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衣局

浣衣局,俗稱漿家房。中國明朝宦官官署名,為宮廷服務的八局之一,有掌印太監主管,下設僉書、監工等員。按:明制,宮人年老退休或有罪者,發浣衣局居住。後來成為犯罪宮女服役洗衣處。註:今漿家房非明浣衣局之地,亦非在皇城外。

特點

浣衣局位於德勝門以西,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由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明史·職官志三》載“浣衣局,掌印太監一員,僉書、監工無定員。凡官人年老及罷退廢者,發此局居住。惟此局不在皇城內。”內官監例有供給米鹽,待其自斃,以防泄漏大內之事。

相關人物

明熹宗乳母客氏於熹宗死後奉旨前往浣衣局受杖,被活活打死。客氏:明熹宗乳母,史稱“奉聖夫人”。天啟七年間與權閹魏忠賢相互勾結。思宗時,太監王文政奉旨抄客氏的家,發現宮女,《明史》上說她“蓋將效呂不韋所為”,這也就是計畫使這些宮女受孕後進於熹宗,生子繼承大明天下,為李代桃僵之計。思宗大怒,令其赴浣衣局,笞死。

與辛者庫區別

“辛者庫”,為清朝設定的官署,是滿文“sinjeku”的音譯,乃管領下食口糧人也。八旗之下一個旗人組織——管領,這是一種包衣組織,而絕不是專門監管罪奴的機構。
辛者庫人分原有的辛者庫人和緣罪入辛者庫的,不能一概認定辛者庫人皆是罪籍。內務府、王公府第、陵寢、行宮、莊屯皆有辛者庫人服勞役
一些小說家所言:發往辛者庫,即是發往浣衣局洗衣服,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明朝二十四衙門

明初,內廷宦官機構開始設立。到洪武年間,明代宦官機構及職官設定已基本形成定製。明代的宦官機構,以“二十四衙門”為基本主體。二十四衙門包括有十二監、四司、八局,不但掌管了宮廷內有關飲食起居的一般事務,還控制了全國的軍政要務。

十二監

司禮監: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內官監:主要掌管採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

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

御用監:掌辦御前所用之物

御馬監:主管內府馬政、掌管“三千戶所”、提督西廠

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

尚膳監:掌管御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

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

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

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

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

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四司

惜薪司: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

鐘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

寶鈔司:掌管造辦粗細草紙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

兵仗局:掌造軍器,包括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

銀作局:負責打造金銀器飾

浣衣局: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

針工局:負責製作宮中衣服

內織染局:職掌染造御用及宮內套用緞匹絹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漿、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