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郵電事業

中國近代郵電事業

中國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國家經辦的實行近代管理的通信事業。包括郵政和電信兩部分。是以傳遞信息為主的國民經濟的生產部門,實行資費制度,對公眾普遍開放。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的郵電事業是由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所控制。

中國近代郵電事業

正文

中國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國家經辦的實行近代管理的通信事業。包括郵政和電信兩部分。是以傳遞信息為主的國民經濟的生產部門,實行資費制度,對公眾普遍開放。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的郵電事業是由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所控制。
郵政 儘管太平天國的洪仁玕(1822~1864)最早提出了興辦近代郵政的規劃,清代地方政府又在台灣省首先實行了改驛歸郵;但是,在全國範圍內開辦國家郵政卻是由清政府於1866年委託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辦理的。經過海關兼辦郵遞和試辦郵政階段,終於在1896年3月正式批准成立了大清郵政。1911年郵政脫離海關,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改稱中華郵政。1914年加入萬國郵政聯盟,主要業務包括函件、包裹、匯兌與儲金。1904年全國有郵政局所1319處,1936年增至 72690處。郵政員工1911年有15288人,1936年增至28007人。郵運工具從早期的肩挑、馬馱等逐漸發展為利用汽車、火車、輪船,並開辦了航空郵路。郵路總長度從1904年的 50500公里發展到1936年的584816公里。
在清代和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中國郵政控制在外國人手裡,1928年以後,逐漸轉由國民黨政府控制。但因郵政是獨立經營,絕少受軍閥混戰和政局變動的影響,它贏得了穩定可靠的信譽。它的管理,也具有一些符合近代通信企業規律的長處,如垂直領導、高度集中、全程全網、聯合作業、人有專責、事有定章、紀律嚴明等。財務上,1915年開始有盈利。1930年因儲金匯兌與郵政分離,出現虧損,1935年合併轉為盈利。

中國近代郵電事業中國近代郵電事業
中國近代郵電事業中國近代郵電事業
電信 主要是電報(有線和無線)和電話(市內和長途)等。其中除從1877年起創辦的有線電報和1900年後創辦的市內電話一度是官督商辦、商辦或官商合辦外,其餘全由國家或各級政府經辦(1902~1908年電報也被收歸官辦)。電信與政權關係密切,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都嚴格控制國內電信,而對外電信則長期被外國公司所把持。
電信局所 1907年僅 239處,至1936年增為1272處。1894年電報總局的職工482人,至1936年交通部所屬的電信職工發展到 20704人。1907年電報線路(不含海線)的總長度為37000公里,1936年為93995.7公里。長途電話線路清末只有北京至天津的一段,到1937年已達53000多公里。市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910年為7865門,1937年為104404門(包括省辦、商辦電話的容量)。1900年市內電話用戶只有十餘戶,1937年交通部所屬的電話局用戶已達73000多戶。一般說來,清末主要發展有線電報和市內電話,北洋政府時期主要發展長波無線電,國民黨政府時期主要發展短波無線電和長途電話。與郵政相似的是,電信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早期的電報學堂還曾有對畢業生繼續承擔考核晉升責任的制度。

中國近代郵電事業中國近代郵電事業
作用 近代郵電事業的發展,使中國古老的驛傳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使中國有了新的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對於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溝通思想文化交流、便利人民生活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中國近代郵電事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它仍然非常落後,特別是廣大農村一般還處於閉目塞聽的局面。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郵電事業才有了普遍的發展。
參考書目
 郵電史編輯室:《中國近代郵電史》,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1984。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