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1822~1864)

洪仁玕(1822~1864)

1859年再度北上,次年4月輾轉到達天京。 同年,洪仁玕還改正太平天國曆法,使之更接近陽曆。 1861年初,出京赴皖、浙催調各軍西征。

洪仁玕(1822~1864)

正文

太平天國後期主要領導者。字益謙(一作謙益),號吉甫。廣東花縣人。洪秀全族弟。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參加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後,從廣東趕赴參加未遇,中途折回。旋再往,又受阻而返。1852年(鹹豐二年)曾被捕,脫險後轉至香港。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後,從香港到上海,謀往天京未能實現,仍返香港。在港時為外國傳教會工作四年,接觸了大量西方科學文化。1859年再度北上,次年4月輾轉到達天京。5月,被洪秀全封為精忠軍師、乾王,總理太平天國朝政。
執政之年,洪仁玕作《資政新篇》,向洪秀全提出一套統籌全局的革新方案。政治方面,針對內部的分散主義,提出禁朋黨之弊,維護集中領導;建議設新聞官,立暗櫃(意見箱),以通上下之情,發揚公議。經濟方面,主張發展交通運輸業,修築道路,製造火車輪船,興辦郵政;鼓勵民間開礦、辦企業,獎勵技術發明;創立銀行和發行紙幣。文化思想、社會風俗方面,主張關閉寺廟道觀,反對傳統迷信,提倡崇信上帝教;設辦醫院、學堂;革除溺嬰、吸食鴉片、婦女纏足等陋習,禁止買賣人口和使用奴婢。外交方面,提議與各國通商,允許外國人來中國傳授科學技術,但不準其干涉內政。這個方案的基本精神是向西方學習,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洪秀全審批,旨準刊刻頒布。但由於當時中國還缺乏使之實現的社會條件和階級基礎,同時,太平天國正處於緊迫危殆的戰爭環境,所以沒有也不可能付諸實施。同年,洪仁玕還改正太平天國曆法,使之更接近陽曆。以後,又相繼發表《英傑歸真》、《軍次實錄》等著作。
1860年春,清軍江南大營加緊圍困天京,洪仁玕與李秀成商定,用“圍魏救趙”之法,襲敵後方重鎮杭州,迫其分兵救援,再集中兵力殲滅江南大營。李秀成成功地指揮了這一戰役,大破江南大營,立解天京之圍。旋洪仁玕提出乘勝進攻蘇州常州上海等地,然後進行第二次西征,即以巨款購買外國輪船組成水師,於長江南北兩岸各派一軍,水陸三路合取湖北,徹底改變西線不利局面。1861年初,出京赴皖、浙催調各軍西征。但東進太平軍克蘇、常繼攻上海時,受挫於外國侵略者的武裝干涉,並且返師不及;購買輪船一舉又未能實現,部分西征軍將帥執行不力,雖奮戰經年,西征計畫終歸失敗。1861年 5月,親自領軍援救安慶,屢戰失利。
洪仁玕與太平天國淵源較淺,無功而驟膺高位,缺乏實際經驗,各將領並不尊重其權威,有時甚至加以抵制。他在宗教思想上與西方教士較接近,與洪秀全的觀念頗有異同。洪秀全初時對他極其信任,後為避免東王楊秀清專權的現象重演,宣布廢除群臣奏摺必須由乾王蓋印始得上奏的規定。1861年9月安慶失陷後洪仁玕被降為副軍師。隨著局勢的急劇惡化,1863年(同治二年),衰弱多病的洪秀全囑洪仁玕盡心扶助幼天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年底,洪仁玕奉命外出調兵解天京之圍,但各將領力圖自保,多不應命。1864年 7月,天京陷落。他迎突圍的幼天王至安徽廣德,旋入浙江湖州,仍為軍師。後又轉移至江西。10月兵敗石城,與幼天王等相繼被俘。11月23日就義於南昌

洪仁玕(1822~1864)洪仁玕(1822~1864)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