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神異

洛河神異

洛河神異是武則天的侄子為了給她登基製造輿論事件,偽造了一塊說是從洛水裡得到的“瑞石”,石上刻了八個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並派雍州人唐同泰寫一表,獻給武后。這件事很中武后心懷,武后大喜,給那石頭取號為“寶圖”,提拔唐同泰為游擊將軍,還給自己加尊號叫“聖母神皇”,並大赦天下。

基本信息

聖母神皇

洛河神異洛河神異
據《舊唐書》載,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夏四月,武則天的侄兒魏王武承嗣為了給武后登基製造輿論,偽造了一塊說是從洛水裡得到的“瑞石”,石上刻了八個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並派雍州人唐同泰寫一表,獻給武后。

這件事很中武后心懷,武后大喜,給那石頭取號為“寶圖”,提拔唐同泰為游擊將軍,還給自己加尊號叫“聖母神皇”,並大赦天下。

天授聖圖

之後,武后趁秋高氣爽之時,又給“寶圖”改名為“天授聖圖”,並封洛神宓妃為“顯聖侯”。《資治通鑑》也說,武后封洛水為“永昌洛水”,禁漁釣,祭祀比四讀,命名出“聖圖”處為“聖圖泉”。十二月,武后拜洛受圖時,皇帝、百官全恭恭敬敬陪著,珍禽、異獸、奇寶擺了許多,盛況空前。武則天稱帝後的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又尊宓妃為“天中皇后”,並在洛浦立廟紀念,那“洛河夜哭”,似乎就是這位女神為此感動所致。

相關事件

且說唐高宗崇道,把中國道教文化推向一個高點。作為皇后,武則天夫唱婦隨。唐太宗駕崩時,她是太宗的才人,後進感業寺削髮為尼,與佛結緣。她從心裡信佛,但她更清楚,道教是李唐王朝的根基,她作為王室重要一員,必須崇道,必須利用好道教。

武則天一直追隨唐高宗的崇道活動,和高宗一起,多次駕臨上清宮,參訪亳州老子廟,禮拜嵩岳,訪道士潘師正、劉道合等。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還力薦將《道德經》列為科舉考試科目,向高宗上表說:“伏以聖緒出自玄元,五千之文,實惟聖教,望請王公以下內外百官,皆習老子《道德經》,其明經鹹令習讀,一準《孝經》、《論語》,所司臨時策試。”高宗見此奏立即採納,並於第二年付諸實施。後來,高宗又下詔說,從今以後,列《道德經》為上經,參加考試的人都必須通達。

唐高宗在世時,武則天不斷拉攏道士為親信。她把道士朱欽遂用車輿拉進宮裡,很是寵信。朱欽遂依靠武則天,為所欲為,後來,宰相韋機囚禁了他,並密奏高宗,將朱欽遂流放邊州。武則天聽說東嶽道士郭行真道法高深,召入宮中,為她作厭勝術,即驅魔行咒。內侍官王伏勝知道後上奏高宗,高宗大怒,密召宰相上官儀廢掉她。武則天聞訊找高宗大吵大鬧,高宗心軟,不再追究。後來,武則天反藉機殺了上官儀和王伏勝。

武則天與唐高宗所生長子名李弘,這個名字來自道經。武則天期盼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就千方百計為兒子取個好名字。她委託道士遍查道經,在《洞淵神咒經》中找到一個叫李弘的仙人的名字,就移植過來,以求仙人蔭助。她慫恿高宗廢了太子李忠,立了太子李弘。後李弘與武則天政見不和,武則天毒死李弘,追謚其為孝敬皇帝,將其葬於偃師恭陵。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奪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皇位,利用道教、佛教為自己稱帝造勢。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四月,雍州人唐同泰在洛水裡撿到一塊石頭,上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將其獻給武則天,武則天稱之為“寶圖”,特賞賜百官大宴一場,當場授唐同泰為游擊將軍。當年十二月,武則天舉行拜洛受圖大典。這天,朝中文武百官雲集,各州的都督、刺史亦都到場。武則天先祈禱昊天上帝,恭拜洛水之神,讓百官給自己加尊號曰“聖母神皇”,接著,將“寶圖”稱為“天授聖圖”;將洛水稱“永昌洛水”,禁漁釣;尊洛神為“天中皇后”,建洛神廟;將嵩山稱“神岳”;將洛陽稱“神都”;在拜洛受圖壇前立“天授聖圖之表”碑作紀念。其實,武則天編造的“天授聖圖”這一套,是從道教“天授應圖,中嶽靈瑞”的說法套用而來的。

唐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七月,這樣的鬧劇又演一出。薛懷義等人偽造《大雲經》上表武后,說是神皇授命,武后應當稱帝。同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順應天命,在洛陽應天門登基,改國號為周,稱大周皇帝。

武則天當上大周皇帝後,推行佛先道後政策。她詔令增修佛寺,廣度僧人,在龍門石窟大造彌勒像,稱自己為“彌勒再世”。她將自己的男寵薛懷義安排在“釋源祖庭”白馬寺當住持,讓他主持建造明堂、天堂等,封其為右衛大將軍、鄂國公。同時,她下詔取消老子“玄元皇帝”稱號,只稱“老君”,但其妻“先天太后”稱號不變,以象徵自己的地位不可動搖。武則天還取消了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道德經》,但仍利用道士為自己祈福,在佛、道二教之間,左右逢源。

武則天深知道士在初唐三帝心中的地位,她稱帝後,追贈王遠知為金紫光祿大夫,諡號升玄先生。她曾召見司馬承禎等名道,詢經問道,並下詔書讚美。她多次詔令神都各大道觀的道士為自己做功德。金台觀主、中嶽先生馬元貞等一行曾奉詔到東嶽泰山為武則天行道、章醮(jiào)、投龍,做功德達十二日夜,並造元始天尊石像一尊,置岱嶽觀內供養。東明觀道士孫文俊、大曆道觀主恆道彥等都曾奉詔到東嶽做道場,前者為武則天造天尊像一尊並二真人夾侍,後者為武則天造等身高老君像一尊並二夾侍,都“永奉岱嶽觀”。

事件背景

公元636年,武則天以才人身份入宮,被賜名“媚娘”。作為最低級的內官,她只能照顧唐太宗的生活,卻無法取得任何寵幸。

這位聰慧早熟的少女便託身於比自己還要小四歲的太子李治,她絞盡腦汁接近李治並博取他的好感,年輕而懦弱的太子很快便傾心於媚娘。眼看武則天的命運即將出現轉機,太宗卻在此時病危,他擔心再度出現西漢呂雉專權的局面,便把武則天叫到床前,話中透露出想要將其賜死的苗頭。

沒想到武則天卻極其機智地表示,皇上的身體未必不能痊癒,所以自己也不敢馬上赴死,倒是願意削髮為尼,用這種方式來報答皇上的聖恩。

得到應允之後,武則天慌忙收拾行裝,準備出家。太子李治雖然不捨卻又無可奈何。

一直到唐太宗去世周年忌日,已成為唐高宗的李治去感業寺敬香,才又在“機緣巧合”之下與心中的媚娘重逢。兩人相見一事被高宗的王皇后知道以後,王皇后便順水推舟,鼓動高宗將武則天接回宮中。其實王皇后內心的真實意圖是利用武媚娘來便制衡當時正得寵的蕭淑妃。

進宮之初,武則天謙恭地侍奉皇后,深得皇后的喜愛。不料,高宗不久之後就開始專寵武則天,將其封為昭儀。同時失寵的皇后和蕭淑妃開始轉而聯手對付武則天。面對排擠打壓,武則天也在苦苦地尋覓著一勞永逸的上位之道。

直到公元654年春,武則天生下一個靈巧可愛的女兒,她那殘忍的鬥爭靈感一觸即發。那一日也是機緣巧合,王皇后剛剛探視過女嬰,武則天就接報準備迎接高宗。於是她毫不猶豫地將女兒掐死,再蓋上被子,若無其事地出去迎接皇上駕到。

高宗進入內室之後,武則天笑靨如花,毫不慌亂。高宗興奮地打開被子,卻只看到女兒的屍體。武則天即刻作出了一百八十度反轉的高難度情緒表演,大聲悲號。李治質問過左右侍女之後,在心中勾勒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就這樣,武則天成功地為王皇后安上了一個永世不得翻身的罪名。

在關隴集團中,堅決支持王皇后的柳爽已經被迫辭職,剩下一個頑冥不化的太尉長孫無忌,對武則天的封官許願,軟磨硬泡等手段毫不動搖。武則天漸漸明白,自己要想取得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於是便在出身寒門又不得志的官吏中尋求支持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書中舍人李義府首先奏請皇上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儘管關隴集團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苦苦進諫,但唐高宗還是於公元655年十月將王皇后貶為庶人。同年十一月,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后,她的兒子李弘被立為太子。

武則天眼見稱後的目的已經達到,便加緊攫取權力的步伐。她將王皇后與蕭淑妃逼死在冷宮,又將長孫無忌權力集團的主要人員殺害或貶謫,到了公元659年,舊的勢力團伙被徹底摧毀,朝中的權力收歸中宮。介於唐高宗身體狀況不佳,武則天開始涉獵政事。顯慶年間,她已經掌控實權,與高宗地位相當了。

武則天專權一久,便開始作威作福起來,權力受限的唐高宗非常憤怒,授意宰相上官儀起草詔書,準備將武則天廢為庶人。

不料,這事被安插在上官儀身邊的眼線稟報給了武則天,於是武則天在高宗面前大展演技,聲淚俱下地讓唐高宗覺得自己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於是,貶謫武則天一事不了了之,倒是上官儀因此而遭到誣告,連累兒子一起被處死,妻女也被收入宮中成為奴婢。

李弘死後,武則天的次子李賢被立為太子,高宗多次想讓位於他,都遭到了武則天的堅決反對。過了幾年,武則天發現李賢對自己並不是言聽計從,便將他廢為庶人幽禁起來,轉而立三子李顯為太子。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顯繼位為唐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隨著中宗的羽翼漸豐,武則天又未雨綢繆地將他廢為廬陵王,改由四子李旦繼位,也就是唐睿宗。

但睿宗被控制在長安城的權力中心之外,不得參與政事。不過,武則天仍然覺得不妥,又派人逼死了廢太子李賢,為自己登基稱帝掃除了一切可能的障礙。

李唐宗室知道武則天有除盡李氏宗族之心,人人自危,不斷有人揭竿而起。不過武則天臨危不亂,她先是不失時機地斬除了裴炎、程務挺等人,又調兵遣將,不到兩個月就徹底平息了揚州所發生的徐敬業叛亂。

武則天的所作所為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她嚴厲地訓誡眾臣:“如今你們倔強能倔強得過裴炎嗎?亡命有人亡命得過徐敬業嗎?善戰有人善戰得過程務挺嗎?這三個人可謂能力出眾,威望過人,可到頭來還不是被我誅殺。所以奉勸各位不要隨便以身試法,貽笑大方。”果然,從此以後,朝中不再有人敢隨意造次。

公元68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暗中派人將一塊鑿有“聖母臨人,永稱帝業”字樣的白石獻給武則天,並謊稱這塊石頭是在洛水偶然得到的。武則天十分高興,選定吉日禮謝上天之後便正式加尊號為“聖母神皇”。滿朝文武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改稱武則天為“陛下”。

李唐宗室所殘存的勢力十分清楚他們將要面臨的滅頂之災,韓王李元嘉、琅邪王李沖、越王李員先後起兵。然而,得益於武則天多年來的文治武功,這一時期唐王朝武力強盛,人心安穩,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為一家一姓的改弦易轍而疲於奔命。武則天的兵馬一到,李氏諸王的軍隊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沒有絲毫的戰鬥力。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武則天便將李氏諸王的叛亂鎮壓下去。

不久,朝中百官、遠近百姓和道士僧人組隊向武則天再次請願,人數達到六萬之多。武則天只得“順應民意”,於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改唐為周,在洛陽即位,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從才人到女皇,武則天的功過一言難盡。無論是縝密算計的智慧還是不擇手段的殘暴,無論是鞠躬盡瘁的統治還是血腥至極的鎮壓,武則天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也許,身後的一塊無字碑,便是對她此生最恰當的概括。

武則天養男寵的原因

作為一個女人,武則天想施展自己的報負,只能通過婚姻來實現。她需要藉助一個聽命於自己的丈夫。她需要一個弱者。歷史的機遇,使太宗的兒子李治成了她的選擇。高宗李治好色多情、體弱多病,優柔寡斷,對她又一往深情。因此,武則天在度過了五年清冷孤寂的寺廟生活後,二次進宮,成為高宗的“昭儀”。這時,武則天年近三十,高宗才二十五歲,在成熟而又充滿智慧的武則天面前,高宗卻像幼稚戀母的孩童。她時而情意纏綿、亦悲亦怨、時而柳眉怒豎、粉面含威,叫高宗難以招架。僅一年多的時間,她就由尼姑晉升為昭儀、宸妃,直至皇后。這時,高宗很難再接近別的女人了。宮中眾多嬪妃宮婢都失去了陪寢的義務,成了純粹的女性官吏。以後的三十年里,武則天並沒有“淫亂”醜聞。精力都用在了政治鬥爭上,直到高宗去世。

作為一個女皇,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武則天畜養面首應該說主要是為了顯示女皇的威權。二張入侍後,武則天已年滿七十三歲,就算生活優裕,養生得法,服用春藥,也難使一個老嫗返老還童。她這是在向眾人炫耀:既然男子為帝可以有成群的嬪妃。,女子登基也應該有侍奉的面首。翻開中國的歷史畫卷,女人為帝絕無僅有。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專制時代,想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說是“樹大招風”,面臨孤軍作戰的艱難。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為地、主動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和尊嚴。她在所有的領域內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樣的權利,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樣的利益。因此,在“保健長壽”的問題上,她無法效仿男性帝王煉丹吃藥,只好寵養面首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了。

事件經過

誰是武則天最滿意的接班人?

武則天當朝期間,一直為接班人問題而頭疼。一方面,她作為篡位者,一直將自己的兒子視為政敵,殺死了兩個,貶謫了一個;另一方面,對武承嗣、武三思,武則天也是心有忌諱的。這兩位侄子的父親被她流放於偏遠地帶,二人均憂慮而死——武則天建立了不世偉業,不僅破天荒地當了女皇,開創了自己的王朝,而且令人驚異地穩穩坐了十四年皇座。這在絕對男權的封建社會中,真是不可想像。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皇,在接班人問題上卻始終處於兩難抉擇。她可以通過“造神運動”把自己置於“半神半人”的超人狀況,從而成為一個國家的元首,但她無法改變整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基礎。況且,在她自己的內心,也還是擺脫不了傳統的男權影響。她雖然非常寵愛女兒太平公主,但她從來沒想過要把自己的帝位傳給女兒。接班人的競爭主要是在武則天的侄子與武則天的兒子間展開。

中國歷史上的女性專權,常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必須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這一集團的主要力量往往是娘家人。武則天也是如此。武氏家族是一個大的家族,在武則天的後輩中,最出類拔萃的是她的侄子武承嗣與武三思。尤其是武承嗣,稱得上武則天“造神運動”中最重要的功臣和始作俑者。武則天稱帝後,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為武氏的始祖,尊為文皇帝,尊自己的祖先平王少子武為睿祖康皇帝,太原靖王為嚴祖成皇帝,趙肅恭王為肅祖章敬皇帝,魏義康王為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為顯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為太祖孝明高皇帝,這些人的夫人均稱為皇后。然後,她大封武氏家人為王,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寧為建昌王,武攸歸、武重規、武載德、武攸暨、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攸望、武攸緒、武攸止等都被封為郡王,諸姑姊均被封為長公主。如此一來,武氏的力量頓時空前。而武承嗣謀取太子的呼聲則變得非常高。

武則天的兒子睿宗已被降為皇嗣,仍居住在東宮,實際上被嚴密地監管起來。武則天雖將兒子賜姓為武,而內心深處,仍將兒子劃在李家後代的範疇。

最初的時候,武則天確實傾向於武承嗣。為此,她將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宰相岑長倩、格輔元誅殺。但武則天內心則不無矛盾,因為,皇嗣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武承嗣為謀太子位,進行了積極的籌劃。永昌二年(690年)年底,武承嗣暗中指使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王慶之見武則天,陳述請求。武則天說:“皇嗣我子,奈何廢之?”王慶之按照武承嗣的囑咐,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武則天下諭,令他出去。王慶之伏地,以死泣請,不離開。武則天心有猶豫,於是將一張印紙給他,說:“想見我時,以此出示門者。”王慶之以為得逞,屢次求見。武則天對王慶之得寸進尺的帶有要挾性質的舉止很是厭惡,大怒之餘,命鳳閣侍郎李昭德杖打王慶之。李昭德馬上將王慶之引出光政門外,對朝士們說:“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命侍衛們扑打,一直打到眼睛耳朵都出血為止,最後又將其杖殺之。李昭德殺一儆百後,趁熱打火地對武則天說:“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太后聽後,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哪有不傳兒子傳侄子的道理,哪有侄子當了皇帝而為姑姑立廟供奉的。於是打消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

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並不甘心,在擁有很高的權力後,太子之位強烈地誘惑著他們,讓他們繼續尋找機會。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皇位,大肆地殺害李唐皇族,這也間接地觸發了武承嗣等人的野心。他們不僅教唆女皇盡殺李氏宗室,而且不斷地營求為太子,多次指使人遊說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這一說法與李昭德等人的“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的說法相對立,似乎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武則天聽後,又有所猶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