海外科技團體,國內57個地方科協、全國學會等項目主持單位參加“海智計畫”;各項目主持單位先後共申報國內需求項目381項,與海外對接項目156項;共吸引海外專家學者回國服務375人次,涉及IT、農業、教育、生物製藥、新農村建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許多方面。

作用

海智計畫海智計畫

中國科協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即開始把聯繫海外留學人員當作重要的工作內容,與主要留學國家的數十家海外專業團體建立起了緊密聯繫,通過定期舉辦“青年學術年會”、“青年科學家論壇”等活動,搭建起他們與國內交流與溝通的平台,鼓勵並支持他們為國服務、發揮作用。在與海外留學人員聯絡感情和建立友誼方面,中國科協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2005年9月,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在與出席“海外智力為國服務研討會”的海外代表座談時明確指出:“我們要動員全社會的科技人員,做好‘三個服務’工作,這裡也包括海外的科技人員。”

鄧楠說,“海智計畫”這個平台很有自己的特色,這個平台是中國科協與海外科技團體合作,共同促進海外智力為國服務。海智計畫不僅加強了中國科協與海外科技團體的聯繫,也為大家搭建了為國服務的平台,提供了更多為國服務的機會。  

2008年,在出席海智研討會暨聯席會議期間,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周光召表示,為科技工作者服務是中國科協的宗旨,中國科協和“海智計畫”願意根據實際情況,在海外科技工作者為國服務或回國服務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內涵

海智計畫海智計畫

2008年12月,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的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召開了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會議,對在中央、國家有關部門、地方分層次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作出全面部署。  

海外人才引進工作翻開了新的篇章。同時,中國科協“海智計畫”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2009年1月12至13日,在中國科協七屆四次全委會上,提出賦予“海智計畫”新的內涵,調整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把工作重點從以項目為依託提供技術服務轉移到薦才、引才、用才上來,進一步加強與海外傑出華人科技團體的溝通聯繫,建立海外高層次人才信息庫。

中國即將迎來海外人才引進的大潮。在這樣的大潮中,中國科協“海智計畫”將按照新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切實把中國科協作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視窗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不斷推動我國社會發展進步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